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国才+马鸿翔+张鹏+姚金保+许学宏
摘要:介绍了抗赤霉病小麦品种宁麦21的选育与栽培技术。在参加江苏省淮南地区的历年试验中,宁麦21的平均全生育期为210d左右,仅比对照品种扬麦11迟熟1d(扬麦11为目前淮南地区推广品种中最早熟的品种);在江苏省2010—2012年度区域试验中,宁麦21在2年内的平均产量分别为7218.60、6208.50kg/hm2,分别比扬麦11增产5.61%、3.49%;2012-2013年度参加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宁麦21平均产量6511.65kg/hm2,比扬麦11增产5.56%;宁麦21籽粒商品性较好,品质达中筋标准,适合在江苏淮南及江淮下游稻麦两熟制地区种植;此外,阐述了宁麦21相应的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宁麦21;赤霉病;选育;高产早熟
中图分类号:S512.103.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111-02
小麦赤霉病(Gibberrellazeae)为温暖潮湿和半潮湿地区广泛发生的一种毁灭性小麦病害。在江苏淮南及江淮下游麦作区,赤霉病为小麦的主要病害,危害十分严重;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小麦赤霉病已向淮河和黄淮流域蔓延扩展[1-3]。据统计,在一般大流行年(病穗率达50%以上,减产20%~50%)和中等流行年(病穗率20%~40%,减产10%~20%)中,小麦赤霉病每2~3年发生1次,江苏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中,大流行年、中度流行年分别有10、17年,而轻度发病情况几乎每年都有。赤霉病不仅造成严重减产,而且会严重恶化籽粒品质和种用价值,带病麦粒含有的毒素还会严重影响人、畜健康。因此,增强品种的赤霉病抗性为赤霉病常发地区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一直致力于抗赤霉病小麦育种研究,于2013年育成并审定了抗赤霉病(中抗)且成熟期较早、产量较高的小麦新品种宁麦21(苏审麦201303)。
1选育经过
1997年以多穗多粒且中抗赤霉病的亲本宁9312(宁麦9号)为母本,以广适丰产、抗赤霉病品种扬麦158为父本杂交,为加强后代的丰产性(产量潜力),翌年与宁9312回交(宁9312/扬麦158//宁9312),系谱法处理杂种后代。在各世代选择过程中,始终将丰产性及赤霉病抗性和早熟性作为主要目标。2006—2007年升入鉴定圃;2008年进行品比试验;2009—2010年度推荐参加江苏省淮南片小麦新品种预备试验;2010—2012年度参加区域试验;2012—2013年度参加生产试验;2013年10月通过江苏省审定。其选育过程如下:
2特征特性
宁麦21小麦属春性、早-中熟类型品种。幼苗直立,芽鞘绿色,叶片较宽大,叶色淡绿,抗寒性中等偏强。中后期生长势较旺,叶色深绿,叶片大小适中。分蘖及成穗数中等,穗型较大,每穗实粒数中等偏多,千粒质量高(一般450万穗/hm2左右,每穗38~40粒,千粒质量约45g,容重795g/L左右)。长芒,白壳,纺锤形穗,红皮,一般每穗20~22个小穗,结实38~40粒,籽粒椭圆较饱满,半硬质,商品性较好。株高适中(85~90cm),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坚韧,耐肥抗倒性偏强。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感白粉病和黄花叶病毒病。全生育期210d左右,比对照品种扬麦11迟熟1d。常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播种,翌年6月初成熟。
