邓进平
(浙江省舟山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浙江 舟山 316000)
舟山市地处东海,长江出海口的南侧,由1390个岛屿组成,有“千岛之城”的美誉,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西临宁波,西北望上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同时舟山海域暗礁众多,冬有寒潮,夏有台风,属海难事故多发地。为保障海域船只的航行安全,舟山沿海早在唐、宋时期就设有助航设施,以后历朝各代,沿海居民都建有简陋的灯光设施用于夜间作业的船只归岸。清朝末年,随着海上贸易的日益繁忙,清政府海务科筹划在中国沿海建造灯塔,舟山作为上海、宁波对外贸易的门户,理所当然成为海务科筹划的重点,舟山海域主要的灯塔设施就是在此背景中建立起来的。
灯塔是历史最悠久的助航设施之一,一般设置在沿海、沿江航线附近的岛屿、礁石或岸边。通常建成塔形,故名“灯塔”。它对保障往来航行船只的安全至关重要。
我国早在夏朝时就懂得利用碣石指引船舶安全航行,《尚书·禹贡》篇有“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的记载。“碣石”便是中国远古时期的天然灯塔。①古代舟山沿海也有一些简陋的灯光助航设施,沿海居民们在他们船只往来的岸边,或地势险要的地方,建立指示航行的简陋标志。据当地人讲,唐时,舟山大衢岛海拔300多米的观音山上建有宝塔,每逢夜间,出家人便在塔顶点灯,引导渔船归航。此后,该塔被称为“天灯塔”。后来沿海居民仿效此法,于高峻险要处建立宝塔、守望台、土堆等,在铁制的圆盘内盛植物油,用棉纱线搓成灯蕊,自制土式灯光置于结构简陋的高层建筑物上,其所散发的灯光,见距大约只有在一、两公里。这种简陋的灯光助航设施,虽然导航距离极其有限,但对讨海维生的渔民们,以及远航夜归的游子而言,意义深远。
这些非专业的助航设施虽然对出海航行的船只安全起到了一定的导航作用,但由于缺乏专人管理,明灭无常,船只的安危主要还得依赖天气和航海技能。
清朝末年,随着上海、宁波以及长江内河港口相继开埠,通往日本和太平洋的航线日益繁忙,简陋的土灯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航行的需要,为保证航行安全,也为控制中国海上交通,当时任清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便指示海务科筹划在中国沿海建立一批灯塔,舟山海域更是筹划中的重点区域。
赫德(Robert Hart,1835.2.20~1911.9.20),英国人,生于北爱尔兰亚马群波达当的没落酒厂主家庭。19岁时被派到香港受训,他勤学苦练,了解和掌握许多中国情况。后又调到广州,任英国领事馆翻译,乘机认识了许多中国政要。他自制沉着、圆通,又熟悉官场礼节和中国士大夫的习气,深得清政府的信赖。1863年,28岁的赫德被任命为海关总税务司,兼管灯塔、港务、气象、邮政等业务。自此,他以总税务司名义发表通令,命令各关设立海务科,攫取有关中国主权和国防机密的港口、航运、航标、测量、潮汐、气象、水文资料等,并建议清政府在沿海各通商口岸设立灯塔,这一建议得到清政府的采纳。1870年,赫德亲赴沿海各处,勘定灯塔位置②,中国沿海各处近代化的灯塔就是在此情况下设立的,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舟山沿海的花鸟山灯塔。
1.花鸟山灯塔。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花鸟岛西北的山嘴上,地理位置为北纬30°51′,东经122°40′。花鸟岛位于长江口外,东海舟山群岛的最北端,嵊泗列岛的东部,岛形呈飞鸟状而得名。花鸟山灯塔为当时清海关海务科在中国沿海筹划设立的第一批灯塔,也是舟山最早建立的近代化灯塔,由英国人出资,从上海招来劳工建造,于1870年建成。此后灯塔也由英国管理。1943年,日本接管灯塔,为阻止日军利用灯塔为其船只导航,国民政府曾派飞机轰炸,但损伤极轻微。现存灯塔保存完整。
花鸟山灯塔的塔身呈圆柱形,高16.5米,下部为白色,混凝土砖石结构,上部为黑色,材料主要是铁板。灯塔内部分四层楼面。塔顶为铜铸圆顶,装风向板。顶层使用巨大的玻璃作为墙体,安装有光源。其下一层有外置廊台,可凭栏远眺。灯塔周围还有无线电铁塔、发电房、机房、仓库、宿舍、码头等附属设施,整体占地约2.2万平方米,建筑和装饰均属欧式风格。
灯塔的核心为四面圆形头等镜机牛眼透镜,每面透镜用八圈三菱形水晶玻璃拼装,直径为1.84米;在头等镜机上安装自动旋转机,四面透镜为60秒转一圈,采用2000W卤素灯,灯光射程为24海里,每15秒闪光一次。③
