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评论员
让干部“走基层”成为新常态
文/本刊评论员
一枝一叶总关情,寒冬最是问暖时。目前,我省新一轮干部“走基层”正在各地深入开展。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带着感情、带着问题、带着责任,体民情、察民意、解民忧,把党的温暖传递到千家万户。
“走基层”是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实践。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干部“走基层”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转变了党员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如何进一步巩固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按照省委决定,我省开展了新一轮干部“走基层”活动,要求干部“走基层”经常化制度化长效化,让干部“走基层”成为新常态。
干部“走基层”,要更加突出活动重点。新一轮干部“走基层”活动的重点,要紧扣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紧扣当前重点工作和任务,注重与推进扶贫攻坚、加快灾区重建、保障改善民生、加强基层治理、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重点工作相结合。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开展“走基层”活动的主体,要带头深入基层听意见、解难题、办实事,推动“走基层”活动持续深入扎实开展。
干部“走基层”,要更加突出解决问题。各级党组织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深入系统地分析问题,实打实地解决一批突出问题。既要注重持续用力解决已经向群众作出承诺、正在整改的问题,又要注重积极回应群众的新关切、新期盼,及时解决各类新出现的问题;既要注重解决出行、就业、安居、教育、卫生等普惠民生问题,又要注重解决五保户、残疾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具体问题,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干部“走基层”带来的实惠;既要着力治标,让群众看到立竿见影的变化,又要注重治本,杜绝已经解决的问题死灰复燃。
干部“走基层”,要更加突出群众满意。要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谋划、推动“走基层”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党员干部到经济落后、问题突出、矛盾集中的地方去,问计、问需、问效于民,集中化解一批重大信访案件,持续抓好改善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加快实施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始终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真正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满意。
干部“走基层”,要更加突出作风建设。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加强作风建设无尽期。“四风”问题具有长期性、顽固性和反复性。要落实巡视整改、深化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持续抓好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要通过深入开展“走基层”活动,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四风”问题的盲区,认真核查问题线索,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用党员干部的具体行动缩短与群众的距离,消除与群众的隔阂,加深与群众的感情。
干部“走基层”,要更加突出长效常态。“走基层”难的不是走一阵子,而是一直走下去。各级党组织要以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转变机关作风、实践锻炼干部和推动工作落实为重点,在推动“走基层”活动持续深化、不断提高的新常态上狠下功夫。思想教育要长效常态,要持续抓好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在联系服务群众中转变作风、增长才干、推动发展。活动开展要长效常态,要坚持“重大工作部署时走下去、工作安排部署后走下去、重要节点上走下去”,使“走基层”成为党员干部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建章立制要长效常态,要及时把“走基层”的成功做法经验化、有效措施制度化。考核督促要长效常态,要把“走基层”活动与党建述职、目标考核、干部考核等结合,定期开展督促指导,确保党员干部经常走基层、广大群众长期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