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2015-01-20 20:59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4年24期

第3版

《跑过冬天——写在女儿成人之际》

1.自然引出本文的中心话题“跑过冬天”,并暗扣标题;用儿时的生活情景引出一个严肃的人生话题,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易于读者接受和理解;唤起女儿对生活的回忆,亲切自然。

2.一个人生来没有什么不同,但当他走向社会时,面临的人生境遇会各不相同,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人生态度。

3.本文语言亲切自然,语气平和,有亲和力;言简意丰,隽永深刻,有无穷的言外之意。

4.无论遭遇怎样的不幸和苦难,都要顽强抗争,竭尽全力,守住自我。这也说明了生命的流动在于永不停止。

《儿子的创意》

1.(1)写出了儿子对参加创意比赛的认真严肃的态度,他完全投入到自己用心的创意之中,不顾妈妈的挖苦和阻挠,与妈妈对此事的态度形成巨大反差。(2)作为母亲,认为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学习,取得优异成绩,而不是什么新奇的创意活动。写出了“我”作为妈妈对孩子参赛的反对态度。

2.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儿子经常异想天开,“我”置之不理;对于创意比赛,儿子郑重认真、积极参加,“我”却打击阻挠;儿子一心想拿金牌,“我”却认为重在参与,得不得奖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好作业,有个好成绩。

3.本文写的是“我”和儿子的日常小事,可是立意却是新的,带给人的思考也是深刻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做家长的,往往喜欢规矩的孩子,往往把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强加给孩子,殊不知在这样那样的规矩和训导要求下多少孩子的创意都被扼杀了!

《忠于内心 清醒成长》

1.作者是为年轻人在苦苦奋斗中丧失生活的目标和理想追求而担忧。

2.(1)从生活入手,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2)引发听众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3)为后文围绕“找到自我,追求理想”这一主题展开演讲作铺垫。

3.(1)年轻人应当认清生活的目标、明确自己的理想和追求。(2)要拥有改变现状、挑战现实秩序的勇气。

第7版

《森林》

1.(1)内容上:写出城市生活的冰冷压抑。(2)技法上:与自然中的森林形成对比,反衬出真正的森林能充实人们空洞的灵魂。(3)结构上:为下文描述自然森林的种种美妙作铺垫。(4)主旨上:表达了作者对囚禁生命的嘈杂城市的厌弃,对自然森林的无限赞美与向往。

2.在文中“生命的法则”是指生命不能离开森林,失去绿荫,否则灵魂就失去了庇护。人和所谓的“卑微的生命”其实并无二致,人要学会平等与包容。

3.B(B项语意理解错,原句的意思是:人们离开喧嚣的城市,进入森林,心灵将产生震撼,将获得新生。)《枣花香》

1.由花香想起有关的文字描写,这是一种相关联想:(1)在胡同右首的街墙里正好也有两株枣树,与鲁迅笔下的枣树相似。(2)这两株枣树一老一幼,给人生气蓬勃的感觉,与鲁迅笔下的枣树不同,引人思索。

2.(1)作用:承上启下。由上文的枣花香引出枣子的描写,进而与桂花作比,引发相关回忆,自然引出下文。(2)独词成段,加上强烈的感叹号,深刻表达了内心的怜惜之情,因为枣子不能像桂花那样赢得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它不仅有花,还有硕果。

3.(1)5岁前后,跟姐姐打枣虫、吃枣,表达了对故乡的喜爱眷恋之情。(2)分表弟从家乡带来的枣子给孩子吃,表达了内心的夸耀之情。(3)介绍陕西邠县的枣子,表达了骄傲之情。(4)引述史书对相枣的记载,说明家乡枣子的悠久历史,表达了自豪之情。

4.(1)“枣花香”是文章的线索,全文以枣花香为依据展开联想,串起了许多关于故乡枣子的材料,使文章收放自如、浑然一体。(2)枣花的香味与作者的童年生活密切相连,身在北京,心怀故乡,串起了整个人生。(3)一个“香”字,不仅写出了枣花的特点和自己的体验,而且暗含生命的温馨,蕴涵作者怀念故乡的深情厚谊。

《大地的皱纹》

1.过渡,承上启下,衔接作用。

2.草丛中的小路,小到不能再小,时断时续,时有时无,作者以此设喻,揭示出人生之路往往不会是康庄大道,人生总会有面临挫折困境前途渺茫的时候。

3.文中的“秘密”指的是大地上的一切生命,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神奇的无解的,尽管如此,死亡最终还是会降临到每个生命的身上。

4.略

第11版

《看戏》

1.(1)表现人们对久享盛誉的艺术家的出场所爆发的热情。(2)写出了观众情绪的变化,动静的变化,还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1)歌声字正腔圆,珠子似的,故能将无形的歌声比喻为有形的珠子。(2)梅兰芳的歌声令观众如醉如痴,好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虽然听不见,但很有冲击力,能淹没那股狂暴的掌声,使周围鸦雀无声,让人们沉醉。