灯塔机组的工作原理如机械手表,信号机的旋转靠齿轮的带动,齿轮下有一吊锤,藏于支撑机组的钢柱(空心)之中。当齿轮上紧发条后,吊锤靠自身的重量自然下坠,降至最低点时,信号机停止旋转,须重新上紧发条。为方面使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用电动机带动旋转,但原有的旋转齿轮和吊锤等设备仍保留完好。
据当时任清海关副税务司班思德所著的《中国沿海灯塔志》(1933年年上海总税务司署印行)记载,花鸟灯塔在建立后,其设施设备就处于不断的更新完善当中。建立之初,其烛力只有三万八千枝,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改置十二加仑压油灯,并配以六芯灯头,烛力增为四万五千枝。民国五年(1916),复改置头等镜机,旋转于水银浮槽之上,并装置煤气灯头,配以五十五公厘白炽纱罩,每十五秒钟闪光一次,烛力增至五十万枝。在增强烛力以增加射程的同时,海务科还在清宣统年间为花鸟灯塔增置电钟,使设有无线电收音机的船只,均可闻及钟声。民国十二年(1923),花鸟灯塔又增置头等地雅风雾笛一具。此雾笛以十二马力引擎三架压缩空气机策动,适用于雾天导航。经过不断更新,花鸟灯塔的导航方式非常齐全,有光波、电波和声波等,可为不同距离、不同海况航行的船只提供不同的导航手段。
花鸟灯塔集中体现了19世纪末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标科技水平,历来是中国沿海数百座灯塔中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设备最先进、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在世界上也位居前列,素有“远东第一灯塔”及“世界历史文物灯塔”之美誉。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后,随着航运的日益繁忙,舟山海域又陆续建立了许多灯塔。班思德所著的《中国沿海灯塔志》记载,舟山群岛在清末时期设立的灯塔很多,现保存较好的仍有8处之多,它们分别是:东亭山灯塔、鱼腥脑灯塔、洛迦山灯塔、花鸟山灯塔、白节山灯塔、半洋礁灯塔、小龟山灯塔、太平山灯塔。
2.东亭山灯塔。位于舟山群岛东南部的外洋鞍岛上。外洋鞍岛又名东亭山,岛呈圆形,面积0.033平方公里,海拔49米,岛岩崎岖,居洋鞍渔场中心。灯塔为白色钢制圆塔,塔高8.5米,闪白10秒,灯高55.0米,射程20海里。④建造于1907年,初置英国制造的四等镜机。1982年底,由海军长涂水警区移交给镇海航标区管理。1998年进行无人化改造,塔身防腐处理,安装主副灯转换系统,直升机平台,1999年安装遥测子站,遥测管理。
东亭山(外洋鞍岛)灯塔是舟山群岛东航路上的重要干线标志,也是船舶进出宁波港和舟山港的重要助航标志。
3.洛伽山灯塔。建于1890年,塔身标高7米,石砌圆形,塔上原用二芯灯头,发送红白二色弧光。红光射程达7.5海里,白光达15海里。灯塔位于舟山市普陀区境内,与佛教圣地普陀山隔海相望,灯塔海拔高程40米。⑤
洛伽山岛面积0.36平方公里,岛上有庵堂数处,相传为观世音菩萨修行之地,常有游客来到灯塔处观海赏景。洛伽山灯塔是莲花洋面上重要的导航标志。
4.白节灯塔。位于舟山嵊泗县马关社区白节山(岛)南端,系国际灯塔。是上海往来南方及东南亚各国的主要导航设施之一。灯塔为铁架混凝土结构,圆柱形,红白横纹相间,塔高14.3米,灯塔海拔高程75米。光源原以煤油为燃料后改为柴油机发电灯光,灯器为牛眼式透镜,灯质为红白两色,每60秒交换发光一次,亮度500瓦,射程22海里。⑥
此外还有半洋礁灯塔、小龟山灯塔、太平山灯塔、鱼腥脑灯塔等,这些灯塔均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英国人建造,它们分布在舟山海域四周,为往来舟山海域的船只导航。
(一)灯塔是近代海上航线拓展历程的见证者,是西方列强在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殖民活动的重要的历史佐证。鸦片战争后,中英政府间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了便于进行殖民活动,英国首先掌控了海事监管基础设施的建设。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三十二款规定:“通商各口分设浮桩、号船、塔表、望楼,由领事官与地方官会同酌视建造”。其附约《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第十条亦强调:“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并严查漏税,判定口界,派人指泊船只及分设浮桩、号船、塔表、望楼等事,毋庸英官指荐干预。”依据以上条款,英国开始在浙东沿海和对外开放口岸、航道勘查选址、设计建造航标,拉开了中国近代航标建设的序幕。
