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方剂的药性组合模式

2015-01-16 10:22宋咏梅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山东济南250355
中成药 2015年7期
关键词:药性医案方剂

宋咏梅, 陈 聪(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山东济南250355)

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方剂的药性组合模式

宋咏梅, 陈 聪
(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山东济南250355)

目的发现并分析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方剂在药性组合层面的配伍特征,用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筛选现代中医医案中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的方剂,信息标准化后建立Excel表格,量化处理每个方剂的性味归经,并以此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阴虚火旺型失眠方剂共聚为6类,以性 “微寒”或 “凉”,味 “甘、苦”,归 “心、肝、肾”经为主。结论对阴虚火旺型失眠的治疗在临床上还可以从清化痰湿的角度进行,同时对其辨证可以更加具体化,使得在治疗上更具有针对性,以提高临床疗效。

阴虚火旺;失眠;药性组合模式;聚类分析

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类临床常见病症,其中以阴虚火旺型为常见的证候类型[1]。中医认为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心,导致心火偏旺或肝肾阴虚,心肝之火相对偏旺,心肾失交,则会出现阴虚火旺,治则选用滋阴降火,养心安神之法。从药性层面上挖掘阴虚火旺型失眠方剂的配伍规律和特征,对明确其病因病机,理解医家辨证用药思路,总结治疗规律具有借鉴意义[2]。

中药药性是阐述中药功效并指导临床辨证用药的理论工具,而中药方剂药性是中药在方剂中共同表达的药性,也是体现方剂药性配伍规律的主要途径[3]。因此,针对某一组有共性的方剂组合,可以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挖掘其药性组合模式,从而揭示其组方特征。本文就是通过该方法,从药性组合层面对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方剂的配伍特征来进行挖掘和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通过高校图书馆和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 (CNKI)收集有关失眠的现代中医医案类文献。例如 《乔保钧医案》[4]、 《邓铁涛医案与研究》[5]、 《施今墨医案解读》[6]、《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7]、《中医内科医案精选》[8]等。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医案中明确诊断为阴虚火旺型失眠者。(2)医案中临床治疗有明显疗效者。(3)医案中有患者基本信息、症状、证型、治则治法、方药者。

1.2.2 排除标准 (1)其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继发性失眠者。(2)无明显疗效的医案。(3)复诊的医案。

1.3 数据规范化 对75例医案进行数据预处理,即将医案编号、患者姓名、性别、病因病机、药物名称、药性等信息依次录入Excel中。药物名称和药性均以 《中药学》(第二版)[9]为准加以规范。例如 “枣仁”、 “炒枣仁”均作 “酸枣仁”,“杭芍”、“炒白芍”均作 “白芍”等。

1.4 中药药性量化[10]和方剂药性量化 药性多值量化规则主要包括如下几点:①对四气统一量化,记录为1个特性,其中大寒、寒、微寒和凉分别记录为-10、-7、-4、-2;大热、热、温和微温分别记录为10、7、5、2;平性记录为0。②对五味量化,含某味记为10,不含记为0;同一味的不同程度,如辛和微辛分别记为10和7;根据五味的先后顺序不同,第1味的数值保持不变,第2、3味数值在原数值上分别减去2和4;淡和涩作为单独味数值化。③每个归经都单独量化,含某归经记为10,不含记为0;依据药物归经记录先后顺序,除第1归经保持数值不变外,其他依次在原数值上减去2;若有3个以上归经,则归经数值为6(第3归经)、5(第4归经)和4(第5归经)。以单味药的性味归经为量化值,根据其在方剂中的重量比例加权形成复方的药性量化值,建立方剂药性量化表。如麻黄的药性为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经量化后的特征为:(性)5、(辛)10、(苦)5、(肺经)10和 (膀胱经)8,其他特征均记为0。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Excel表格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通过赋值 “1”和 “0”的方法,将药物在医案中的文本数据转化为数字变量,出现为 “1”,不出现为 “0”。运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方剂量化值进行分层聚类,采用系统聚类法(hierarchical cluster),聚类方法采用组间结联法(between group linkage),变量的距离测量采用Pearson相关性。这种变量距离测量的方法相较于平方Euclidean距离、Euclidean距离、余弦、Chebychev距离、块、Minkowski距离这6种方法而言,聚类出的孤立点较少,各类之间的比例也比较均衡,聚类结果也符合中医理论,因此采用此法的聚类结果。

2 结果

2.1 药物频数分析 共筛选出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的方剂75首,用药143种,其中,频数最高的前10位药物为:酸枣仁、生地黄、黄连、甘草、麦冬、白芍、牡蛎、首乌藤、阿胶、茯神。

2.2 药性聚类分析 75首方剂经系统聚类后共聚为6组,每组方剂量占所有方剂 (75首)的比例分别为58.7%(组一)、28% (组二)、4% (组三)、4% (组四)、4%(组五)、1.3% (组六)。对每组组成方剂的性味和归经取平均值,得到每组的药性,见表1。

表1 阴虚火旺型失眠方剂性味归经聚类

提取表1聚类方剂中性味和归经量化值较高的前3位作为主要药性,得到组一 (微寒-甘苦咸-肝心肾)、组二(凉-甘苦酸-心肝肺)、组三 (凉-甘酸淡-心肝胆)、组四(凉-甘咸苦-肝肾心)、组五 (凉-甘苦辛-肺胃脾)、组六(凉-甘辛咸-心肺肾)。

