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有效解决措施

2015-01-15 06:57张鹏
金融经济 2014年9期
关键词:贷款风险不良贷款解决措施

张鹏

摘要:贷款风险历来是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最主要的风险形式,是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防范与控制的主要对象和核心内容,银行信贷业务所带来的风险及其控制也一直是商业银行最为关注和棘手的问题。随着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重逐年增高,面临的风险有加大的趋势。本文立足于湖南省龙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联社不良贷款的表现,探讨了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以及防范措施。

关键词:不良贷款;贷款风险;解决措施

随着我县农村信用社不断发展和进步,坚持服务“三农”宗旨不动摇,信贷规模不断做大,逾期贷款不能正常收回,逐渐形成不良贷款。目前,我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大,严重阻碍了我县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现本文就当前我县信用社中不良贷款这种状况的成因进行分析,同时为以后解决不良贷款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不良贷款现状

我县农村信用社贷款投放方向主要是服务“三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这是在国家的号召下服务三农的一项工作,为农民进行商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但是在贷款中,有部分农民认识不够,信用观念差,行政干预手段多,再加上自然灾害等,以及信用社自身原因,经常有农民因自身原因无法还清贷款。且基于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这种工作特点,导致信用社在出现不良贷款时,不能及时的对这一问题予以处理。

二、当前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一)当前的经济政策决定不良贷款的形成

我们国家现在执行的是稳定的经济政策,实际就是紧缩的经济政策,在经济快速增长时,信用社的贷款数量也大幅增加,而当经济增长转为缓和时,在严密的监管约束下,信贷人员就容易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投放标准,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的下降多数是通过增加贷款投放量来实现的,而当贷款投放受限后,其对不良贷款的“稀释”作用减弱,不良贷款“占比”重新回升,隐藏的一些不良贷款也将开始浮出水面[1]。

(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会对市场风向造成影响

政府对信贷投放进行干预,这种干预是为了我县的整体发展。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经常会下令让信用社对一些企业进行资金支持,这种贷款有很多隐患。因为政府对企业的栽培和支持是为了促进整体经济的大发展,处于这种目的,政府并没有考虑到信用社的安全和利益,更没有对贷款做出明确的还款须知,国家的支持,导致企业不及时还款,最终成为了不良贷款,以致无法收回欠款。

(三)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机制不健全

基层信用社在信贷投放时,存在重发放,轻管理,重数量规模,轻质量效益,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得不到落实。在信贷投放时,缺乏系统的信息咨询,对借款人及担保人的调查不清,甚至会出现在借款人贷款时就不具备返还贷款的能力的状况。贷前调查和贷款审查不严:贷前调查和贷款审查是贷款业务的首要环节。信用社个别经办人员由于风险管理意识淡泊和警惕性不高,在贷前调查和贷款审查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对借款人、担保人的相关信息了解不详细,对贷款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不严,对有瑕疵的材料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核实,等等。为今后形成不良贷款埋下了隐患。现有信用社的管理人员及信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市场意识、风险意识不强,放人情债、关系债时有发生。信贷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按照我国的法律法规和操作章程,在办理贷款业务时,设置的贷款期限不合理,贷款调查流于形式,资产证明真实性不强,而正是这些操作上的不规范、不细致导致近年来不良贷款占贷款的比重不下降。 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虽然稽核部门对信贷领域的违规行为进行查处,但由于存在处理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如发放关系贷款、异地贷款、多头贷款、大额信用贷款等,而这些贷款风险性较大,极易形成不良贷款,如果管理不到位,风险防范机制不力[2]。

