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艺术的视觉表征与公众的关注度

2015-01-19 08:39周计武闵学勤
艺术百家 2014年6期
关键词:视觉文化关注度公众

周计武 闵学勤

摘 要:由于文化市场体制的不完善,面对意识形态主导的主旋律文化与商业化主导的大众视觉文化的双重夹击,先锋艺术在视觉呈现上往往会采用一些极端的表征策略。这些视觉表征给公众带来了鲜明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惊”感。调查结果显示,教育水平较高的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和肯定先锋艺术的正面价值,把它视为一种令人震撼的视觉创新。不过,先锋艺术因其小众、激进、晦涩的特点,公众的关注度并不高。大多数人接触先锋艺术的频率很低,对于先锋艺术作品只停留在“看”、猎奇,甚至无所谓的程度。这从反面证明,先锋艺术注定是一种孤寂的艺术表达,一种具有批判意识的小众化艺术形式。

关键词:中国先锋艺术;视觉文化;视觉表征;公众;关注度;震惊感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自吴冠中1979年呼吁艺术语言的纯化、倡导艺术的形式美和抽象美开始,中国先锋艺术不断突破传统艺术的定义和分类,在题材、媒介、形式和观念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实验。它以激进的姿态挑战官方庇护下的全国美展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束缚,坚持艺术的独立和自由,拒绝官方体制和学院派的束缚,具有鲜明的前卫精神。如易英所言:“它与社会的主流文化相对抗,总是以边缘的、反叛的姿态表现出来,并且自觉不自觉地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形式和价值观为背景。”①这种前卫精神萌芽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如李叔同、刘海粟、颜文樑等人的印象派实验,庞薰琹、倪贻德等决澜社成员对表现主义、野兽主义和未来主义的探索,林风眠、林文铮等艺术家运用西方现代艺术形式对传统艺术的重构,等等。与西方先锋(avant-garde)艺术②拒绝大众、对抗社会的精英姿态不同,当代先锋的目的“不是出于探求新的形式,而是出于某种模糊的文化批判和社会改革的需要,是出于寻找‘家园的目的”③。艺术家们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一方面融合本土的视觉经验,批判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和思想观念,大胆进行视觉形式上的革新;另一方面又利用西方的现代艺术观念,重新挖掘传统艺术中暗含的现代因子。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国的先锋艺术逐渐成熟,有了自己的思想和风格。多元开放的社会格局,也为先锋艺术提供了更加开阔的展示空间。然而,由于文化市场体制的不完善,面对意识形态主导的主旋律文化与商业化主导的大众视觉文化的双重夹击,先锋艺术的存在境遇十分尴尬。一方面,先锋内在的灵魂要求他们反叛体制,但现实又需要他们在体制与意识形态的夹缝中谋生;另一方面,前卫观念和自主性精神要求他们拒绝商业化逻辑的渗透与影响,但商业大潮的冲击又让他们难以抵抗名利场的诱惑。这迫使先锋艺术在视觉呈现上选择一些极端的表征策略。因此,人们如何看当代中国的先锋艺术,社会转型的背景是如何影响人们去看的,如何直面先锋艺术在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困境,是迫切需要我们直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样本分布本次调查采用PPS抽样方法和自填式问卷的资料收集方法,在南京市内8个区共发放了81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01份,有效回收率为98.9%。根据市内各区不同的人口规模,在各区实际调查的样本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南京市内各区样本分布

频率(次)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

鼓楼区17121.321.3

玄武区12615.737.1

白下区12615.752.8

栖霞区9011.264.0

雨花区8210.274.3

下关区749.283.5

建邺区708.792.3

秦淮区627.7100.0

合计801100.0

在801名被访者中,男性占52.4%,女性占47.6%(图1)。所有被访者平均年龄为33.5岁,其中年龄最小的11岁,最长的92岁,以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被访者居多(图2)。

图1 样本性别分布(%)

图2 样本年龄分布(%)

