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刘世贤
浅谈生活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刘世贤
生活生产案例能直观呈现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既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实现数学服务学生专业、服务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因此,本文提出高中数学可以“利用生活案例,设置教学情境,切入高中数学课改”。重点归纳了一般教师“如何选择生活案例、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如何组织情境教学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等操作方法。同时,思考了高中教师实施生活情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生活情境 高中数学 教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学生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体。”由此观之,成功的教学应当在课堂上创设更多的生活情境,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显得尤为重要。
1.高中数学课堂远离学生生活体验,课堂效率低下。作为高中教学中的基础课程,高中数学面临知识远离生活实际、课堂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学生成为只会考试的机器人。
2.实施生活化、情境化的体验教学是落实高中数学新大纲的需要。根据全国教育事业2010年发展规划,数学教材呈现的方式强调情境问题的设计,引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来启发学生的数学体验,把直观的和抽象的思考方法置入其情境,将成为数学学习初步阶段的助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与可应用性。
情境教学法的创立者是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描绘的情境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描绘的情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境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于纯理论性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理解。因此,情境教学法对于学生知识有着积极意义,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引导学生进一步的理解书本中的数学知识。
1.多种途径收集数学生活案例,承载抽象数学内容,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从报刊杂志或网络中收集数学案例。现实生活与数学问题是紧密相连的,很多数学问题本身就出自现实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实例,教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2.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直观教学情境。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只有向学生提出问题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教师要善用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将一些数学知识直观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例如,确定直线位置的要素除了点之外,还有直线的倾斜程度。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点可以用坐标来刻画。那么,直线的倾斜程度如何来刻画呢?“楼梯或路面的倾斜程度可用坡度来刻画(见示意图)。
可以看出,如果楼梯台阶的宽度(级宽)不变,那么每一级台阶的高度(级高)越大,坡度就越大,楼梯就越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类似地利用这种方法来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已知两点 P(x1,y1),Q(x2,y2),如果 x1≠x2,那么直线 PQ 的斜率(slope)为k=(y2-y1)/(x2-x1);(x1≠x2)
示意图
3.灵活选择不同的数学教学方法,实施数学体验教学。在高中数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多进行讨论和合作教学。加强学生之间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积极参与,主动参与才能真正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例如,几何形体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高中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对客观事物的依赖,所以教师利用情境模拟生活,弥补学生的数学实践性缺陷。用长为6πm,宽为 2πm的薄铁片制作一个圆柱形水桶的侧面,设置三个问题:①求这个水桶底面半径;②求制作这个水桶需要的铁片面积(损耗不计);③求水桶的轴截面面积。
学生通过卷圆柱计算可以得出三个有用的结论:①由一个矩形可以围成不同侧面的两个圆柱;②求表面积时注意底面个数;③圆柱的侧面积相等,则圆柱的轴截面也相等,侧面积是轴截面面积的π倍。还列举土灶圆柱形烟囱、水桶、饭桶等,学生十分感兴趣。
总之,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使学生各得其所,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盲目地进行死板的课本知识讲解,割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知识与实践的联系,那么学生不会从根本上理解数学,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也不会得到提高。教师应学会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
[1]徐莉花.经历生活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方程的意义”教学片段与解读[J].教育科研论坛,2011
[2]李玉敏.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
[3]陈树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0
[4]王庆艳.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
ISSN2095-6711/Z01-2015-04-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