3.是为了渲染气氛,表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赢得了观众深深的喜爱。

4.“我们的国家”洋溢着民族自豪感。我们的国家是属于人民的,我们的艺术家也是人民的艺术家,所以,观众热爱艺术家,艺术家也热爱观众。

《羊皮扇鼓》

1.不能,“挤”字突出了观看羊皮扇鼓的人之多。

2.作者运用排比和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陕北人们激情演绎羊皮扇鼓现代群体性舞蹈的画面,突出“羊皮扇鼓现代群体性舞蹈”动作感强,气势夺人心魄的特点。

3.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作者对“以羊皮扇鼓改编成的现代群体广场舞蹈”的描绘,开启下文对“巫师挥舞羊皮扇鼓鼓舞病者继续生活的勇气”的描绘,强调了羊皮扇鼓“压人心魂”的特点。

4.作者从羊皮扇鼓的精彩表演中体味到了生命的深沉和负重、容忍和冀盼以及陕北人直面困苦的豁达脾性。

《论“入迷”》

1.作者虽然主张“入迷”,但反对读书和创作带有功利性,而香菱的“入迷”是在做诗人这一明显的虚荣心的驱动下产生的,所以落入最下乘。

2.(1)例证法,文章在前半部分列举了堂吉诃德、香菱和乡间伧父的例子。(2)对比论证法,例如堂吉诃德、香菱和乡间伧父三人之间的对比,三人与看戏不入迷的人之间的对比。(3)引证法,如文中引用“小说家言,岂能当真”“多读杰作,学取技巧”等话来论证。

3.作者的观点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入迷”总比不入迷好,所以与那些持“小说家言,岂能当真”观点的人相比,香菱的做法是好的。二是“所谓技巧的学得这一步,是在他几次‘入迷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不能强求,在这个层次上,香菱又是被否定的。

4.对于“入迷”这种文学活动,作者是从“阅读的‘入迷”和“创作的‘入迷”这两个角度进行论证的。前半部分是论证“阅读的‘入迷”,后半部分是论证“创作的‘入迷”。

第15版

《黑石礁》

1.结构上:点题,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开头写黑石礁缺乏风韵,引出了一位朴素、平凡的小人物——她。结尾再写黑石礁,一是描写了黑石礁的品性,二是同时完成了人物精神、性格的提炼和升华。

2.谈到老同学时是兴奋,而谈到自己时是平静、满足。作者感慨她是一个淳朴天真的人。

3.淳朴、天真、富有牺牲精神,在平凡的人生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人。

4.同意。(1)作者巧妙选择了一个铺叙角度,由叙旧转入对女主人公身世的直接叙述,没有惊人之语,甚至连对话和动作都没有。(2)在作者被女主人公的人生打动后,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晚上小聚,但是作者却意外地凌空抛笔——“她的爱人总是憨厚地笑着劝我喝酒吃菜,他在市级机关里做研究工作。她的儿子、媳妇、女儿和未来的女婿轮流向我敬酒、给我夹菜,欢迎我这个从远方突然来临的陌生人。他们中有当工人的,有做团委工作的,有当兵的,一个个都像他们的母亲一样单纯、热情”——转入了平静的直叙。

《黄金鼠》

1.用“黄金鼠”和“波斯猫”的例子作对比引出下文,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

2.同样是宠物,其价值却大相径庭,让“我”在深刻地体会到这种现实残酷的同时,又有些想不明白。这种“荒谬之感”其实是一种对现实的讽刺,引发读者的思考,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3.主旨:万事万物的价值不是通过外表就可以判定的,需要看透事物的本质。

4.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以貌取人的事例或是“有眼不识泰山”的事例谈自己的看法。

《榕树,生命进行曲》

1.作者从榕树葱茏的外表中感悟到了其不同寻常的精神品格——每个人都要顽强地表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从榕树生长的过程,作者感受到了顽强的生命力。

2.(1)俯仰结合。从地上仰视,“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假想从空中俯视“这棵榕树像巨人伸出手臂,抱住一块天然宝石,企图把它从大地母腹中拔出”。(2)烘托。用云雾迷蒙的背景烘托石壁榕别样的风姿。(3)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3.(1)雄壮的气势。(2)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

4.(1)舒卷自如、行云流水般的叙述;富有表现力的描绘。(2)精鹜八极的奇想构成的比喻与象征。(3)音乐般的节奏与韵律,成段使用对仗与排比,意境开阔。

第19版

《第一美德》

1.控制自己的嘴是人类必须学会的第一美德。

2.“咕哝”说明男人并不了解事件的真相,吃不准女孩用福利卡买东西的原因究竟是懒惰,还是别的原因,因此不敢大声说,同时也是顾及女孩的自尊心,不大声说只是做一个善意的提醒。

