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别山片区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态功能重要。片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和舆论氛围。理清思路,加强片区生态文明建设,是增强片区整体生态功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形成大别山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大别山片区 生态文明 扶贫
一、片区概况
大别山片区(全称为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位于安徽省西部,包括六安、安庆、亳州和阜阳四市的12县,即金寨、寿县、霍邱、太湖、宿松、潜山、岳西、望江、利辛、临泉、阜南和颍上。片区南北过渡性气候特征明显,以淮河为分界线,南部以大别山区为主体,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北部属于黄淮平原,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总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人口约1380万,其中城镇人口363万人,乡村人口1017万人。片区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二、突出问题
(一)贫困程度深,生态文明物质基础薄弱
大别山片区集山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沿淮低洼易涝区于一体,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为7445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5%,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5%,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有308万人,贫困发生率22.3%,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片区共有1971个贫困村,占全国的1.3%。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1个(不含望江县),占全国的1.9%,贫困面广量大。
(二)生态问题与贫困问题交织,保护与发展任务艰巨
片区地质地貌特殊,极易诱发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破坏生态环境和耕地资源。农业人口占70%以上,人地矛盾突出,对生态环境人为干扰加剧,过度垦殖、陡坡地耕作、过度经济开发建设等现象严重,导致部分区域生态明显失衡,继而引发越来越多的地质灾害和生态破坏,又是贫困人口“返贫”的重要因素。
三、建设意义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在当前我国大力实施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加强大别山片区生态文明建设,是增强片区整体生态功能、形成大别山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现实需要。
(一)有利于增强片区整体生态功能,提高产品供给能力
大别山片区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淮河中游、长江下游重要水源补给和水源涵养区,是我国中部的生态屏障,承担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职责,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片区拥有国家级及省级8个自然保护区、6个森林公园、3座大型水质优良的水库、2个地质公园,2个湿地公园,其中天柱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境内水系发达,有淮河、淠河、史河、杭埠河等主要河流以及梅山、响洪甸、华凉亭三大水库,水质控制目标为Ⅱ类,是难得的优质水源,供水范围涉及安徽、河南2省3市17个县区。片区南部山区自然植被完整,森林覆盖率达67%,大部分区域属于国家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北部平原地区属于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和淮河流域国家蓄滞洪区。加强片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有利于提高片区生态产品和农产品供给能力,增强生态服务功能。
(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形成大别山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虽然大别山片区属于欠发达地区,但是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度较高。岳西已建成省级生态县,岳西、金寨等县正在争创国家生态县,片区各项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蓬勃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和舆论氛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加快发展期,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试点示范范围不断扩大。新形势下,片区各级政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愿望更加强烈。加强大别山片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发扬革命老区自强不息的精神传统,实施绿色发展、绿色扶贫开发,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资源,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先行先试,进一步改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形成大别山特色的主体功能明确的国土开发格局、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
四、建设思路
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既要增加片区经济收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也要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水平同步提升,走布局优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特色发展道路。
(一)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形成主体功能明确的空间格局
根据《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别山片区整体为限制开发区域。在区域内,依据保护生态、点状开发、集聚发展的原则,片区划分为重点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保护区。重点发展区主要包括城镇规划区域、产业集聚区和矿产资源开采区,是人口和产业高度集中区域。需要充分利用城镇空间和产业基础条件,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农产品主产区主要以农业生产空间和农村聚居空间为主,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较强的农产品生产和供给能力。需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森林、湿地、各类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需要突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适当发展特色生态产业,限制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活动。
(二)立足特色优势资源,打造蓬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
从物质基础看,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条件。从区域自身情况看,发展生态经济是推进大别山片区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扶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一要加快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特色经济林业和养殖业,建设一批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林果产业基地和生态养殖基地,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扶持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别山绿色生态品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动循环种养、生态养殖和绿色能源建设有机结合,建设片区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链。二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好大别山旅游“红色”、“绿色”牌。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精心打造大别山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以各类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等生态资源富集地为主体,开展生态观光旅游,培育养生、医疗康复等旅游新业态。突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融的资源特色,建设综合性大别山文化旅游区,打造华东地区乃至全国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三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突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型产业,推动工业绿色转型,打造大别山片区生态工业示范基地,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片区产业结构占较大比重。四要培育增收项目。片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因地制宜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配套型项目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剩余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城镇化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三)保护与建设并举,构建稳固的生态安全屏障
把系统性的生态保护和专题性的生态建设相结合,提升大别山片区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稳固生态屏障。生态保护方面,要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重要地质遗迹和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开展湿地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建设方面,重点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实施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在大别山片区(重点是深山区、库区周围)和河流两侧等生态区位重要地区实施以育为主的封山育林工程,在荒山、荒坡、荒地和荒滩开展植树造林,实施城乡绿化和水系整治。此外,要以美好乡村建设和贫困村整村推进为抓手,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防止农村环境污染转移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支持生态脆弱区和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的自然村、贫困户易地搬迁,减轻人口超载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既保护生态,又减少扶贫成本,更有利于贫困户长远发展。
(四)加强保护与传承,培育大别山特色的生态文化
将黄梅戏文化、禅宗文化、中医药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结合起来,创作一批弘扬生态文明、具有时代特征、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作品。积极开展有地方特色和生态内涵的文化旅游活动,打造片区生态文化品牌。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建设,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挖掘生态意义,打造生态文化展示平台。以大别山·金寨国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汤家汇红色旅游小镇、寿县古城、五千年文博园等为重点,构建一批生态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此外,要把生态文明有关知识和课程纳入宣传教育体系,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和自觉行动能力,构建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五)探索体制机制,推进生态制度创新
围绕建设大别山片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加快制度创新。一要加快建立扶贫攻坚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机制。建立支持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促进生态效益转变成经济效益和扶贫效益。二要加快完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研究设立支持建设的财政专项资金,同时注重运用市场的办法筹措资金,特别是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加大投入。三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财政补贴、项目支持等基础上,积极探索生态产品标志、水权交易、碳汇交易等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对生态保护者给予合理补偿,调动和保护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四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探索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探索实施生态文明追踪考核制度,在官员调任后仍能追究其执政过程中的生态保护责任。五要加快推动建立跨省协调机制。片区涵盖的大别山区横跨鄂豫皖三省,协调配合具有很大的松散性和局限性。从维护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可持续性出发,加强三省合作,探索建立跨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大别山区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燕华,李秀彬.脆弱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 商务印书馆,2001
[2]殷君伯,闪辉,陈香,等.安徽省大别山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8)
[3]查燕,王惠荣,蔡典雄,等.宁夏生态扶贫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2)
[4] 朱越浦,黄新建.我国欠发达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路径选择[J].求实,2014(9)
[5]李宝林,袁烨城,高锡章,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环境保护,2014(12)
[6]徐振宇,周燕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安徽省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14(3)
(周燕林,1977年生,安徽庐江人,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发展、资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