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爱因·兰德
大多数人不顾条件地追求欲望,这就如同目标处于模糊的真空中,迷雾遮住了手段的概念。他们只在意识中不断重复“我希望”,然后停留在那里,等待着,似乎将一切都交给了某种未知的力量。
他们所逃避的是一种判断社会的责任。他们将世界看成是既定的。“对世界我无所作为”是这些人的基本态度,他们无条件地调整自己,以适应那些有所作为者的要求,而不管他们是谁。
但是,自卑和自傲是同一种心理状态的两个方面。这种心理自愿地、盲目地将自己置于别人的摆布之下,并又使别人成为自己主人的要求。
这种精神性自卑有许多显示的途径。例如,一个人想富裕,但从来也不考虑寻求什么手段、行动和条件来获得财富。他把自己当做什么?一个对世界无所作为的人,而且,也没有人会给他好运。
一个女孩,希望有人爱她,但她不去思索爱是什么,需要什么价值以及她是否具有被爱的德性。她把自己看成什么呢?她觉得爱是一种无法解释的喜欢,所以,她仅仅渴望爱,如果她得不到爱,她就会认为有人剥夺了她所拥有的爱。
一对父母,遭受了很深的痛苦,因为他们的儿子(女儿)不爱他们。但同时,这对父母又漠视、反对或企图损害他们子女的信仰、价值和目标,从来也不试图理解子女。对这个世界他们无所作为,也不敢挑战,事实上,他们不懂,孩子对父母的爱应是自发的。
有一个人,想找工作,但从来不考虑去工作需要什么本领以及怎样才能做好工作。他把自己看成什么?他对世界无所作为。有人欠他什么?欠多少?一点。
我认识一个欧洲建筑家,一天,他谈起去波多黎各岛的旅游。他以非常轻蔑的态度评论波多黎各岛人的居住条件。然后,他描述了使当地人享受现代居住设施的想法,包括拥有电冰箱和贴有瓷砖的浴室。我问:“谁会买得起?”他似乎受到了伤害,用几乎发怒的语调说:“噢,这不是我应操心的!建筑家的任务是设计建筑,让其他人去考虑钱的问题吧。”
正是这种心理导致了“社会改革”“福利国家”“高尚试验”以及世界的沦丧。
对自己利益和生活责任的失落,同时也意味着对其他人的生活和利益责任的失落,即那些在某种程度上为他提供欲望满足的人。
(选自《人生大智慧》)
品读赏析
本文结构浑然天成,引人注目。文章开篇便指出“大多数人不顾条件地追求欲望”,他们既不去判断条件是否具备,也不去创造条件,只是观望,等待。紧接着便在第二自然段及时点题“他们所逃避的是一种判断社会的责任”,语言中肯。第三自然段俨然成了全文的总纲,它统领以下六个自然段(即第四至九自然段),收放自如,张弛有度。最后一自然段,既收束全文,又揭示主旨,还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可谓一石三鸟,惜墨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