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真
追溯起来,中国人制作和使用陶瓷少说也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今天已知的华夏大地远古文明若仰韶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等,主要的文物遗存是陶器,因其形制、材质、功用的不同而成为文明的标志。
中华民族有漫长的文字发展演变的历史,其中虽然甲骨、青铜器成为主要的载体,可是陶器同样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陶文,和甲骨文、金文一样,成为后世追溯先秦文明的桥梁。
汉代以下,釉的越来越广泛使用促进了陶瓷工艺的日臻完善。历代都有卓绝的表现:六朝的青釉、唐三彩、宋代几大官窑的全面开花、元青花的创造,到了明清两代,更是集其大成,绚烂至极。
中国的陶瓷是如此的精彩。至迟从宋代开始,中国的瓷器随着贸易的商船大规模向海外输出。近些年海下考古的日渐发达,也使这些沉埋水底的美奂器皿重见天日。
有如此丰厚的传统滋养,当代的陶瓷产业正好应该借助国家的崛起而恢复昔日的繁华。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陶瓷,这一具有悠久灿烂文化传统行业,也正在面临种种机遇和挑战。总体来看,当代艺术陶瓷的生产存在如下的几个问题:
一、对传统的丰厚认知不够。
习惯上认为明清陶瓷工艺完备,制作精良,无论市场还是传承,大体以这一时期的粉彩、青花等作为主要的对象,从而对于元代以前的传统或多或少有认识上的不足。其实,从邻国日本、韩国的当代陶瓷工业看来,他们对于传统的学习是全方位的,既注意到后期的工艺,也保持了更古老传统的审美。粗瓷配上简朴、古拙的釉色,表达了一种对传统的理解和守护。而在我们当代的陶瓷产业中,这样的情形并不多见。
二、设计观念的陈旧。
这方面问题主要来自设计者自身。对古典器形、图案、色彩既没有深入认知,又缺乏对现代造型的理解和创造,作品既缺少传统的丰厚底蕴,又不能为经受了现代造型艺术洗礼的当代受众认同。传统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器形的或柔婉或大度、或沉静或张扬,图案的活泼生动或庄重内敛,釉色的静谧深沉或绚烂繁复,都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符合着时代的审美要求,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部陶瓷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中华审美演变史。对之应有深入、细致的研习和理解,然后才能在自己的创造中自由运用而避免因袭、仿造的弊病。而另一个方面,当代审美,包含着许多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的积累。比西方现代艺术,很多观念和图式早已深入人心,无视这些方面,再去片面强调中外差别,就显得狭隘而荒谬了。对于今天的设计者而言,需要的不仅仅是对自已所传承的工艺、图式的守护,更应该去大胆开拓,一手伸向民族丰厚的传统,一手还要广采博取其他文化的优秀因子,如此,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同时又具备中华民族精神的设计样式。
三、资源整合不够。
这一方面是行业内部壁垒需要不断打破,不能故步自封。要丢掉包袱,轻装上阵,虚心接纳来自其他领域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许多产生在绘画、雕塑、设计等领域的新的创造,应该为陶瓷产业所共享,反之亦然,这样,不同领域的互动才能最大限度产生能量。
四、低端产品的过剩。
不在产品品质上下功夫,仅仅打价格战,会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低端产品不断重复制作,这对人、财、物毫无疑问是一种浪费。另外,也客观上造成市场充斥这样的产品,对于生产和消费者的审美形成一种障碍。应该通过政策引导和个人努力,逐步走出这一循环,从产品的审美和质量方面寻找突破口,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链,使这一古老的行业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