3 讨论

根据药物频数分析可知,在高频药物中补虚药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清热药和安神药。现代临床上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多采用 “攻补兼施”的仿法,使用补虚药滋阴补血以助降火,清热药清心肝热、清血热,安神药养心安神以助眠。

对药性聚类进行分析时发现,六组药性组合的四气均为“凉”或 “微寒”,五味均包含 “甘”,归经均有“心”,表明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时所采用的药物多为甘凉归心之品。凉者能清泻火热,甘者能补能缓,甘凉归心之品多具滋补心阴和清降心火之功,符合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疗思路。以上特性表明,阴虚火旺型失眠的主要病理机制为心阴亏虚,虚火内扰,神明不安,正如明代医家缪希雍指出,在治疗失眠上 “以清心火为第一义”。另外,从其治法与用药也可以看出,他把心血虚有热作为失眠证的主要病机。

组一 (58.7%)所占比例最高,药性组合模式为 “微寒-甘苦咸-肝心肾”,提示阴虚火旺型失眠主要涉及心、肝、肾三脏。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而且肝血亏虚,心神失养也是阴虚火旺型失眠的常见病理机制。方剂中的药物性微寒,能清降虚火;味甘、苦、咸相伍,具有滋补肝肾之阴,清泻心火之功,是临床治疗该疾病遣药组方的主要思路。另外,组四 (4%)药性组合模式为 “凉-甘咸苦-肝肾心”,所涉及的病位和五味与组一相同,体现出的临床治疗思路也相同。

组二 (28%)药性组合模式为 “凉-甘苦酸-心肝肺”,提示阴虚火旺型失眠亦可涉及心、肝、肺三脏。从以上三脏辨治失眠是现代临床最常见的思路,但肺脏与失眠之间的关系则少有人重视。事实上,早在 《灵枢·淫邪发梦》中即有 “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的记载;宋代许叔微主张从魂魄所属之脏肝与肺论治;清代医家冯兆张明确提出了肺气虚,肺魄不能制肝魂,致神魂飞扬而发失眠的病理机制。由现代文献报道可知,当前临床多重视从肝魂的角度认识失眠的病机,而忽略了肺魄的重要作用,本课题组认为组二 “凉-甘苦酸-心肝肺”的治疗模式对现代临床辨治失眠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可尝试从补养肺气的角度对失眠进行治疗。

组三 (4%)药性组合模式为 “凉-甘酸淡-心肝胆”,提示阴虚火旺型失眠还可涉及到胆腑,而味酸具有收敛和固涩的作用。此药性组合模式显示了在临床上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时,运用温胆汤加减来进行理气化痰、消痞、利胆。古有云 “五脏虚邪之气,上淫于心,心有忧患,伏气在胆”,说明阴虚火旺型失眠在临床上也可能兼有胆虚不得眠之证,因此治疗上可以清利胆腑和滋养心阴并用。另外,组五 (4%)药性组合模式为 “凉-甘苦辛-肺胃脾”,提示该疾病亦可涉及肺、脾、胃三脏。治疗上所采用的药物味多苦辛,其中味苦具有清热、降逆止呕、通泻大便、燥湿的功用;味辛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化痰止咳之功,二者合用不仅能滋阴降火,还能燥湿化痰。根据所收集的医案显示,该类型的阴虚火旺证多兼痰湿,且患者多为老人,由于该类人群体虚,机体运化及肺藏魄的功力均减弱,痰湿壅滞,灼伤肺阴,致使肺阴不足而久咳失眠,治疗上宜燥湿化痰、滋肺阴、补肺气。综上所述,组三和组五显示均可从清化痰湿的角度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

通过对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方剂进行药性组合的数据挖掘,得到能体现治疗该疾病配伍特征的药性组合模式,可见临床上对其治疗方式的多样化,根据症状不同,可采用滋阴降火、燥湿化痰、补养肺气等多种治疗方式相结合。同时,临床上可对阴虚火旺型失眠做进一步的辨证分型和深化认识,使相关治疗更加精细,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1]李军体,刘明润,计 磊.失眠的辨证论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S3):60-61.

[2]郭维嘉,王 耘,罗 计,等.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方剂的药性组合模式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2012,14(4):1803-1806.

[3]杨丽平,宋庆慧,朱 嘉,等.基于药性组合模式的3种腰痛方剂聚类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8):8-10.

[4]乔振纲.乔保钧医案[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24.

[5]邱仕君.邓铁涛医案与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7-332.

[6]吕景山.施今墨医案解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65-268.

[7]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8]张小萍,陈明人.中医内科医案精选[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1:122-126.

[9]高学敏.中药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0]姚美村,乔延江,袁月梅,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中药功效归类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7):106-108.

R287

:B

:1001-1528(2015)07-1630-03

10.3969/j.issn.1001-1528.2015.07.057

2014-06-04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项目 (2009BSB01801)

宋咏梅(1969—),女,博士,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Tel:13176670581,E-mail:songym0200@163.com

猜你喜欢
药性医案方剂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名中医医案数据挖掘平台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
基于医案探讨王孟英辨治温热病处方用药规律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试论制剂因素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中医医案类数据库的构建与数据处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