3.女孩此时的遭遇和当时的“我”十分相似,“我”能够理解女孩的心情。这样写既使文章内容丰富,细节真实可感,同时也是为了引出下文,为点明整个事件的真相作铺垫,升华了主题:当你不了解一个人的真正生活的时候,就不要妄加评判。

4.如果由女孩自己陈述事件的真相,有损女孩的正面形象,不便于情节的展开,故事显得有点单薄;安排女孩的朋友出场更能彰显女孩的高尚品德,对下文周围的人帮助女孩养活那三个孩子作铺垫,使事件显得更加真实。

《悔的边缘》

1.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举例说明略。

2.(1)年轻人为偷一个善良、热情的老人而“悔”(或:为良心泯灭而“悔”、为欺骗老人而“悔”)。结果:他没有因遇见一位信任、善待他的老人而改变报复社会的心理。(2)花甲老人后悔不该信任陌生人,不该无私助人(或:不该不设戒备心理)。结果:他认为善意助人没有错,今后要多做,应该信任陌生人,以小善“增加这社会的人际温暖与亲善”。

3.年轻人的内心受到了强烈震撼,所以悔恨来得更为猛烈,用“涌”字把那种喷薄欲出的悔意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老人没有充分的证据,再加上对年轻人有一定的好感,使悔意来得慢而程度较轻,一个“旋”字将老人悔意的若有若无和产生过程表达得恰到好处。

《四个有所》

1.在还有善恶正邪存在的时代,就必须憎恶那些恶的邪的事物,如果不憎恶那些恶的邪的事物,就是并没有爱那些正直的善良的美好的事物。所以作者说,“兼爱是个理想”。

2.“四个‘有所联成一串儿”,作者说的四个“有所”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的不同层面的问题。良好的道德既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又有正确的道德行为。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是作者立论的出发点,第二次出现,则是作者经过论证后的结论,首尾呼应,表明了作者的立场。

3.辨别善恶正邪,就是看它对于人是有利还是有害,对人有利的就是善的正的,反之就是恶的邪的。作者认为那些助人为非作歹、说谎欺人、贪赃枉法、囤积牟利、放高利贷、仗势霸占、专制独裁等行为都是恶的邪的。

4.文中关于善恶正邪行为所举的例子,与今天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距离,但是作者关于善与恶、正与邪区别的原则仍然是适应于今天的。时代虽然变化了,但对于善恶的认识却大同小异,这也告诉我们,正确的道德观是不会过时的。所以它在今天仍有价值和意义。

第23版

《永远的断章》(节选)

1.他精通中国古典诗歌,又沐浴过欧洲文化之雨,来到了现代中国,有着西方和东方的双重古典文化涵养;他窥透了古今中外诗歌的奥秘,并铸造出充分合理的诗的果实,留给中国和世界。

2.(1)简洁而隽永,明白而深邃,刻画出一种心态之美。(2)浅近的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内质。(3)清澈、洗练、明净。(4)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魅力。(5)具有隽永的、无止境的审美内涵。

3.最大贡献是实现了现代汉语的古典内质,也实现了西方诗歌技巧的东方潜移。

4.(1)①巧用比喻,形象生动。如“读他的诗,读他的文章,仿佛感到是来自古代的才子,沐浴过欧洲文化之雨,又来到了现代中国,用天赋的手拨响了白话诗的语言与格律的琴弦,发出似曾相识又非同凡响的音韵”“远看,一泓清水;近看,无底深潭”。②句式多变,凝重而富有张力。排比句、反问句,加强气势;散句与整句结合,错落有致;句子结构巧妙,内涵丰富,富有张力,如“他是古典的现代,又是东方的西方”。(2)主要是对比手法的运用。①和古代诗人对比。如“这不是李商隐的‘深情绵邈‘包蕴密致的再现,也不是姜白石‘清空高远审美理想的重复”,突出了卞之琳灵感瞬息迸发而形成的精微冷隽诗风的独特。②和早期白话诗的肤浅对比,如“这同早期白话诗的肤浅不可同日而语了”。③和其他作品对比,突出卞之琳《断章》独特的审美内涵。如“《尺八》《圆宝盒》《鱼化石》等名作,都是《断章》的某种推衍和演绎,但却不如《断章》这样清澈、洗练、明净,不如《断章》这样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魅力,不如《断章》这样显示隽永的、无止境的审美内涵”。

《莫扎特的脚步》

1.统领下文,点出本文的写作内容,表现萨尔茨堡人的自豪感,引出作者对莫扎特的怀念与赞美。

2.本文标题具有双关意义:一是指莫扎特在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所留下的童年印记与生活痕迹,二是指莫扎特的“影响”。本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在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莫扎特的脚步”为题,不仅写出了作者对莫扎特的追忆,而且形象地写出了莫扎特的音乐对世人的影响,莫扎特是上帝“派到人间来传送美妙音乐的人”,其音乐所到之处,就是其脚步所到之地,将传遍人间。

