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最可爱的人,在当代中国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
谈起这背后的渊源,就不得不提到《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创作者,魏巍。出现在全国中学生语文课本中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所讴歌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鼓舞、教育了几代人。
1950至1951年是抗美援朝战争最艰苦的阶段。魏巍就是在那时调到了总政。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由于领土争端,爆发了朝鲜战争。上级为了便于开展对敌政治斗争,派了魏巍在内的一个小组,去朝鲜了解美军战俘的思想情况。
完成任务后的魏巍在本可以回国的情况下却选择上了前线。在前线阵地上采访的三个月里,他见证了战士们对国家的忠诚、对杀敌的无畏,亲身感受到了来自敌人巨炮的轰鸣。他踏过被炮弹深翻过的阵地,也握过那被鲜血浸透的泥土。回忆起这段经历,他说前线的这三个月,令他终生难忘。
从朝鲜回来时已经是1951年的2月了,此时的他已调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虽已身在故乡,但在朝鲜时前方将士那忠诚为国、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在他的心中依然浓烈。一个念头始终占据着他的脑海,他要让祖国人民了解自己的儿女是怎样的英勇,又是怎样的顽强。
“我们眼前这平平常常的一切,都是他们鲜血的代价,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在朝鲜,魏巍的脑子里时常会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战士,为什么那样英勇呢?一个活生生的人就硬是不怕死啊!那种高度的英雄气概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为了寻找答案,他找了好多人谈话,开了好多座谈会。他去找战士们谈,让他们把心里的话都讲出来。与他谈话的,有指挥员、战斗英雄、一般的战士、干部、新参军的学生和过去曾经是落后的人。在采访过程中魏巍发现,他们由于阅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同,虽有些差异,却也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伟大祖国的爱、对朝鲜人民的同情和在此基础上想要做一个革命英雄的信念,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魏巍明白了,这种伟大深厚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思想感情,就是我们战士英勇无畏的最基本的动力。他想,这不是最本质的东西吗?这就是最本质的东西!
“我肯定了它。我一定要反映它。我毫不怀疑。一切其他枝节性的,片面性的,偶然性的东西,都不能改变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魏巍曾就这篇文章谈论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篇稿子,使我更明确了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入感受,对写作的人是多么重要!你感受得深了,写出来,也就必然有那么一股子劲,人家读了,也就感受得深;你感受得浅,人家从你这儿得到的,也就浅。如果你自己都没有感动呢,那就用不着说了。深入的感受,跟深入的采访很有关系。就拿在战士中的采访来说吧,你跟他们谈得越深,对他们的了解就会越深,他们的气质、思想、感情,会感染你,使你也沉入到他们的情绪中。也就是说,使你感受得更深些。”
采访本上的20多个故事,魏巍几经遴选又几经推敲,最后才确定最典型最感人的三个细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一位读者、《解放军文艺》主编宋之的阅罢,当即吩咐:“送《人民日报》!”
1951年4月11日,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邓拓将《谁是最可爱的人》在第一版头条发表。毛泽东阅后批示:“印发全军”。 朱德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 周恩来在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上讲话时,竟推开了讲稿,对着话筒大声说:“在座的谁是魏巍同志,今天来了没有?请站起来,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这时,全场都望着从座位上站立起来的魏巍,热烈鼓掌),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个‘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从心底跳出来的,从情感的浪潮中蹦出来的。”魏巍后来曾经这样说过。
之后的一段时期中,黄继光、邱少云、刘英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英雄人物形象相继出现在文学作品里。毫不夸张地说,英雄人物的产生孕育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而《谁是最可爱的人》又催生了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伴随着纸质作品的传播,举国上下掀起了向英雄学习的高潮,争当最可爱的人。
1963年4月,《雷锋日记》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也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雷锋日记》。一共选辑了其中的121篇,约4.5万字编辑成书。根据一个公开的数字表明,《雷锋日记》光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就印刷了160万册。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雷锋题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先后发出“向雷锋学习”的号召。
随后,《雷锋日记》又再版了几十次,甚至“漂洋过海”到了国外。据1973年统计,当时就有28个国家,用外文翻译出版的《雷锋日记》《雷锋诗文集》,共有英文版、法文版、日文版、朝鲜文版、泰文版等32种。
雷锋,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还成为一种象征、一个文化符号而走向世界。美国《时代周刊》介绍:“雷锋品牌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同时还刊登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
……
如今,虽然曾经的英雄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报告文学这一载体与之相伴相随,他们辉映出的时代精神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2014年,习近平主席两次抵达兰考。在焦裕禄生前工作过的地方,他感慨万分地说,虽然焦裕禄已经离开我们50年了,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很多东西存在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就是这短暂的一刻化为了永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