(二)灯塔是中西文化交流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是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航标建筑设计理念与建造风格的重要实物例证。作为近代“舶来品”的灯塔,多由英国人独立设计完成,融入了当时欧洲航标设计建造者对导航、采光、防潮、通风、瞭望等灯塔功能的独到理念,同时也包含了对实用、坚固、美观、耐久等建筑元素的合理运用,是欧式建筑艺术的缩影,为研究欧式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实例及参考价值。⑦
(三)灯塔是研究近现代海事文化史的重要实物材料。分布于中国沿海主通道上的灯塔是进出中国沿海港口的重要导航标志,其广泛应用了近现代光学、声学、色度学、水文学、气象学、材料学、建筑学、航海、电子、信息技术等多学科技术,为海上航行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助航作用,确保了往来船只的安全。在历时百年发展过程中,这些灯塔扼守着中国南北通航干线的出入口,见证了世界海洋文化的重要发展历程,是历史灯塔文化与现代文明交汇的结晶。
(四)灯塔是海上贸易繁荣的象征。小小的舟山,竟然有如此众多的灯塔,足以说明舟山地理位置的重要及海上交通的繁忙。灯塔的建设再次表明,舟山自古就是长江各口岸通往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的门户,是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一百多年过去了,舟山大部分历史灯塔仍较完整地保留着清末时期的建筑风貌,只是内部一些构件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不断更新。这些灯塔设施,对于研究中国乃至世界灯塔科技都有着重要意义。其中东亭山灯塔、鱼腥脑灯塔、洛迦山灯塔、花鸟山灯塔、白节山灯塔、半洋礁灯塔、小龟山灯塔、太平山灯塔与宁波的七里屿灯塔、东门灯塔、北渔山灯塔整体打包为浙东沿海灯塔,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尤其是出现GPS及雷达导航后,灯塔的导航功能已在不断弱化,但舟山灯塔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一)舟山灯塔是独特的物质文化遗产。舟山灯塔作为西太平洋地区“海上丝绸之路”航道上最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见证着近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和衰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发展信息,随着时间的沉淀,作为历史文物的价值不断增强,2013年,舟山沿海系列灯塔就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舟山灯塔也作为一项重要的文物支撑。
(二)舟山灯塔是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舟山灯塔是近代西方列强在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殖民活动的重要的历史证据,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今天它的存在可以时时警示人们勿忘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激励国民发展的斗志,是非常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舟山灯塔是新兴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近年来,舟山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不断开发和挖掘海洋旅游资源。舟山大部分灯塔位于偏僻的小岛之上,其神秘性引起游客一探究竟的兴趣,灯塔的神秘和小岛海上风光的结合形成一处新的旅游景观,舟山灯塔中的花鸟灯塔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近年来,花鸟灯塔接待的游客呈直线上升,已成长为嵊泗的一个旅游热点。
注释:
①王生山:《赫德传》,《上海地方志》1995年第2期。
②中国海事局:《中国航标史》,广州市新闻出版局2000年版,第10页。
③④⑤⑥本文中花鸟灯塔、东亭山灯塔、洛伽山灯塔等灯塔体量、内部结构等数据均来自舟山市文物保护所实地勘测档案记载。
⑦杜美燕:《舟山群岛的古灯塔》,《东方博物》2011年第4期,第103-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