3.呼应文章开头,来访游客多为凭吊莫扎特而来;烘托渲染,升华主旨。用两个蒙古人用马头琴演奏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来表明莫扎特的音乐为全世界共有,其“脚步”已遍及全世界。

4.(1)粮食街9号楼房,因为有了莫扎特而出名,萨尔茨堡因此才成为全世界爱乐者心驰神往的圣地。(2)游客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肤色,他们大多为莫扎特而来到萨尔茨堡。(3)“楼”因人“贵”,“人”“楼”映衬。(4)对“文化”名城,要致力于开发与整合,借“势”发力,做到自然人文交相辉映。

《数学有诗意》

1.(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谷超豪先生的“生活处处有数学”的治学态度。(2)对比,突出强调了谷超豪先生在对待数学领域里那些枯燥数字问题上特有的生活情趣,写出了谷超豪乐观、富有激情的性格。

2.(1)甘当人梯(或乐于奉献)。谷超豪既是探索引导者更是奉献者。(2)治学严肃严谨。对待想蒙骗过关的学生不惜拉下脸面让学生难堪。(3)生命不息工作不止。晚年在病房打着点滴都不忘亲自指导学生答辩论文。

3.前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谷超豪先生过早离开他热爱的工作的惋惜之情。后一句,用“不过”一转,突出强调了谷超豪的科研精神会像以他名字命名的行星一样闪闪发光,照耀着每个热爱工作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谷超豪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第27版

《科技支撑创造低碳革命》

1.C(绝对化,不是“一切新技术和新产品都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环保,更‘低碳”。)

2.B[A项火车碳排放量低于飞机,虽然提倡低碳,但火车并不能完全取代飞机,跨越海洋的洲际快捷交通工具还得用飞机。C项这一低碳途径是“用基因重组后的酶或者化学催化剂把农业废弃物中的纤维素转化成可供发酵(以产生乙醇)的糖类”,即以乙醇为燃料。D项第一代生物燃料在毁林和排碳方面带来了负面影响,而原文中“但是,现在放弃它们还太早”说明并未完全失败,还有可以借鉴的经验。]

《车联网:解决交通问题的新思路》

1.C(C项“最重要的是信息服务”错,原文没有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哪个更重要;“已经达成共识”错,原文是“这已经……广泛认知”。)

2.B(A项“发达国家都投入了”错,主要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并非全部。C项“更为重要”无依据。D项“带来了”错,将未然变已然,原文是“能够带来”。)

《迟布谷》

1.C(因为“布谷鸟往来,踩的是农时的节点”,故正确。)

2.C(布谷鸟是按季节到来的,提示人们播种是人们赋予它的含义。)

第31版

《父亲的爱》

1.表明父亲很着急,认为“我”跌断了腿就是十分紧急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2.“偷糖果”“跌断腿”“过生日”“翻相册”“学骑车”“收家信”“打电话”“结婚”。

3.用母亲的爱与父亲的爱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父爱是与母爱不同的一种表达形式,父亲的爱是深沉的,不像母亲的爱那样直白。

4.如“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父亲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他想表达对儿子的关心与爱,却不习惯直白地表达,正好反映出父亲之爱是含蓄而又深沉的。如:父亲写信给儿子,表面上是在说他的草坪,其实是在想念儿子,留恋儿子在家踢足球、在自己身边的那些日子。

5.不是。用抱怨的口吻表现父亲的爱,与直接歌颂、赞美相比,显得新颖、别致。作者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父亲的爱,结尾的疑问,委婉地表达了主旨:父亲的爱是深沉的,是不显山不露水,是不容易察觉的。结尾的疑问,也是要引起读者思考,揭示了一般人对严父之爱暂时不易觉察到的共同规律。

《一颗石子的颜色》

1.经过病痛折磨和手术痛苦的母亲,不可能真正“睡得很好”,而是因为极度疲劳加上身体虚弱而昏睡,因而只能是“似乎”,表达了作者对经受痛苦的母亲的心疼与没能及时给母亲治疗的内疚。

2.(1)最初,母亲和我们都以为是腰杆疼,母亲一直忍耐着,仅做简单的治疗。(2)疼痛频率和程度已达到难以忍受的地步,我们才惊慌地带母亲进城,做了胆结石切除手术。(3)同年,母亲患胸腔积液、心包积液、风心病等,母亲再次住院,但一切为时已晚,母亲在这一年冬天去世了。

3.(1)母亲生病,时间并不短,但母亲一直忍耐着,我们也因为长期在外忙于工作而对母亲少了嘘寒问暖,疏忽了母亲。(2)而今母亲经受了病痛与手术的折磨,并离我们而去,让我们无法弥补过失,无法回报母爱,让我们痛感自己的自私无知,空留一身一心的疼痛和遗憾。