(四)对信贷资产管理和风险防控不到位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是粗放式经营,“重贷轻管”的现象比较普遍,贷款投放出去后,信用社应加强贷后管理,调查发现,有的贷款到期了,借款人还不知道。平时的贷后管理流于形式,没有管理到位,没有与贷户进行沟通和跟踪管理。贷后管理不仅能控制资产质量,更能进行价值创造。一方面,通过贷后管理有利于把风险主动控制在农村信用社可接受的范围内。有的信用社几乎每人手中都有数百上千笔贷款,工作过于繁重,以致贷后管理工作根本无法跟上,更谈不上及时了解贷款客户经济及家庭变化的情况。当风险来临时,信用社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从客户选择开始,在制订客户授信业务方案时,就要做出与客户风险相匹配的贷后管理安排;在授信审查决策时,要权衡贷后管理措施对客户风险的化解与风险的可承担性;在授信发放时,要关注贷后管理要求的具体落实;在授信业务发放后,要具体实施已确定的各项贷后管理措施。信贷人员应根据贷后检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并以书面形式装入档案。

(五)借款人对贷款认识不够

在农村,有的借款人对贷款认识不充分,以为到信用社贷款是不要偿还的,以为是国家的扶贫款,只求借得到,不问何时归还。有的借款人向信用社提供虚假信息,主要用意在于提高其资信状况,期望获得信用社的充分信任而获得贷款。有的借款人把钱借出去后转移贷款用途,因这种造成的不良贷款风险极大,收回的可能性很小[3]。借款人遭受不可抗拒因素影响,致使贷款形成不良贷款。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的出现,山洪的暴发,飓风的骤起,久旱无雨、农作物遭病虫害侵袭等。由于我国农业的基础较薄弱,农业耕作的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大多数地方存在靠天吃饭这种情形,这增加了涉农贷款收回的不确定性和贷款的风险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作物减产,农业欠收,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影响贷款的归还。

(六)贷款缺乏科学的管理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力量不足,素质不高,难以对贷款进行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个别信贷人员执行制度的随意性较大,人情代替制度、违规放贷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加之,处罚与激励机制不健全,个别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权利与义务、风险与收益不对称,工作主动性较差。

三、针对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提供的一些解决措施

对于我县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其中起着严重影响作用的是借款人是否具有还款能力。针对不良贷款这种状况,应在控制新增不良贷款发生的同时,压缩已形成的不良贷款,形成“堵”、“压”并举,以“堵”为主的工作格局,真正实现不良贷款的持续下降。

(一)健全各项制度,强化贷款管理力度

建立一个健全的市场评估体系以及一个健全的定价制度,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建立出这些健全的体系以及制度,才可以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评估。要使不良贷款降压,只有严堵新增不良贷款。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对申请借款人的经济状况、贷款用途、产品销售、信用程度等都要进行严格审查,扎扎实实做好评估论证,办好抵押质押手续;对一些高污染、高耗能、发展前景差的企业要严格控制放贷,并对贷款企业的资金使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跟踪检查;贷款到期要及时催收本息,需要展期的贷款要按有关规定办好展期手续,防止发生新的沉淀。建立贷款责任制,并与年度考核相挂钩。实行“谁放贷谁收回,谁放贷谁负责”的制度,对违规违纪、人为造成的新增不良贷款要严格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将其对贷款的调查程度、所放贷款的质量、不良贷款的占比等都纳入年度考核的范围内,对做的好的应进行重奖。

(二)定期对信用社的信贷人员进行培训

在不良贷款的成因中有一项就是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操作不当,对于这个问题就需要信用社的管理部门定期对信贷员进行培训,同时还要规定在信用社贷款工作办理时的操作流程,以免信贷员在工作时出现漏洞,最终形成了不良贷款。同时,在培训中还要对所有的信贷员予以考核,对考核中不合格的人员予以替换。对信用社信贷员的工作责任进行细化,在信用社的管理工作中应建立健全的责任制度,这样就可以在出现任何问题时,每个人承担自己的责任,同时在进行工作时,信贷员会更加的进行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更好的服务三农[4]。