宁麦21后期生理活性较强,生长青秀,熟相较好。表1为参加区试2年经江苏省种子管理站统一抽样多点混合检测结果,从评价值等方面看来,宁麦21的总体品质状况与对照品种扬麦11相当(为中筋品种),各品质指标与扬麦11相仿或各有高低,而作为评价小麦加工品质和食用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小麦分类和定价的主要依据的硬度指数,宁麦21偏高且2年测试结果十分一致,表明宁麦21籽粒商品性优良且较稳定。目前,由于对南方小麦产区的红小麦,企业收购多参照扬麦158、扬麦11等的标准,因此宁麦21在南方地区应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参加区域试验品种的病害鉴定均由江苏省种子管理站委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统一进行。根据结果,宁麦21在2年内的赤霉病平均严重度均小于3.0(分别为1.60、2.94),抗性评价均为中抗,表明该品种对赤霉病的抗(耐)性较强而稳定。
3产量及其适应范围
2006—2007年度鉴定、筛选试验(小区面积3.5m2)结果表明,平均产量7410.00kg/hm2,比扬麦11增产5.51%;2007—2008年度参加大区鉴定试验(小区面积6.7m2)结果表明,平均产量7177.65kg/hm2,比扬麦11增产5.90%;2008—2009年度品比试验(小区面积13.34m2)表明,平均产量7477.20kg/hm2,比扬麦11增产6.19%;2009—2010年度推荐参加淮南预备试验,平均产量7465.20kg/hm2,比对照品种扬麦11增产11.20%;2010—2012年度参加区域试验,2年内平均产量分别为7218.60、6208.50kg/hm2,分别比扬麦11增产5.61%、3.49%;2012—2013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511.65kg/hm2,比扬麦11增产5.56%。
上述结果充分表明,宁麦21具有良好的产量适应性和较高的增产潜力,且成熟期较早,籽粒商品性较好,赤霉病抗性稳定(中抗),适合在江苏省淮南稻麦两熟制地区推广种植。
4栽培技术要点
宁麦21小麦为“穗粒并重型”品种,即单位面积成穗数适中,每穗粒数中等,千粒质量较高。高产田块7500.00kg/hm2左右的产量结构通常应为450万~480万穗/hm2,每穗实粒数40~42粒,千粒质量45g。在栽培技术方面需掌握下列要点:(1)适期播种,争壮苗。江苏淮南地区以10月下旬至11初播种为宜。(2)合理密植。该品种分蘖成穗率中等,且株型较紧凑,单位面积可容纳较多穗数,因此应适当增加基本苗,一般基本苗以225~300万/hm2为宜,迟播应适当增加播量。(3)科学运筹肥料。一般要实现6750.00kg/hm2以上的产量,一生需施纯氮270~300kg/hm2,并配以足量的磷、钾肥;前期大力促进,基苗肥一般应占总肥量的70%左右,使其蘖足苗壮,冬前茎蘖数达600万个/hm2左右;中期稳长,最高茎蘖数控制1050万个/hm2左右;拔节后及时施好长穗肥,一般占总肥量的30%左右,并分2次追施,以促进小花发育,减少退化,同时提高后期光合效率,为提高粒质量和品质打好基础。(4)搞好化除,控制草害。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等一般喷药1次即可。
参考文献:
[1]陆维忠,姚金保,马鸿翔.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宁麦20的选育[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7):86-87.
[2]徐云,陈爱玉,洪冠中,等.南通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潜势气象预报模型的建立及检验[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8):144-145.
[3]巫丽君,陈翔,魏爱明,等.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预报[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9):113-114.