4.(1)那颗胆结石,是从母亲身体里割取出来的,上面带着母亲的血和肉,见证了母亲的痛苦,见证了母亲的辛劳,也见证了亲情与生命。如今母亲已经去世了,这是“我”亲近母亲的最好方式。(2)不矛盾。母亲在世时,我们却疏于关心母亲,没能嘘寒问暖,为母亲及时治疗,以致母亲早早过世。这种内疚、疼痛与遗憾是无法弥补的,胆结石代表着母亲生病去世的残酷现实,“我”不敢面对这一现实。

5.(1)体贴关心父母要细致,力求无微不至,不要疏忽冷落了父母。(2)“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敬父母应及时。(言之成理即可)

《亲情》

1.D

2.父母把家移到了乡下,且年事已老,很寂寞;父亲的事业不再,已无昔日的豪迈(豪情壮志);妹妹弟弟已长大,且都有了自己的天地,对“我”产生了隔阂。(注意:这里的“物非”指的是“人”的变化。)

3.不管发生了什么变化,不管变得如何物是人非,只要殷殷亲情还在,就是值得欣慰之事。

4.B、D(B项“寂寞多于喜悦”不当。D项“父亲悲凉的心境”不当。)

第35版

《广告的受害者》

1.“诚实”指的是克洛德只相信广告,并按照广告去做一切,作者在这里褒义词贬用,是对克洛德的嘲讽。

2.不多余。棺材是他在遗嘱中的嘱咐,更显示出主人公受广告毒害之深,写他的棺材与坟进一步强化了悲剧效果。

3.小说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而辛辣的讽刺却蕴涵在语言之中;小说按照主人公受广告危害程度由轻到重来写作,让人在啼笑皆非中感受到克洛德这一人物的可悲可笑,深刻彰显出小说的主题。

4.克洛德笃信广告,而广告多是溢美之词,所以在这里广告是美言美语或甜言蜜语的象征。小说借克洛德这一人物,揭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辨别能力,只为别人的甜言蜜语所役使,必然会给自身带来悲剧。

《老王的车位》

1.(1)总领全文,表达作者对现代社会人事的认识和思考。(2)引出下文,为老王购买车位作铺垫。(3)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1)生活状况的改善,使他拥有私家车的可能性增大。(2)儿子关于私家车的提醒,引发了他的关注和思考。(3)杨老师的态度造成了他心理上的不平衡。(4)不愿失去占据最后一个车位的机会。

3.“物业公司的人”的“笑”,是一种不置可否的态度,目的在于激起老王急切的心理,表现了他们狡黠的一面;“杨老师”的“笑”,既有识破“物业公司的人”狡黠后的得意,又有对老王受到蒙蔽却信以为真的嘲笑。

4.(1)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他过着平常人的生活,讲究斯文,也会为生活小事而计较。(2)他很容易感到满足,对生活没有过多奢求。(3)他的潜意识中有着论资排辈的思想,对人无妒忌之念,心理上却也会失衡。(4)他生活节俭,却又有盲目跟风赶潮流的思想。

5.小说通过讲述老王无车而抢购车位的故事,表现了现代社会生活对人们心灵的浸染,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盲目跟风、追赶潮流的不良心态。

《造车的人》

1.尽管生活困苦,但一家人是团圆的,与后文“造车的人”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物的悲剧色彩。

2.“造车的人”为了支撑全家,不停地工作着;尽管生活贫困,但“造车的人”坚强面对;“造车的人”惋伤自己的苦命,对孩子却有着慈父般的关爱。

3.文章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典型的细节描写等,塑造了“造车的人”外在贫苦的形象,表现了“造车的人”勤苦的生活,描绘出了“造车的人”内心的伤痛。

4.“造车的人”辛勤工作却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五口之家最后成了孤独一人。文章写的是上世纪30年代的事,而造成“造车的人”的悲剧的原因就是那个不公平的黑暗的年代。

第39版

《无悔的奉献》

1.这八个字既表明了曾宪梓的爱国情怀,又写出了他的无私、无悔的奉献精神。

2.文中详写曾宪梓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看到的家乡学校破败的情景和感受,是为下文写他支持家乡和祖国的教育事业埋下伏笔。

3.(1)向家乡梅县的华侨大厦赠送了两部汽车。(2)为祖国和家乡的教育事业、体育事业、医疗等捐献巨资。(3)带头投资设厂,促进海外同胞关心和参与祖国和家乡的建设。

4.以时间为纵轴,以人物刻画(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为主)为横轴,概述与详写交叉进行,直接叙述曾宪梓先生爱国爱乡的具体言行;结尾以家乡和全国人民的赞誉来间接表现曾宪梓先生爱国爱乡的情怀。这样既巧妙代替了文中议论部分,又彰显了主题。

《尊严》

1.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老铁因为女儿罹患重病,公司员工为女儿捐款,他心存感激,但是他不能容忍小干事和季总对他人格的侮辱,让他跪着拍照,以树立季总的“光辉形象”。