(三)运用法律手段,加强与法院、经侦联合清收

必须与法院、经侦加强合作,建立良好关系,以有利于加快贷款案件的审判,加大案件的执行力度,正确指导信用社社开展依法收贷工作,协助信用社解决收贷方面的疑难问题等。针对个别逃债、赖债不还的贷款户,应找准对象,本着切实可行的原则,果断将其诉讼到法院,并积极与办案人员沟通,督促法院快审、快判、快执行[5]。通过依法强制执行,收回不良贷款,起到清收一户、带动一片、震动一方的效果,有效的净化社会信用环境。大力开展依法清收,利用法律武器痛击“钉子户、难缠户”,做好执行案件专项清理活动,提高胜诉案件的执结率。

(四)加大追责力度,落实责任收回贷款

要实行清收不良贷款责任制。严格执行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对确因责任心不强、贷款程序执行不严、违规操作、越权放款、发放人情关系款等形成的不良贷款,切实加大对相关责任人的追究力度。对现任信贷人员形成的不良贷款,逐笔抄录明细,采取与工资挂钩、经济处罚、组织处理等措施,加大考核。坚决打击怕惹麻烦、怕得罪人等好人主义思想,坚决落实责任追究相关规定。信合事业要发展,关键在人;化解不良贷款,第一位的因素也是人。信用社应采用一些制度性的运作,激励员工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攻克难关[6]。比如,有些地方的信用社实施“3+1”工程,即将每一笔不良贷款“确立一个项目,落实一位清收责任人,制定一套清收方案,再加一名分管领导”,限时完成并结合清收结果进行考核奖惩。这种工作模式将责任、权利和利益统一到清收责任人,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不良资产要我清收”到“我要清收不良资产”的转变。

(五)狠抓信用工程建设,创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要提高信用贷款的质量,就必须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农村信用社要把信用工程建设当作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常抓狠抓,抓出成效。要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等手段,树立信用社良好的信用形象,树信于民,取信于民。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信用道德教育活动,如金融知识下乡、金融知识法规咨询、典型教育等,在大众中树立良好的守信理念[6]。要加大力度搞好农户授信、建立信用市场等工作,使区域内形成良好的信用氛围。农村信用社应积极转变金融理念,开发新金融产品,发展中间业务,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高效、多种需求的金融服务,增加非利差收入,改善资产质量,提高抗风险的能力。要继续采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同时开发扩大农户联保贷款,降低农户信用贷款的风险。

(六)多策并举,加大清收力度

对已有的不良贷款进行分片、分包、分清责任,采取依法清收、责任清收、招标清收、奖励清收等手段,狠抓不懈,旺季抓,淡季抓,常年抓,发扬不怕艰难、不怕吃苦、攻坚克难的精神,坚决要回沉积不良贷款,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盘活不良,力争不良贷款的绝对数额持续下降。开展活动,逐步消化不良贷款。如:利用“七.一”党员清收不良贷款,对笔数和金额进行排名奖励。评比清收不良贷款先进个人;清收不良贷款十佳能手;利用村支两委人员清收,给予适当报酬;要积极依靠村社干部和信息联络员,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加大对农户不良贷款的催收盘活力度。有利于激发员工清收不良贷积极性,也超到逐步消化不良贷款的目的。只有真正的把信贷资产当作自己的钱袋子来管理,才能消除不良贷款这个毒瘤,为顺利的改革发展扫清障碍。

参考文献:

[1] 王欣.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分析及处置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 匡爱梅. 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分析[J]. 新西部(理论版),2012,07:46+51.

[3] 谭聪杰. 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问题研究[J]. 金融经济,2012,20:78-80.

[4] 郝勇超,陶田.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综合应对[J]. 时代金融,2009,08:58-59.

[5] 包玉珍,王关区. 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历程及对策探讨[J]. 北方经济,2014,03:23-25.

[6] 李婧宏.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的再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4,09:27.

猜你喜欢
贷款风险不良贷款解决措施
商业银行个人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防范校园网络贷款风险的机制研究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银行信用担保贷款风险及有效控制
抚松农发行开展贷款风险排查
浅谈城市道路设计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谈谈如何杜绝矿井测量事故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不良率农行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