图3 样本职业分布(%)

图4 样本教育水平分布(%)

图5 样本收入分布(%)

在所有有效样本中,企业普通职员和学生比例最高,分别为23.7%和22.5%,其次为事业单位普通职员,占11.4%。总体上看,本次调查覆盖了社会上各行各业。(图3)

所有有效样本的教育水平结构呈现出以高等教育为主的特征,本科、大专、硕士三者的比例之和超过70%(图4)。

在收入结构上,年收入在 2万-10万元之间的比例最高,在所有样本中占一半以上。此外由于学生比例较高,所以无收入群体的比例也偏高(图5)。

二、公众对先锋艺术的关注度与评价

视觉性是视觉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对视觉性的研究可以揭示社会现实主体的视觉行为和认知:人们是如何看,如何能看,如何被允许看或去看,如何看待或未看④。就精神内涵而言,先锋艺术是一种反传统、反大众、反社会陈规的艺术表达形式。因此,先锋艺术注定是一种小众化的文艺实践,难以被大多数公众“看到”、关注、鉴赏并接受。本次调查数据也显示出,被访者对先锋艺术的关注较少,对其定位与评价表示“不清楚”的比例也较高。对于接触先锋艺术的缘起,23.4%的被访者是出于“偶然兴起”,19.1%的被访者是出于“业余爱好”,11.4%的被访者选择了“看到宣传广告”,出于“专业兴趣”的只有5.1%,但是选择“其他”的比例最高,占到28.5%(图6)。

图6 公众对先锋艺术关注度

可见,大部分人接触先锋艺术是起源于一些偶然的因素。对于那些对艺术领域稍感兴趣的人们来说,先锋艺术就像一种点缀,一种调味品。人们接触先锋艺术的原因可能有无数种,但大多只是停留在“接触”的层面,真正欣赏、接受这种艺术形式则是少数。(一)对先锋艺术的接触频率与深度首先,我们要了解公众是如何去看先锋艺术的。本次调查针对不同方式接触先锋艺术的频率进行了询问。由于针对不同方式设计的频率单位不同,为了便于比较,现将不同的频率单位统一为0-3四等,0为频率最低,3为频率最高。近一年通过不同方式接触先锋艺术的频率汇总如表2。

数据显示,大多数被访者对先锋艺术的接触频率处于最低水平。“参观艺术家工作室”这一项尤其明显。尽管它是公众直接接触先锋艺术的有效渠道之一,但超过70%的被访者一年访问不足一次。这可能与艺术家工作室专业性较高、知晓度和开放性较低有关。

其他几个选项都是易接触的公共空间或文化产品。其中“艺术类网站”的接触频率相对最高,有16.9%的被访者每个月浏览3次以上,“观看艺术视频”和“阅读艺术类书籍”的接触频率也相对较高。“参观博物馆、艺术馆”与“参观艺术创意集聚区”则表现平平。由此看出,与公众接触传统书画艺术的方式不同,通过网站、书籍、视频等媒体传播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接触先锋艺术的方式,其次才是展示先锋艺术作品的场所。一方面,这与人们的文化生活习惯和艺术接受方式有关。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书画传统深远,便于在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展览馆等公共空间中传播、展示与收藏,再加上长三角地区人文精神淳厚,公众自然会偏爱他们熟悉的传统书画艺术,疏远相对陌生的先锋艺术。另一方面,这表明先锋艺术对公众的号召力和吸引力不高。多数公众只是通过随意、方便的渠道去看,或出于猎奇与跟风的时尚心理,而不愿意更主动地深入接触。根据最新统计,与中国书画42.65%的关注度相比,公众2013年对包括先锋艺术在内的当代艺术关注度仅有8.82%。⑤不仅如此,在艺术鉴赏、收藏与投资方面,公众对先锋艺术的关注也缺乏理性的认识与深入的研究,包含了许多投机与炒作的因素。这表明,除了接触频率,公众对先锋艺术的接触深度也较低。关于“如果有条件,您会对先锋艺术作品收藏、购买、鉴赏还是无所谓”的提问,43.3%的被访者选择“无所谓”,35.8%的被访者选择“鉴赏”,只有21%的被访者选择会愿意付出成本购买先锋艺术作品(表3)。