2.小干事是一个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自我感觉良好的奴才形象。季总是一个富有同情心,也是善于自我宣传和维护形象的“上层人士”。

3.含蓄隽永,正话反说。“季总气宇轩昂地挺起肚子”“小干事猛伸一脚”等语句,揭示了社会上有意借助捐款机会宣传自己的不和谐现象。

4.小说反映了借捐款提高自己或组织知名度,不管受助方尊严的社会风气。

《行道树》(节选)

1.“堕落”在这里指行道树远离了森林,远离了伙伴,站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都不好。

2.因为城市的人们已习惯于污浊,对环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虽然行道树在努力制造着新鲜的空气,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变不了大局,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神圣的事业是痛苦的,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奉献。但是为人们的幸福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也就是奉献者的快乐。

4.“每天”“每天”的叠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日日行走在固定道路上的城市人的身影。即使是天天看见,“我”都不会去在意这群执著守候的沉默者。只有当那个炎热的午后,心情忧郁,无以排遣,习惯性地在树下寻找阴凉,在喧嚣的人群中,静听自己的心声时,“我”才关注到这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这时的“我”用自己的心弦触动了这群树的生命的律动,听懂了他们不被人理解的心声。

5.行道树为了实现为城市制造绿荫和清新空气的心愿,自甘“堕落”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因为从事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甚至要做出一些牺牲的。这种痛苦和牺牲只要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就会变成一种更深沉的幸福。这正是作者大力颂扬的奉献精神。

第43版

《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1.设置悬念,发人深省,引人入胜。

2.用同一句话反复作答,自然能使所答内容得到突出和强调,同时也使这一内容起到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

3.既承接上文,又开启下文,而且统领了以下四个自然段,起到总纲的作用。此段在全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必不可少。

4.永远追求光明,永远年轻,不知道畏缩。说理文中运用文学笔法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为别人而生存》

1.“绝”“甚至”等副词不能省掉。因为它们都是表程度的副词,“绝”字表示的程度是绝非一般的,在此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那种只追求自我享乐的生活”的断然否定,鄙视之情溢于言表。“甚至”一词用在这里既否定了“那种沽名钓誉的生活”方式,又可以帮助一部分人加深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认识。

2.意在说明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多重关系圈里,和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不是孤立地生存着。因而,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每一个人不仅要“为自己的幸福而生存”,还要“为别人的幸福而生存”,否则,我们便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也不可能生存下去。而“圆心”和“圆圈”的比喻用在这里使人际关系显得更加形象。

3.卫兵的天职就是坚守岗位。在那场灾难中,那位卫兵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诸如救死扶伤、舍身忘我等等,但他尽了一个卫兵应尽的职责。在灾难中他没有丝毫的畏惧退缩,这首先就保证了他所守卫的对象的安全,同时,他那临危不惧的凛然气度肯定会给周围的人以极大的鼓舞,大大增强了人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如此说来,那位卫兵面对灾难时表现出的岿然不动,意义也就非同凡响了。

4.两种思想并不矛盾。因为“张扬个性,赏识自我”也好,“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也好,它们都是在强调要看重自身的价值和存在,尤其是前者,还引导人们要活出自我,对前景、未来充满信心和力量。而本文是从另一方面来提醒人们不能做自私自利者。把这两种思想放在一起教育学生恰好相得益彰,各显其妙。

《约克·伊万斯今夜值班》

1.文章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文章一开始一再强调约克·伊万斯这个人物是那样的平凡,目的是反衬这个平凡的人竟然能在危急时刻坚守自己的责任,这完全是由于他心灵的美好、善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深刻。

2.约克·伊万斯是一个出身低微,生前默默无闻,但心地善良,助人为乐,舍己为人,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心想着他人,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最后为了大家的安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的防空民防人员。

3.(1)“约克·伊万斯今夜值班”作为新闻标题交代了新闻的主角和主要事件。(2)题目强化了约克·伊万斯“值班”的形象,突出了他强烈的责任感。(3)“今夜”有着多重含义,既可以指新闻发生的具体时间,也可以指约克·伊万斯在今后的每一个“今夜”都在“值班”。他的这种勇于负责的精神并没有随着他生命的结束而结束,而是作为一种美好的精神品质永远激励着后人。

第47版

《我的朋友——一个电话员》

1.本文讲述了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一个素不相识的电话员给予“我”的帮助和精神鼓励,最终二人结下了深深的友谊。

2.(1)有耐心,充满爱心。在“我”砸疼手指咨询时,萨莉理解“我”身边没有父母的心情,对“我”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帮助。(2)平等的思想意识。“我”只是个孩子,可是萨莉却始终以平等的身份和“我”沟通交流,使“我”感受友情的温暖。(3)传递乐观的精神力量。“我”因为宠物金丝雀死了非常伤心,她安慰“我”“还有别的世界,它还是可以去唱歌的”,向“我”传递一种乐观的精神力量。

