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柳:我是那个落地者

2015-01-17 13:51
大学生 2015年13期
关键词:美孚格林材料

“国内很多高校实验室的科研技术成果起点很高、很前沿,国内制造业民企老板都急着向高精尖转型,特别需要新技术。”秦柳说,“双方合作,高校把技术专利转让给民企老板,即使附上厚厚一本詳细的说明手册,企业还是很难快速实现批量生产。这中间差一个衔接点,我就是当了一个架桥者,把这条路铺顺了。”

做科研不是只有实验室

2013年3月,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2012级博士生秦柳多了一个身份——宁波格林美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林美孚)的总经理,他创业了。对秦柳来说创业不在规划中,却又成为当下最应该做的事情,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这条骄傲和煎熬并存的道路。“压力主要是现有的博士培养体系里,是这样评价的:做了哪些实验、发了多少文章、有多少专利。我大部分时间不在学校、不在实验室,能不能顺利毕业成了未知数。”秦柳说。然而,他顾不上担心,科研落地带来的梦想成真推动着他。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策上将重点扶植包括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等在内的新兴产业。2012年,从珠三角、长三角到环渤海等经济枢纽,上自职能部门、下至企业百姓都在讨论民营经济的产业升级与转型。制造业民企老板们生存还是死亡的焦虑,秦柳看在眼里,想在心里。

2009年,秦柳考入北化机电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教育部长江学者”杨卫民教授,研究方向是:基于高分子材料的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制造技术。理工科研究生的学习需要埋头于实验室,秦柳也不例外。实验室除了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985”项目外,还承担着不少和地方企业的合作项目。在企业合作项目中,学生们一般是在学校做实验,去企业待三五天补充实验需要的数据等,然后回校写文章。秦柳起初随大流,一个月后,他觉得这样做远远不够,应该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和科研方法解决一线遇到的问题。他主动找到导师,要求常驻企业,落地项目做出成果,导师十分支持。于是秦柳选了自己感兴趣的山东威海三角集团的轮胎项目,后来又接了浙江温岭市旭日滚塑科技有限公司的滚塑设备项目。就这样,秦柳跑威海、跑温岭,日子过得很辛苦。秦柳泡在企业的效果明显,他负责的两个项目在较短的时间就做出了成绩。

秦柳是2011年介入温岭旭日滚塑科技有限公司的滚塑设备项目的。这家民企老板找到实验室时,正处于风雨飘摇中,韧劲十足的老板一心要扭转小型加工作坊的命运。秦柳中学时寒暑假都跟着姐夫在长三角地区南翼的浙江温岭一带打工,他主动接下了这个项目。秦柳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科研思路,帮助公司改进和升级产品、设备。如今,这家公司在行业里排到前三。企业老板感谢秦柳之余,多次在交流中流露出对传统的代加工方式的忧虑,想要拆资另起炉灶。秦柳告诉老板,做新项目不在于投入资金的多少,而是要考虑:产品是不是独一无二,是不是只有你的企业能生产,得有自己的运营特点。老板向秦柳提出了优厚的条件,希望他留在公司。秦柳拒绝了,他要读博,手上的实验项目还没有完成,心里舍不得。“我读本科时就深刻地知道,读书的机会就这么一次。如果工作以后再想要回到学校读书,做决定会困难得多。”秦柳说。

在科研的路上,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之分,秦柳的导师对应用科学看得比较重,所以鼓励秦柳和企业老板探索合作的模式。从实际情况来看,民企老板们有市场、有资源、有资金,高校导师们有技术、有团队、有人员,但是这中间如何衔接?导师们不太可能带着队伍直接进企业,毕竟教学任务为重,而一茬茬的研究生、博士生毕业了往往选择外资企业、国企和科研院所做研究。秦柳倾向于应用研究,他说:“博士该做的就是实现理论到应用,在应用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理论,再做研究,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在大环境利好的情况下,读博后,秦柳的创业之路开启了。

解决分叉,实现交叉

“研究成果到企业的落地,问题在于执行率和效率分叉了。”秦柳说。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一个产品的形成要经过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的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的重大突破是我们所说的科学创新,后一个阶段的重大突破是我们所说的创业创新。

