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彤
近日,郑州、成都、武汉等市纷纷兴起了“高中毕业舞会”,学生们搬来了美国高中生的模式,穿礼服、走红毯、偕舞伴……这样的光鲜,也引来争议:会不会过分“奢华”,有没有“炫富”嫌疑?毕业晚会应该办,更需要在正确引导之下认真操办,因为一个毕业晚会的质量和格调,可能比升学率还能更生动地反映出学校的教育理念、培养成果,因为其中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创意能力,还体现了事关精神的格调和情趣。
为了参加这个华丽的晚会,学生们放下沉重的课本,换上最正统的西装和最绚丽的礼服,携舞伴步入舞池,这对于一直埋头读书,十几年来从未参与过类似场合的中学生,晚会使他们遇到了很多新鲜事,而这些也许就是他们步入社会的开始。
我曾经去过一些校史悠久的重点中学,和后来仅仅因为升学率而爆红的学校相比,前者是有气质的,这个气质,肯定不来自于单纯的教学和考试,教师的文化素养,学校融入在日常教育中的审美意识,都起了很大作用。我们时常看到,在与国外学生的社会实践竞争中,中国孩子落后的报道,高分低能是中国教育一贯的失败之处,而一台高格调、高质量的毕业晚会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其实都要靠学生在校过程中,学校教育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而这正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教育应该强化的内容。
也是在日前,复旦大学的毕业红地毯如期举行,曾经管理过复旦相辉堂27年的花甲老人、坚持4年带留校大学生回家吃年夜饭的宿管员阿姨、经常把水果送给学生的水果店老板……这些给学子们带来过温暖和感动的最熟悉的陌生人、普通人,一一走上红地毯,毕业生们以自己最特别的方式感谢他们的守护和付出……
其实,这已经为毕业晚会树立了很好的样式,相关部门应该在此基础上,做个更加规范的引导,就像现在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一样,就是为了让更多的普通人参与,那么,不妨也设个学校毕业晚会的“电视大赛”,演示学生自理自创的成果,像我们选秀节目中,那些来自田间地头的“草根儿”明星一样真实,这样,也可以使学校教育的成果考核多了一个评判标准。
(选自《北京晨报》2013年6月27日)
品读赏析
从“高中毕业舞会”这一“新生事物”切入,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在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陶冶学生的精神的格调和情趣上的缺失。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我们的学生多在考试能力的训练场上摸爬滚打,有多少学校能将对学生审美趣味、创意能力、精神格调的培养和陶冶放到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