3.(1)离开家乡西雅图后,“我”早已把家乡的电话员当做自己的朋友,内心依然对她非常怀念。(2)我们之间的交往,仅仅是出于一种朴素的爱与信赖。

4.语言描写。在“我”砸疼手指时,“切下一小块冰来放在手指上,就不疼了。好孩子,别哭了,很快就会好的”,萨莉对“我”的指导和帮助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这也体现了萨莉对“我”的爱心和耐心、安慰和帮助。

《要活出闪亮的人生》

1.(1)要学会思想,进行独立的研究和创新,而不是识记。(2)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潜力,尤其是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可以开拓大脑的空间。(3)要不断地提高的水平和境界,做到终身学习。(4)要懂得如何向人间施放爱,学会感恩社会和他人。

2.发现自己,不仅要发现自己的极限,还要挖掘自己的潜力,尤其是努力学习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可以开拓大脑的空间。

3.答案过于标准,过程缺乏思考。

4.(1)“向人间施放爱”,这其实是一种感恩思想,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要多体贴,懂得及时行孝。(2)拥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要多为家乡等做实事、做好事,懂得回报家乡和社会。

5.赞成“终身学习”。(1)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要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和社会。(2)“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发展,我们只能不断地学习、实践,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

《把才气洗净》

1.(1)打增长剂、膨大剂、增红素等,缺少阳光,违反了物种生长的规律。(2)丧失了草本植物的本性,中看不中吃。

2.(1)具有顽强的生长力,在非洲贫瘠缺水的土壤中仍能生存。(2)生长过程非常特别,前六个月,一直长在根部,最终扎根地下深达28米。

3.(1)尖毛草最初只长在根部,其实就是在积蓄自己的力量。(2)从内容上来看,尖毛草的生长特点正是作者所提倡的,做人处世都要沉潜下来。

4.三年之内不发表文章,才能做到潜心研究《庄子》,才能做到写文章不讲空话,才能成为具有独立思想的大写的真正研究型学者。

5.把才气洗净,不是说不需要才气,而是不要炫耀才气,埋下头来,躬下身去,沉潜下去,进行真正的学习和研究,不急于求成,不违背规律,成就最优秀的自己。

6.(1)这句话是对心浮气躁的女儿的一种安慰。(2)这句话是对女儿的要求,在做人做事时不急不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并力求完美无憾。

第51版

《马拉松之战》

1.介绍了战争双方的基本情况,为下文作铺垫。介绍古希腊的情况,暗示了其在战争中取胜的可能性。介绍波斯的情况,突出了其强大的进攻势头,为战争的发展渲染了气氛,也与后文的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古希腊是由几百个城邦组成的,都使用希腊语言,信奉同样的宗教,习俗相同,同仇敌忾;积极备战,抢占了高处的战略要地,讲究作战策略,近距离的肉搏战中注重纪律和整体阵形。波斯军队人数虽多但缺乏组织,单个士兵素质较低,士兵们无心恋战。

3.马拉松之战不仅让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诞生了马拉松长跑项目,更重要的是它首次唤醒了古希腊人的民族自信心,并最终在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率领下走出了希腊半岛,把自己的文明传向了外界,为欧洲的文明勾勒了最初的轮廓。

4.略

《学生监狱》

1.特点:(1)是校方处罚调皮学生的场所。(2)学生违反了学校纪律就被关在这里,只供应水和面包,白天还要去上课。(3)不是真正的监狱。不禁止学生买了食物进来,也不禁止别的同学探望,成了学生乐园。(4)监规由学生自己制订。(5)存在时间不长。从1912年到1914年,仅有两年时间。(6)是很纯粹的“男子监狱”。

2.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创办“学生监狱”的初衷是为了惩罚那些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在不剥夺学生受教育权的前提下(白天还要去上课),让学生受到适当的处罚,并改过自新。但是,学校的管理者没有想到“监狱”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相反却成了学生的乐园。

3.顽皮的男孩子聚在一起怎么都可以,就怕被女孩子嘲笑。因此,他们拒绝女孩子进“监狱”,就是害怕女孩子对他们的嘲笑。而他们明确的拒绝,恰恰说明他们心里对女生的在乎。

《浮士德小插曲》

1.(1)许多名人阅读过它,老威廉皇帝读完之后还在上面签了名。(2)那位老德国留学生在拍卖场上发现了它,并用七十几个马克买下了这个珍本。(3)这本书随老德国留学生回到中国,不幸在一次日寇的大规模轰炸下被炸得粉碎。