产业化的科研在应用过程中要求产品能够批量生产,标准化,性能统一、稳定。秦柳以格林美孚生产的“超临界CO2微发泡制备超轻热塑性材料”为例,这一新材料的研发是在实验室搭设了小型设备,通过反复实验,成功地制备出超轻的复合材料,并且系列的工程材料也都做了,没有问题。从实验角度来说,得出在什么样的温度、什么样的压力下能做出产品,就是完美地解决问题了。但是格林美孚要想实现年产量200万平方米的超轻发泡材料,问题就来了,连续生产的时候,幅宽、厚度、平整度如何保证?更重要的问题是,市面上根本没有这样的生产设备。

把实验室的小型设备“放大”到实现批量生产的设备,也就意味着秦柳需要先打造出新设备,为此他花了近两年的时间。“这不是简单的放大,是一个原理的放大。”秦柳说,用好的材料做出好的产品,必须要有好的设备。他和研发团队不得不从设计开始,然后是组装、调试再到运转,一步步来。画出设备的图纸,申请专利,找不同的厂家委托加工,有时候为了一个零件的加工不得不找几十家工厂。组装后的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屡屡调试,秦柳坦言没有一次是能一次成功的。

秦柳将这一新材料应用到墙纸和皮革替代品,这是一种全新的产品。秦柳创立的格林美孚定位于绿色制造,他解释高分子材料的特性可以做到无毒害、食用级。“从墙纸来说,国内的壁纸行业很早就提出希望生产的壁纸实现食品级,消费者也迫切需求,但是传统工艺肯定是实现不了的。”秦柳还提出新材料不只是绿色环保的,还能防火、防潮、防霉,这些都可以从高分子入手攻关。在导师的推介和帮助下,秦柳一路解决了设备问题、材料生产的问题。花了近半年的时间,秦柳拿到了符合要求的原材料。他把600平方米的材料交给下游厂家,想做一批包。厂家按着传统的加工方式去做,结果材料全部报废。

“得知消息后真的是绝望啊。”秦柳说,“也不能怪厂家,最了解产品特性的人是我们,但是我们不懂制作成品的环节。”为了赶一个展会,秦柳临时召集工人,加班加点生产原材料。然后,他带着赶制出来的材料到下游工厂盯了40多天,从预处理、成型到后处理,他和厂家的设计人员、技术人员一起琢磨和研究,最后顺利做出成品的包。说到做包,秦柳开心地给记者展示手机里的图片,是他最近做的靠枕。“我们刚做出来一新材料,我们叫它塑料的记忆珍珠,我要试验它的弹性并有所控制,就做了个靠枕。”秦柳乐呵呵地说。动手做包、做靠枕这样的事情,在实验室的时候,秦柳是不会做的,这也充分说明研究成果到工业产品之间的路不仅遥远而且风格迥异。

解决了分叉问题,实现跨界交叉后,企业的路就走得宽了。“这是我的一个深刻体会。”秦柳说。他在北化实验室的英蓝团队研究熔体静电纺丝,研发的中纳米纤维过滤膜在空气过滤的领域表现出优异性能,专门针对空气中的PM2.5,是空气过滤材料行业新星。秦柳琢磨着应该把这项技术应用到家具产品,尤其是生产出能够过滤PM2.5的儿童家具一定会很有市场。格林美孚可以做新材料,但是打造家具超出了现有的能力范围。后来,有朋友推荐了台州做家具的老板。“我们就加紧开发,已经攻关成功了。”秦柳介绍这类儿童家具,采用高分子材料,不会那么坚硬,可以很好地避免小孩子被碰伤,同时还有过滤空气的特效,这需要跨行业的交叉,传统家具厂很难独立完成。

秦柳告诉记者,高分子成型往往是在高温环境下,在实验室的时候,他就想过用一种使用清洁能源的锅炉来代替现在的燃媒锅炉,成立公司后,他们研发出了新型的超高速绿色智能蒸汽发生器,基本实现安全、清洁、自动化,目前设备销售得不错。