表2 近一年接触先锋艺术的频率(%)

接触先锋艺术的方式0123

参观博物馆、艺术馆47.926.514.611

浏览艺术类网站49.824.3916.9

阅读艺术类书籍59.4208.312.3

观看艺术视频55.422.89.512.2

参观艺术创意集聚区64.320.75.79.2

参观艺术家工作室73.614.34.57.6

表3 受众意愿

频率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

收藏789.89.8

购买9011.321.0

鉴赏28635.856.8

无所谓34643.3100.0

合计800100.0

对先锋艺术作品的接触深度与教育水平密切相关。教育程度越高,对先锋艺术作品越可能倾向于“收藏”这一极。反之,则越倾向于“无所谓”这一极。同时,它与收入并无明确的关系(表4)。可见,对先锋艺术作品的接触意愿与经济能力关系不大,先锋艺术作品表现出更容易在文化精英圈子中流行的特征。

表4 对先锋艺术作品的接触深度与教育水平、年收入的相关度

教育水平年收入

Spearman的rho如果有条件,您会对先锋艺术作品:

相关系数-.126**.010

Sig.(双侧).000.783

N800796

**. 在置信度(双测)为0.01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最后,对先锋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的熟悉程度同样偏低。62.1%的被访者选择“不熟悉”,33.8%的被访者“了解一些”,选择“熟悉”和“非常熟悉”的总和只占到4.1%。先锋艺术的“先锋”之处一部分就在于重在用一种非常自我的方式表达艺术家内心关于生命与哲学的思考,而排除各种功利、名声的追求。尽管上世纪80年代先锋艺术“本土化”后,中国的先锋派艺术家存在追求成为经典或主流的“成功”想法⑥。但是,经典、主流与先锋天生就是对立的,共存的可能性不大。这恰恰证实了先锋艺术的精英意识和小圈子的自治特性。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我们也许对这个数据结果会保持乐见的态度。

(二)对先锋艺术的评价公众如何看待先锋艺术,是对先锋艺术的视觉性研究的另一方面。本次调查设计了一组题目来测量公众对先锋艺术的评价。从表5中可以看出,基本上1/4以上的被访者对先锋艺术的评价态度并不明朗。认同度最高的两项是“先锋艺术是一种视觉创新,让人震撼”和“先锋艺术是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化产业”,表现出赞同的被访者比例分别占到了43.9%和40.8%;其次是“先锋艺术是对主流体制和艺术陈规的反叛”,表示赞同态度的比例占33.8%。

表5 对先锋艺术的评价(%)

