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八卦,娱乐无罪

2015-01-17 15:25谢子菲
财经文摘 2015年7期
关键词:八卦明星娱乐

谢子菲

“看到大家对娱乐、对明星那种发自内心的追求”“沉迷在肤浅的大众狂欢里”,作家许知远表示愤怒。这有点儿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嫌弃调调:一切都在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

于是八卦很容易就被作为攻击对象,这个娱乐最直接的体现方式,似乎就是娱乐正在成为公众关注重点的最好证明。

然而娱乐存在的意义不就是为了让人们轻松吗?那就先不必急着拎出“热衷围观与八卦代表人们看不到其他公共事物”的严肃论调,八卦一下八卦为什么被热爱才是正经事。

“受宠”的明星八卦

中国社科院曾经做过调查,最终报告显示,网民在阅读网络新闻的类型选择上,最多的是娱乐新闻,然后才是国内时事、社会生活和国际时事等等。

毫无疑问,娱乐板块是最容易捕获到八卦的一块沃土,甚至可以直接称之为八卦新闻板块。而这种热度,在微博上表现得更加典型。

爱八卦的姑娘们会告诉你,如今她们已经不太写微博,但并没有遗弃它,是因为明星们仍在那里,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刷微博总能最大化满足想要围观的好奇心。乍一看,明星中的谁和谁在一起,谁和谁分离,围观者远比当事人还要兴奋。尤其在明星身陷负面新闻时更为明显,比如那几件经典的“文章出轨”“陈赫出轨”,从人们热火的评论中就可见一斑。

實际上,在受众心理学中,根据主导动机的不同,受众被分为主智受众和主情受众。就阅读新闻而言,主智受众以满足认识上的需要为主导动机,目的是获取信息,了解舆论,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取向的参考,因此他们更关心硬新闻,比如国内外大事、方针政策、形势变化等。而主情受众的动机主要是满足情感上的需要,他们最感兴趣的是软新闻。热爱八卦新闻的正是这些主情受众。

从这个角度看,爱明星八卦,尤其是负面八卦就不难理解了。美国《社会神经科学》杂志做了个实验,结果显示,关于名人的负面报道会刺激大脑中的“奖励区域”释放多巴胺等让人产生愉悦感的化学物质。“从本质上说,尽管生活在现代世界,但我们的大脑还是洞穴人的大脑。当一位名人身陷丑闻时,就像亲眼目睹部落中比自己更成功的竞争对手垮台一般。”

所以就坦诚地面对那颗爱八卦的心吧。那些对风行工作室的爆料行为嗤之以鼻的人,又有多少是事件一有新进展就忍不住想要知道内幕的呢?毕竟,八卦明星是满足窥私欲的相对安全的方法。

而对明星来说,围观者的八卦心理有时反倒是极具利用价值的良方。不久前范冰冰就做了个示范:“我们”恋情一出,既宣传了自己,也顺带为某手机、假发品牌打了广告,一箭多雕。

亦八卦,亦交流

人们的八卦不只针对明星、名人,“隔壁谁谁家的姑娘三十了还没嫁”之类的日常八卦由来已久。而在美国诺克斯学院心理教授弗兰克·麦克安德鲁看来,八卦才不是流行文化的产物,它的历史可以直接推到石器时代:

还以部落形式生存的祖先们,“一方面需要相互合作,外出狩猎以抵御外敌来犯;另一方面,部落成员之间也有争权夺势的竞争。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保证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之一就是对同伴和敌人信息的掌握,从而更好地对抗未知风险、获取资源”。因此,现在的人类差不多天生就带着八卦基因,说八卦是人的天性也并不为过。

这种八卦基因遗传至今,演变成了一种社交能力,一种联络感情的方式。人类学家克里斯托弗·贝姆就提出,“闲聊”是促进群体团结的一种方法,互相分享消息,说明大家在同一个“圈子”里,给两个看似无关的人创造共同话题,有利于拉近人际距离,还能形成某种“心理契约”,促使大家成为朋友。

另一方面,之所以爱八卦,是因为八卦会让人产生一种优越感。究其本质,八卦能够开始,是因为“这件事我知道,你不知道”,这会刺激掌握八卦的人进行传播。试想,如果你在说的八卦是别人早就知道的,优越感在得到反馈时就即刻消失了,自然也就没什么兴致继续话题。

最近甚至有牛津大学的学者称,八卦或许可以延长人类的寿命。这大概与八卦的“轻松本质”分不开。事实上,无意义是许多人攻击八卦的理由,但换个角度来看,说的正是八卦没有思维负担。再者,潜意识里,人们都渴望由他人代替自己经历痛苦,这与“你有什么不开心的说出来让我们开心一下”功能类似,关注八卦尤其是负面八卦,满足了人们这一渴望。

至于八卦引起的罪恶感,恐怕更会促进人们积极八卦。要知道,当八卦成为集体行为时,个人的罪恶感自然就会减弱了。

当然,就像有人说的,生活中除了娱乐除了八卦,还得有时代的意义感。但其实反过来亦然。生活需要调剂,只有严肃向上,人也是要坏掉的。不过两方大不必争对错,因为老话早就说了,凡事都要有度。可以明确的是,即便再爱八卦的人,也不会喜欢身边有一位“超级八婆”。

猜你喜欢
八卦明星娱乐
伏羲创八卦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娱乐眼
世相八卦
世相八卦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谁是大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