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茜
〔摘要〕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普遍存在缺乏深度、西化严重,针对性不强且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矛盾的问题,因而,高校艺术生美学教育的改革应从内容、形式和方法几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艺术生美学教育改革
一、当前高校美学教育的实施与存在问题
其一,美学教育缺乏深度。许多高校在艺术生教育中逐步开设了“美学原理”、“艺术美学”、“工业设计美学”、“中国美学”、“西方美学”等课程,但是这些作为基础课程往往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教学也没有走上规范化、系统化的道路,而仅仅是流于一种形式。美学课程的讲析多停留在一种较浅的层次,譬如对艺术作品的赏析没有深入到深层次内涵,更没有涉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社会背景以及美学意义等,没有意识到在艺术生美学教育的特殊价值,即所关注的“不是教你艺术欣赏和创作的具体技巧、技术方法,而是十分深刻地关涉到人类生存的基本价值、结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因为它关注和考虑的是人的命运,人生存的价值、意义,真的追求、善的探索……”
其二,美学教育西化严重。作为教育课程,中国美学教育相对西方要晚,在教育中,很多美学教育者喜欢搬出“西方美学史”,对中国的美学思想却缺乏足够的宣传教育,使艺术生对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缺乏应有的了解。再加上艺术生在艺术专业学习中接触较多的是西方艺术思潮和流派,这使他们对美的认知基本上都建立在西方美学思想体系中,而背离了特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审美的基础是文化背景,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成长的学生,如果不能理解本民族的审美观念,又怎能理解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西方审美观念?我们要培养这样的学生———既精通本民族的审美观,又对其他文化的审美观有一定了解。
其三,不同艺术门类的美学共性与特异性问题。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艺术门类必然构筑于共同的美学基调上,即我们所说的美学共性或通融性。翻开中国美学的历史,我们便会发现“和”乃中国文化的根基,“和谐”精神则为中国美学的内核,一切艺术形式皆依附于此。不同艺术门类的美育也是相通的、和谐的,高校艺术生的美学教育中,这一深刻问题有待被提炼出来。同时,美学教育还应该体现“和而不同”,即针对不同艺术类学生的特异性问题因材施教。
其四,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矛盾问题。在艺术生的美学教育中,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首先是美学这门课程的自身性质的原因。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美是什么,这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这决定了美学的模糊性和深奥性,因此美学教育中要把基础理论知识说透已经很不容易,还要将其与艺术实践联系,在课时安排上会有冲突。其次,喜欢艺术实践的艺术生对美学理论普遍抱排斥态度,甚至有美学理论无用论思想存在,美学理论课程出勤率也不高。其实,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之间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关系,两者本身不存在矛盾,就看美学教育过程中我们怎么处理这两方面的关系。
二、美学教育改革的举措
面对目前艺术生美学教育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必须从美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与现实目标出发,结合国内艺术生教育的具体情况,针对具体问题推出强有力的改革措施:
1、美学教育内容改革
其一,强调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融合。
针对美学教育重西轻中的问题,应当强调中西对话,不能过于保守,也不能一味开放。艺术生美学教育的内容应当在开放中兼容并蓄,使中西方美学融和贯通,使传统美学在现代中获得新生。
其二,协调美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广度与深度。
如前所述,当前的艺术生美学教育容易走两个极端,或只强调美学的普适性,即以同一美学特征来面对不同的艺术门类,或只强调美学的特异性,只管某一艺术门类的特殊美学教育,对其他艺术门类美学思想置之不理,这两种做法显然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在美学共性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美学教育。通过课程的设置,使学生的知识面由中国美学思想的层面过渡到艺术的各个门类,并对其美学特征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再针对艺术生所处的艺术科目重点深入,从而使艺术生的美学教育形成一个体系,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
2、美学基础与设计学科联营教育
艺术生美育和专业教育密不可分,其美学教育贯穿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而其专业教育又体现出对美本质的追求。这种追求既是一种审美精神性追求,也是对创造美的实践性追求。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由于其文化传统的影响,对设计的理解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学生的美学素养提高不能单单依赖于前期的美术基础教育课程,应该把美学思想贯彻到每一门课程中去,在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让学生感受美的存在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美的形态,才能真正达到设计专业学生美学素质教育的目的。针对高校艺术生美学基础与设计学科联营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其一,从审美主体和审美体验需求出发,注重情感的深化。
在针对艺术生的美学教育中,流于艺术形式的说教并不能使学生从中真正获取美的养分,而应当从艺术审美的主体和审美体验的需求出发,通过情感的深化来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并体验美感。这就要求美育者必须采用引导的方式使受教者进入审美观照状态。
其二,保持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平衡。
从宏观角度看来,有些高校的艺术教育由于体制、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着或理论或实践方面的优势而使其在美学教育体制中不自觉地产生或理论或实践的偏好。这些都不利于艺术生美育的发展,因此应该破除这些偏颇,并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向对应面延伸,以达到平衡发展的目的。从微观角度看来,教学实践中的美育和艺术实践不可分离。美学理论的传播必须结合具体而经典的艺术创作案例来说明,才能使学生对美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的理性认识也要通过其自身的艺术实践才能得到深刻体验。
其三,调动艺术生对美学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艺术生对美学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实现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结合的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艺术生美学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则主要取决于学校的重视程度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通过个人的魅力、渊博的学识、有效地引导来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其美学课程学习兴趣。
其四,倡导美学教育审美化,采用交互性教学等多种形式和方法。
艺术生的美学教育应当顺应教育审美化的趋势,以美启真,以美求善,以美的方式来传播美学知识。教育审美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艺术生美学教育可多采用交互性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交互性教学就是要在教学环节中提倡师生互动,教师可通过提问、讨论、课堂活动等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过程中,使其在感到被尊重等情感模式下积极响应,从而潜移默化地体验美、感受美,最终达到美学教育的目的。
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而人性的艺术生美学教育既是实现培养学生艺术审美、提高学生艺术创造力这一现实目标的有效方法,又是实现人性解放这一终极目的的有力手段。艺术生美学教育改革之路还很漫长。
(责任编辑:翁婷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