不清楚完全不赞同不太赞同一般比较赞同非常赞同

一种视觉创新,让人震撼25.50.11.928.7349.9

对主流体制和艺术陈规的反叛27.40.3632.627.56.3

视觉伦理的越轨28.60.710.734.820.84.2

对西方后现代艺术的模仿29.10.19.93421.65.4

孤芳自赏,纯粹是小圈子内的游戏27.61.620.331.8153.6

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化产业27.30.52.828.831.59.3

故弄玄虚,是骗钱的玩意28.18.525.3286.63.5

先锋艺术具有一种激进的视觉性。“在先锋艺术的视觉营造中,震惊已成为常见的视觉策略,震惊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视觉冒犯或视觉不适,这恰恰是先锋艺术所期待的表现效果。”⑦实证资料表明,先锋艺术确实给公众留下了视觉震撼的印象。同时,先锋艺术对社会文化具有反思性和颠覆性的回应也构成了公众对先锋艺术的印象。另一方面,特立独行的先锋艺术为了求生存,慢慢表现出了被政治经济体制与商品化逻辑规训的迹象。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敏感的艺术家意识到继续站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立面不仅是无效的,而且是不合时宜的。个中原因,一是由于刻意的回避和有效的控制,一些意识形态禁区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雷区”;二是消费世界和大众文化的兴起使日常生活充满了“美的诱惑”和庸俗的商业气息。与此同时,由于艺术市场观念的深入人心,金钱日益成为衡量艺术价值的一个有效元素。因此,种种迹象表明,意识形态上的沉重痕迹已经被商业游戏消解了。“先锋艺术从地下转为地上,从反体制到被体制化,从强调的政治指向到高度的商业化,从本土制造到全球推销,先锋派在改头换面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前卫性。”⑧正是先锋艺术家对商业化元素的吸收,对艺术市场暧昧纠结的文化心理,导致公众将其认同为一种文化产业。由于其尚存的激进视觉性和个性张扬的艺术表达形式,人们仍然认可先锋艺术是具有艺术价值的。此外,对各项评价表述认同度最低的是“孤芳自赏,纯粹是小圈子内的游戏”以及“故弄玄虚,是骗钱的玩意”,表示赞同的比例分别为19.6%和10.1%,表示反对的比例均超过了两成。由此表明,尽管先锋艺术是一种激进、独特的艺术形式,尽管有25%的被访者认为“先锋艺术是对视觉伦理的越轨”,但它终究是一种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类型,它对社会现实的激进批判、对我们生存处境的忧虑与反思,具有直指人心的文化象征意义,甚至起到了一种启迪和唤醒的作用。总之,公众对先锋艺术接触的频率和深度与其“先锋”的特性是符合的,即先锋必然是与小众、非主流对应的。如果先锋艺术在公众中实现了普及,成为多数人去欣赏甚至消费的文化产品,那么其作为先锋艺术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尽管先锋艺术的小众化、激进的反叛性及其对视觉伦理的一些越轨举动,令人难以接受,但先锋艺术的价值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这体现出在社会转型期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人们对不同类型文化的宽容度也在上升。人们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并接受表达不同观点的艺术形式,这是理性进步的表现。也许,正是先锋艺术的出现,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神经,催生了这种理性的宽容。

三、对先锋艺术评价的人口学分化本次调查的被访者绝大多数是非专业的。他们如何看待先锋艺术代表了普通公众而非艺术专业人士对先锋艺术的评价。为了更深入地探讨公众是如何看待先锋艺术的,现在我们对关于先锋艺术的评价这一组问题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先锋艺术是对西方后现代艺术的模仿”这一项的因子载荷为负数,删掉这一项之后,负数的因子载荷不存在了,解释的总方差从65.87%上升到68.856%。调整之后的因子分析结果如表6、表7所示:

表6 KMO 和Bartlett 的检验

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 度量。.703

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750.759

df15

Sig..000

表7 旋转成份矩阵a

成份

12

一种视觉创新,让人震撼.827

对主流体制和艺术陈规的反叛.807

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化产业.773

视觉伦理的越轨.646

故弄玄虚,是骗钱的玩意 .880

孤芳自赏,纯粹是小圈子内的游戏 .866

提取方法:主成份。旋转法:具有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a. 旋转在3 次迭代后收敛。

因子分析把对先锋艺术的评价分成了两组,成份1是对先锋艺术的特征和艺术价值的肯定评价,解释方差为39.559%;成份2是对其先锋性的价值的质疑,解释方差为29.297%。根据因子载荷可以计算对先锋艺术评价的综合得分,得分越高越认可先锋艺术的艺术价值。