2.(1)叙事是控诉法西斯毁灭人类文化的事实基础,使下文的议论有针对性。(2)议论使事件得到升华,主题得到深化,作者撰文的目的得以表达。

3.首尾照应,有力地表达了本文控诉法西斯对文化精神摧残的主旨。

4.排比,强有力地揭示了尽管反动派对人类文化精神一再扼杀、毁灭,但文化精神是永远不会真正中断死亡的。

5.(1)法西斯能摧毁文化伟人的房屋、坟碑,但不能摧毁人们对文化伟人的崇敬。(2)历代统治者能毁灭人类留下的简帛、芦叶卷、蜡板、纸张等记载文化精神的有形的东西,但永远也不可能毁灭留在人们脑中、心中的文化精神。

第55版

《没有笑声歌声呐喊声的校园里是残缺的——与鲍寅初对话素质教育》

1.引用歌词引出提问,形象生动,容易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也引出下文对素质教育的讨论。

2.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社会实践和团队班会等活动中,不再局限于课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校园里见不到孩子那可爱的玩耍的身影,听不见孩子欢乐的笑声。这句话指出了在应试教育下,学校教育一切以考试为主,忽视了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学校教育严重变形,走向了一种极端。另一方面说明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性。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百年的月光》

1.“嫉妒”表现了作者对民国的孩子能看到丰子恺先生充满温情的课文插图的羡慕之情。

2.(1)文字简静美好,有悠久的历史积淀,意蕴深长,温润而有情感与力量。(2)书中图文并茂,倾注了大师们的心血,童心盎然,能给生命以温暖和润泽。(3)课文贴近生活,用笔简淡,富有情趣,透着人性温暖,蕴涵人生哲理,教给做人的道理。

3.以“百年的月光”比喻民国旧课本,意在突出民国旧课本具有温暖生命、润泽心灵、穿透光阴的持久力量。以此为标题,形象生动,含蓄而有韵味,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示例一:好书提供积极的教育引领。好书具有丰富的精神营养,它唤醒生命,润泽灵魂,给人清白有节的人生,让人受用不尽。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好书的教育,我们需要多读好书,从中汲取生命的养料。

示例二:好书的教育润物无声,滋养心灵空间。好书不喊口号、不唱高调,充满人性温暖、蕴涵人生哲理、给人智慧,在人们心中升起一轮明月,使我们受用一生。教育就是要多读好书,让好书洁净心灵。

《长成一棵树》

1.意思是说过早过度的教育难以使人成才。

2.概括了树的整个成长历程,成长中即使有各种磨难和挫折,也都会经得住考验。

3.使用的比喻和拟人,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成长中的快乐;使用对偶和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分明,突出树快乐的特点,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也更好地表达主题。

4.目的是为下文写孩子的成长作铺垫,也为了反衬下文孩子们的成长。这样写一方面使所表达的主题更形象具体,同时也更能突出了当今孩子们成长空间的缺失,成长过程的不自由。

5.孩子的成长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应给他们适当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的成长像树一样自然而从容,成长后也会像树一样各有各的用处。

第59版

《快递》

1.(1)运用了“腾”这个拟声词和“蹿”这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听到快递员粗暴喊叫时心中怒火升腾的情状。(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快递员怒气冲冲、心急火燎离开时的样子,体现了他急躁和粗暴。

2.略

3.愤怒、歉意、生气、幸灾乐祸、同情(难受)、怜爱、惦念。

4.因为“我”父爱般的关怀让他感动;因刚才自己不好的态度感到愧疚;因他为了生计而遭受的辛苦与难以诉说的委屈……

《绿色的梦》(节选)

1.(1)绿色体现了生态平衡,象征着财富。(2)家乡的田野充满了生机与活力。(3)梦中的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的。

2.选取麦浪、野花、云雀这些富有特征的事物,从视觉、听觉、味觉等不同角度描写梦中情景;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绿色的梦写得平和,宁静,富有诗情画意,令人魂牵梦萦。

3.作者之所以写了自己儿时家乡美丽的情景,就在于和下文城市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全文的主旨。

4.前一个迪斯尼乐园是充满生机、情趣的,是大自然给孩子们的恩赐,陶冶了孩子们自由、天真、活泼的情趣;后一个迪斯尼乐园是人造的,没有生机,远离自然,难以带给孩子们真正的快乐,也难以让孩子留下永久的回忆。

《木鱼馄饨》

1.目的有三个:一来叫人省睡,珍惜光阴;二来叫人读经念佛,以求精神的净化;三是得些斋衬钱。

2.让作者感到迷惑的是失传于阎巷很久的僧侣敲木鱼报晓的传统,却出现在台北的临沂街。

3.一是为了照应第二自然段插入的对僧侣敲木鱼的描写,一是为下文揭示木鱼是老人劳苦生活的工具埋下伏笔。

4.因为这样既可以让清醒者听到他的叫唤,又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还不会有失尊严。

5.主要从视觉的角度来写老人,突出表现了老人的穷苦,用以反衬老人善于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格。

6.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的美,主要表现在老人的为人态度上。其实如果平时的生活中,多些这样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也就会减少许多冲突,社会也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