两年间,三个稳定的项目,格林美孚开始盈利,稳步发展中。目前,秦柳的企业有近二百员工,6个研发部门、设计部门和管理、财务等10多个部门是重中之重。

大三找到方向:轻量化

“这么多年,读书、打工、做项目,有一点很明显,就是我的忧患意识比较强。”秦柳说。

秦柳出生在湖北恩施的大山里,小学时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长大。中学的寒暑假他会探望在温州打工的父母,也跟着姐夫在民企里打工。2005年,秦柳高考后,不知道如何填志愿,老师帮他选了湖北理工学院的车辆工程专业。“其实,我学的这个专业对我现在创业挺有帮助的。”秦柳解释,车辆工程专业学的内容比较杂,要学习材料、控制、机械、成型工艺等很多东西,就算学得不精深,起码得知道重要性,这些所学在创业中都用上了,可以说是知识资源的大整合。到大学报到后,在课堂讨论中秦柳知道自己在思维和意识上跟同学们有比较大的差距,他努力学习。一方面是泡图书馆,看经济学、人文学、社会学的书,一方面是听学界大家的讲座,开阔眼界。大三分方向,秦柳敏锐地选择了轻量化,他在某次讲座中听过院士专家提出节能减排、新材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在学习轻量化的过程中,秦柳通过调研发现高分子材料是汽车轻量化必不可少的,决定到北化读研,跟着研究高分子材料的杨卫民教授学习。

“大家都说年轻人最大的优势是时间,这不对,时间是年轻人最不能浪费的,应该在年轻时最有效的时间内攒够人生所需要的东西,这不是钱,而是一些必须具体的硬件素质,包括思维的模式、学习的能力、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态度。”危机感促使秦柳学习,也让他在大学里不断折腾。大二考下驾照后,秦柳当起了夜班出租车司机。因为入学时申请了助学贷款,秦柳急于還清贷款。辛苦的兼职了8个月的司机,赚够后两年的学费,他才不干。此外,他还做过些小生意,比如回收毕业生的电脑转卖给大一、大二的学生,迎新时为新生家长提供咨询服务等。在这些小折腾中,秦柳学会了待人接物、有效的沟通和表达,也锻炼出一颗迎难而上、面对问题就解决的坚强心脏,攒下不少经验值。

在成立格林美孚前,秦柳和合作伙伴认真探讨了项目的可行性,审视技术的成熟度,分析了行业的饱和度,明确行业未来的定位,同时考虑风险因素,以及规避风险的可能办法。秦柳要进入的行业是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和加工,国内高分子材料的原料基地在宁波的余姚和慈溪,他的企业在慈溪落地。当地已经有1000家生产混料的小型加工坊,传统模式,每年都有倒闭的,能活下来的企业自有其生存之道。对于秦柳来说,格林美孚定位于绿色、可持续发展,不断研发生产新型材料。

“有了思维的融合、资源的融合、技术的融合,还要有新的模式去运营。”秦柳说。创业以来,秦柳的神经一直是紧绷的,他笑说“每天解决20个问题”是常态。在格林美孚的研发部门,进门就能看到墙上的一句话:有文化不等于有能力。研发部门聚集了掌握高精尖知识的聪明头脑,秦柳则强调知识只是职场敲门砖,进入企业后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对他来说,创业需要恶补的知识可以快速学习到,管理企业、开拓并整合资源的实战让他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考验着他的不同能力。在企业的运营中,秦柳的着眼点是更开放,在儿童家具项目上,他以众筹的方式鼓励不同部门的员工参与。“我说的众筹不是筹资金,而是筹思维、筹创意。”秦柳很高兴,员工们积极参与,针对新技术的产品日渐成型。同时,他也支持有想法的公司员工创业。

猜你喜欢
美孚格林材料
美孚1号打造“恒久动力 驰骋天地”影像展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麻辣老师
我喜欢小狼格林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开建
美孚®黑霸王®傲超及长效系列新产品助力节能减排
绿毛怪格林奇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