(一)先锋艺术是一种年轻人的艺术先锋艺术是一种复杂而变动的概念。它的具体内容和风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演变,今天的先锋如果慢慢被大众接受,变得被人们熟识和习以为常,那它在明天便绝不可能还被定义为“先锋”。先锋艺术的创作天然具有一种高度的实验性,一种超前的创新和绝对的当下性,内在地包含了一种突破体制和艺术陈规的勇气和魄力,因此它更可能是一种年轻人的艺术。不仅是创作,当考察先锋艺术的视觉性的时候,以正面的态度看待先锋艺术的公众也会呈现出年轻化的倾向。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对先锋艺术评价的综合得分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05(表8),说明年轻人更倾向于肯定先锋艺术的独特风格及其艺术价值。

“先锋”这一概念似乎天生与年轻紧密联系在一起。先锋艺术产生于对社会现实与生存境遇的深刻反思和颠覆,特别是中国的先锋艺术,在吸收和模仿

表8 对先锋艺术的评价与年龄的相关分析

对先锋艺术的评价年龄

对先锋艺术的评价

Pearson 相关性1-.405**

显著性(双侧).000

N799798**. 在.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西方的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过程中,融入了中国化的语境。中国的先锋艺术与西方的主要不同之处就在于,对社会现实与中国经验的关怀和思考要相对多于形而上的艺术哲思。这与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不无关系。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使一批思想前卫的艺术家走上了先锋的道路。姑且不谈其内涵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被领会,这种艺术形式所携带的叛逆和不羁精神,首先会吸引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年轻人。况且,我们可以说年轻人的成长历程恰恰伴随着这个社会在转型中成长的历程。年轻人的生活直面社会变迁中的种种问题,享受着更加普及和优质的教育,对现实反思的兴趣也更浓厚。先锋艺术具有张力和震撼力的形式可以成为他们释放情绪、自我表达的出口。因此,在他们眼中,先锋艺术是有震撼力的,它的反叛和越轨是富有艺术气息的,而非无价值的自娱自乐或故弄玄虚。

(二)先锋艺术更易在年轻的文化精英中流行在对先锋艺术的评价上,教育水平是一种显著相关的因素。前文已经讨论过,教育水平越高,对先锋艺术的接触深度越深。同样,统计结果显示,教育水平越高,对先锋艺术的评价越是正面,相关系数为0.249(表9)。先锋艺术包含很多哲学、社会、历史等等学科的元素,较高的教育水平一定程度上成为接受和理解先锋文化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掌握较多的文化资本也就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先锋艺术,这与其文化生活、文化消费习惯密切相关。

表9 先锋艺术评价与教育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对先锋艺术的评价教育水平

对先锋艺术的评价

Pearson 相关性1.249**

显著性(双侧).000

N799799

**. 在.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此外,由于教育水平与年龄也呈现明显的相关性(R2= 0.316,p<0.01)。因此,教育水平与先锋艺术评价之间的相关性,也包含着年龄的因素。总结起来,先锋艺术更容易得到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年轻人的接受和欣赏。尽管先锋往往带有反精英的色彩,但事实上更容易在年轻的文化精英之间流行,这与他们的观念和知识结构不无关系。当然,先锋艺术的确会采用一些极其通俗的表达形式来吸引更多公众的注意力,但是到底有多少人会真正对其表象之下的深刻含义进行思考则是一个问题。还有一种更加恶劣的可能性,伴随艺术家不断贫富分化的现实,有些艺术家在“天价艺术”和“艺术明星”的蛊惑中,刻意追求用一种极尽夸张和通俗的形式回归现实,但对生活世界的批判缺乏必要的真诚,这使部分先锋艺术显得虚假、功利,成为一种完全无价值的视觉越轨。令我们感到庆幸的是,伴随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人们对先锋艺术的鉴藏日趋理性。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当代先锋艺术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都非常活跃,天价作品与艺术明星频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甚是热闹。但金融危机之后,当代艺术市场板块极度萎缩,所占艺术市场份额从2007年、2008年的27.57%、22.06%一路下滑到2011年的8.05%(表10)。买家谨慎观望,当代先锋艺术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这并不代表当代先锋艺术的溃败,也不代表公众降低了对先锋艺术的期待视野。恰恰相反,这表明公众对当代先锋艺术的文化认知与市场定位更加明确、理性、沉稳,不再盲目追捧艺术市场与大众传媒的炒作。先锋艺术命定是一种小众的、精英的、具有批判精神的前卫艺术。

