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格Digger
今年9月3日全民额外放假,低格君闻之一阵大喜。然而喜过之后,忧上心头,咱如此高调纪念抗战胜利,乃1949年后头一回,中日关系怕是又硬起来了。这些年,大家没少吐槽过抗战神剧,今儿低格君反其道而行之,给大家讲讲日本人拍的“侵华神剧”在解读历史时都有哪些脑洞。
历史:神剧传统已多年,战时宣传碎三观
说起日本“侵华神剧”的拍摄史,最早可追溯到七十多年前炮火正酣时。淞沪会战后,日本进驻上海,为了塑造“为维护地区而战”的军队形象,日本拍摄了一系列以上海驻军为主角的半纪实题材电影,官方名为“战记映画”。以历史眼光看来,这些影片中大量记录30年代沪上风貌的实景镜头为后人留下了珍贵资料,但军国主旋律的局限导致剧情槽点多多,极具封神潜质。
这一时期的神片,低格君选出熊谷久虎导演的《上海陆战队》为代表。此片主线情节是说,“八一三事变”后,某支驻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小分队在兵力数十倍于自己的蒋家大炮面前,通过N次惨烈肉搏战,顽强抵抗两个月最终干翻“敌人”的英勇事迹。
这种忠奸对立英雄打怪的叙事套路您是不是觉得眼熟?这完全就是敌我对换版的地道战地雷战嘛!片里中国人的杯具形象可想而知,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中国军人,立场使然,他们被刻画为丑陋、无耻的“恶敌”角色,在战斗素养与个人品格上都跟日本军人相差甚远。
比较内涵的是,为了表现影片男主(日军中队长)救助中国妇孺的人道主义精神,编剧还特别设置了一个中国美女角色,这姑娘本来一腔热血地仇日,后来在灾难面前饿昏了,骨气也没了,因为一个馒头,被敌国军人体恤百姓的无私道德所征服了。
人物设定:政治格局喻夫妻,华女痴恋日本男
“战记映画”受主体思想所限,剧情脑回路普遍奇葩,但也不乏相对深刻之作。低格君自认对日本电影略有研习,在此介绍个人眼中诞生于战时的侵华题材第一神片——野村浩将导演的《苏州之夜》。这片儿是1941年底上映的,那会儿日本的战略重心已经转到太平洋上去掐美帝了,换言之,他们对已在囊中的中国战场那是相当自信。
此片就诞生于这种自信感之中,講的是一段悲情浪漫的战时跨国恋,故事领域发生在日本人最喜欢的医疗行业。男主日本人是日方派遣到上海的医生,女主中国人是在孤儿院打工的歌女。您看看这人设,不得不咬牙切齿地佩服编剧的妙手——这本身就隐喻着日本作为文明先进的强国对贫弱中国的救助关系。
具体到人物形象上,男主日本医生是个怀揣济世救民梦想的高富帅,替体制腐败设备落后的中国医疗界(这倒是实情)操碎了心。女主的形象比较有意思,身为歌女却深明大义(不要日本人赏钱),对孤儿弱者充满爱心,对男主先恨后爱分分合合,还要纠结于民族的鸿沟和失散多年的表哥的三角追求……这种设定,低格君觉得已经不光是国家性别化的象征,还反映了对前途迷茫摇摆的旧中国面对已完成现代化的新日本时的那种相形见绌。
顺说,此片演女主角的乃是鼎鼎大名的李香兰。这也是个风云绝艳奇女子,对她感兴趣的可自行百度。低格君特别推荐一下她演唱的《苏州夜曲》,真是哀愁浪漫醉人心魄,写着写着低格君都自动哼出来了:“投君怀抱里,无限缠绵意,船歌似春梦,流莺宛转啼……”
变化:战后反思很全面,中国军民是好汉
严格来说,日本人拍“侵华神片/神剧”的历史,在裕仁天皇宣布投降那刻就已经划上句号了。但咱们的文章还得继续,因为在战后漫长的岁月里,日本艺术家们一改粉饰历史美化侵略的态度,在大小荧幕上玩命地反思战争、打倒军国主义,也贡献了一批大有改观的中国人形象。
1950年,战后首部反战电影《拂晓的逃脱》诞生,拜黑泽明的编剧所赐,我们看到了英勇不怕牺牲的中国军队和坚强独立的中国女人。顺说,这片女主又是李香兰,OMG真是神奇。
接下来是重量级的。1959年-1961年,小林正树导演陆续推出反思名作《做人的条件》三部曲,讲述一名身陷中国战场的日本知识青年的从军经历和心路挣扎。导演的智慧和勇气令人敬佩,借主人公之口首次公开承认了“日本是侵略者”,而中国人的反击是正义的。
反战视角之下,中国人的形象也得到进一步的历史还原。影片第一部里,出现了不少性格具有真实感的中国人角色,导演一改当时日本电影中的中国人一律说日语的惯例,让这些中国人都说中文,强调他们的民族身份。
这三部曲,低格君真心推荐大家看看。虽然展现中国底层百姓麻木状态的情节会令爱国主义者不爽,但事实上此片中所涉及的日本人、苏联人、朝鲜人都是优劣并举,不褒不贬。
异端:忽如一夜赤潮来,八路制霸大银幕
其实,在《做人的条件》里,咱已经刷过一发存在感。片中不但有中共组织劳工反抗日军的场景,就连日军阵营中也出现了共产主义的信徒。但毕竟,反思影片多以日本军人为主人公,中国人并非塑造的重点,自然也就主要体现为与日军接触最多的国军战士与中国百姓。
然而,自从1972年中日建交后,中国人形象开始在战争题材的日影日剧中成逆袭之势。最碉堡的当数1970-1973年的《战争与人》三部曲,看这拍摄时间,不得不说具有某种献礼意味。
此片主要是在讲亲身参与侵华战争的日本军人一家从盛到衰的家族故事,以小见大,借而反映出一部军国主义对华战争史。其中的中国人形象因客观真实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影片导演山本萨夫也因此荣膺每日电影奖最佳导演。
从那之后,中国人在各类日剧中的形象也开始走向正面。虽然这些日本人所塑造的中国人多数来自社会底层,但是刻意丑化却真的不多。日本鬼才导演岩井俊二的《燕尾蝶》中的“肖飞鸿”更为中国观众津津乐道。由三上博史扮演的这个中国男人虽然出身社会底层,只是在一家废品安置区兼汽车修理站工作,但是在中国影迷心中仍然是重情重义的代表人物。
荧幕上对方的形象,其实是两国关系的晴雨表。毕竟,神片神剧的受众正是两国各自的普罗大众。对于中日两国的民众而言,直面历史,理性沟通无疑对于两国关系的良性发展十分必要。当民族主义情绪被过多的注入影视作品,往往爆发式增长为一种充满戾气的极端民族主义,吞噬着两国民众在国家关系认知上的理性,无助于彼此的交流。所以不论中日,神剧神片都该休矣。
摘编自低格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