表10 先锋艺术拍卖额及其所占比率(单位:万元)⑨

年份与单位20072008 2009201020112012

先锋艺术拍卖额638744444436249924525500779200470913

艺术市场总拍卖额231713420147132253108573520096846005339113

先锋艺术拍卖额所占比率27.57%22.06%11.09%9.16%8.05%8.82%

四、结论

本次调查的数据结果显示,先锋艺术因其小众、激进、晦涩的特点,在公众之中的接受度并不高。大多数人接触先锋艺术的频率很低,对于先锋艺术作品只停留在“看”、猎奇,甚至无所谓的程度。至于人们如何看待先锋艺术,其视觉上的震撼力显然给人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并且随着先锋艺术逐渐学会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更好地生存,它也作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化产业被人们认可。尽管先锋艺术经常以一种反叛、极端的形象示人,但仅有少数人否定先锋艺术的合法化,而将其贬斥为故弄玄虚、孤芳自赏之类的事物。由于调查样本是随机抽样而得,所以绝大多数被访者对于有较高程度的专业性的先锋艺术来说是外行,他们的行为和意见代表着普通公众对先锋艺术的行为和意见。根据人口变量的不同,公众如何看待先锋艺术也会出现分化,特别是不同年龄和教育水平的被访者对先锋艺术的接受度和评价在统计学上呈现出了显著差异。归结起来,教育水平较高的年轻人由于其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的特征,更倾向于接受和肯定先锋艺术的正面价值。事实上,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先锋艺术是一种远离大众日常生活和审美活动的艺术门类。但是,在这个思想观念、文化形式和生活方式剧烈变化的社会转型期,有一些现象值得讨论,特别是当我们去关注先锋艺术给作为外行的公众留下了怎样的视觉印象的时候。首先,从数据中我们已经看到,人们对先锋艺术激进的视觉性的宽容度在上升。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的多元碰撞、大众媒介带来的信息爆炸、创作与展示平台的极大扩展,每天不断地“刷新”人们对这个世界上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产品的认识。传统的崇尚高雅和精英的审美趣味已经无力招架这个急速变化的社会。解构传统、解构主流的价值观已经不是先锋艺术的专利,如果把隐喻、反讽、戏仿、拼贴、模拟、反逻辑、荒诞、虚无、错位、分裂等等概括为富有先锋意味的元素的话,那么如今的大众文化、草根文化吸收这些先锋元素来博取眼球早已司空见惯。当然,对先锋艺术宽容度的上升不仅是因为人们的神经已经熟悉了激进的文化符号的冲击和震荡,这更反映了一种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对多元观点的宽容。先锋艺术有着强烈的个体化表达的色彩,它用强烈的个人风格来区别于主流的、经典的审美旨趣和创作方法,以此来实现对既有陈规的解构,从而唤起人们的某些反思和注意,并达到探讨艺术上新的创作可能性的目的。公众在多大程度上认可这样的艺术,在多大程度上认可这样的艺术创作说话的权利,恰恰反映出一种尊重个体的话语权、尊重不同观点的话语权的理性进步。不过,先锋艺术的“成功”,不能完全用公众的评价和艺术市场上的成交额来衡量。从先锋艺术的本源来讲,它恰恰是一种不在乎、不需要观众掌声的艺术,艺术家的目的是给人震撼,令人在不适中思考。事实上,有意识地疏离大众、率性而为,与先锋艺术家拒绝媚俗、保持个性独立的激进思想是吻合的。吊诡的是,这种“输者为赢”的艺术策略和艺术家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增加了先锋艺术家们的传奇色彩。在大众传媒与艺术市场的炒作中,艺术家们的先锋姿态有意或无意地部分抬高了他们的身价与地位,成为投机客热衷追捧的对象。艺术、金钱和时尚的鸿沟在艺术界暧昧的态度中被悄悄地抹平了。先锋与媚俗之间仅有一步之遥。媚俗文化对先锋艺术的技法、策略、展览体制的模仿,具有“美学广告”的作用,是其大获成功的因素之一。反之,媚俗文化的巨大利润的诱惑,也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先锋艺术家的表现策略。雅俗文化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于是,我们看到了奇特而又尴尬的一幕:一方面是少数几个艺术家的一路走红和作品价格的迅速攀升,另一方面是无创意作品的大量重复、艺术批评体制的沉默和艺术市场的不成熟。这迫使先锋艺术家在世俗的荣耀与天才的追求之间做出抉择。一些艺术家依然在倔强地坚守审美批判的价值立场,敢于直面喧嚣的人生与名利的诱惑。更多的艺术家选择了妥协:一是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妥协,二是与政治经济体制的妥协。这是一把双刃剑。体制的认可不仅有利于艺术家获得更多的艺术资源,更好的艺术展示平台和更高的社会地位,而且有利于当代先锋派获得审美话语与艺术价值的合法化地位。但是,当代先锋艺术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官方管理机制与现代市场体制的双重约束,继而影响到艺术家独立的创作理念与审美理想。要么选择在官方与市场的二元文化体制中“悲壮地突围”,要么冒着被体制“收编”的危险,游走在体制的边缘地带。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当代先锋艺术正因为它的胜利而招致前所未有的困境:“高度体制化的双年展或各种展览收编了各路先锋艺术,市场化运作把艺术和商业营销融为一体,策划代替创造而成为艺术发展的动因。”⑩先锋艺术注定是一种孤寂的艺术表达,一种具有批判意识的小众化艺术形式。它既不是为权贵阶层,也不是为一般大众生产的艺术,而是为特定的文化精英创造的艺术。如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loys)所言,“精英的”艺术是一种不诉诸消费者的鉴赏或评判,只为艺术家自己而创作的艺术(art for artists)。它超越了趣味的实践和审美沉思的语境,仅仅对艺术的创作者才有意义。B11换言之,“精英的艺术”是为少数人生产和服务的艺术。因此,公众对其缺少接触、缺少了解并非宣布它的失败。文化精英,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不仅是接受、鉴赏先锋艺术的主力军,更是一群容易被先锋艺术的理念烛照心灵深处的人。在消费主义的文化逻辑中,或许只有先锋艺术能够超越交换价值,呈现异化世界的真实,揭示彼岸人生的诗意维度。(责任编辑:陈娟娟)

① 易英《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中国现代美术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② 在西方艺术界,先锋或先锋派是一种不断变动的精神符号。它拒绝大众、拒绝庸俗,试图通过激进的审美革新来反抗启蒙现代性。西方对先锋艺术的理解主要有三种:一是纯粹语言学的否定性策略(Renado Poggioli);二是对现代主义自主性体制的反动(Peter Burger);三是一种叛逆精神、一种失败或危机的经验(Matei Calinescu)。分别参见Renato Poggioli著,张心龙译《前卫艺术的理论》,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比格尔著,高建平译《先锋派理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卡林内斯库著,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③ 尹国均《先锋试验: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先锋文化》,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47页。

④ 周宪《当代视觉文化与公民的视觉建构》,《文艺研究》,2012年第10期。

⑤ 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2013年春季)》,http://amma.artron.net/report2013_1.php,2013年7月。

⑥ 同③,第40页。

⑦ 同④。

⑧ 同④。

⑨ 本表是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最近六年的统计数据制作的。

⑩ 同④。

B11 鲍里斯·格罗伊斯著,李佳译《艺术与金钱》,《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视觉文化关注度公众
浅谈小学教师在中等生教育管理中的有效策略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策展研究
图像叙事:MV的视觉文本解读
暴力老妈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你是如何认识能源的
你是如何认识能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