摘要:介绍了抗赤霉病小麦品种宁麦21的选育与栽培技术。在参加江苏省淮南地区的历年试验中,宁麦21的平均全生育期为210d左右,仅比对照品种扬麦11迟熟1d(扬麦11为目前淮南地区推广品种中最早熟的品种);在江苏省2010—2012年度区域试验中,宁麦21在2年内的平均产量分别为7218.60、6208.50kg/hm2,分别比扬麦11增产5.61%、3.49%;2012-2013年度参加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宁麦21平均产量6511.65kg/hm2,比扬麦11增产5.56%;宁麦21籽粒商品性较好,品质达中筋标准,适合在江苏淮南及江淮下游稻麦两熟制地区种植;此外,阐述了宁麦21相应的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宁麦21;赤霉病;选育;高产早熟
中图分类号:S512.103.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111-02
小麦赤霉病(Gibberrellazeae)为温暖潮湿和半潮湿地区广泛发生的一种毁灭性小麦病害。在江苏淮南及江淮下游麦作区,赤霉病为小麦的主要病害,危害十分严重;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小麦赤霉病已向淮河和黄淮流域蔓延扩展[1-3]。据统计,在一般大流行年(病穗率达50%以上,减产20%~50%)和中等流行年(病穗率20%~40%,减产10%~20%)中,小麦赤霉病每2~3年发生1次,江苏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中,大流行年、中度流行年分别有10、17年,而轻度发病情况几乎每年都有。赤霉病不仅造成严重减产,而且会严重恶化籽粒品质和种用价值,带病麦粒含有的毒素还会严重影响人、畜健康。因此,增强品种的赤霉病抗性为赤霉病常发地区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一直致力于抗赤霉病小麦育种研究,于2013年育成并审定了抗赤霉病(中抗)且成熟期较早、产量较高的小麦新品种宁麦21(苏审麦201303)。
1选育经过
1997年以多穗多粒且中抗赤霉病的亲本宁9312(宁麦9号)为母本,以广适丰产、抗赤霉病品种扬麦158为父本杂交,为加强后代的丰产性(产量潜力),翌年与宁9312回交(宁9312/扬麦158//宁9312),系谱法处理杂种后代。在各世代选择过程中,始终将丰产性及赤霉病抗性和早熟性作为主要目标。2006—2007年升入鉴定圃;2008年进行品比试验;2009—2010年度推荐参加江苏省淮南片小麦新品种预备试验;2010—2012年度参加区域试验;2012—2013年度参加生产试验;2013年10月通过江苏省审定。其选育过程如下:
2特征特性
宁麦21小麦属春性、早-中熟类型品种。幼苗直立,芽鞘绿色,叶片较宽大,叶色淡绿,抗寒性中等偏强。中后期生长势较旺,叶色深绿,叶片大小适中。分蘖及成穗数中等,穗型较大,每穗实粒数中等偏多,千粒质量高(一般450万穗/hm2左右,每穗38~40粒,千粒质量约45g,容重795g/L左右)。长芒,白壳,纺锤形穗,红皮,一般每穗20~22个小穗,结实38~40粒,籽粒椭圆较饱满,半硬质,商品性较好。株高适中(85~90cm),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坚韧,耐肥抗倒性偏强。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感白粉病和黄花叶病毒病。全生育期210d左右,比对照品种扬麦11迟熟1d。常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播种,翌年6月初成熟。
宁麦21后期生理活性较强,生长青秀,熟相较好。表1为参加区试2年经江苏省种子管理站统一抽样多点混合检测结果,从评价值等方面看来,宁麦21的总体品质状况与对照品种扬麦11相当(为中筋品种),各品质指标与扬麦11相仿或各有高低,而作为评价小麦加工品质和食用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小麦分类和定价的主要依据的硬度指数,宁麦21偏高且2年测试结果十分一致,表明宁麦21籽粒商品性优良且较稳定。目前,由于对南方小麦产区的红小麦,企业收购多参照扬麦158、扬麦11等的标准,因此宁麦21在南方地区应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参加区域试验品种的病害鉴定均由江苏省种子管理站委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统一进行。根据结果,宁麦21在2年内的赤霉病平均严重度均小于3.0(分别为1.60、2.94),抗性评价均为中抗,表明该品种对赤霉病的抗(耐)性较强而稳定。
3产量及其适应范围
2006—2007年度鉴定、筛选试验(小区面积3.5m2)结果表明,平均产量7410.00kg/hm2,比扬麦11增产5.51%;2007—2008年度参加大区鉴定试验(小区面积6.7m2)结果表明,平均产量7177.65kg/hm2,比扬麦11增产5.90%;2008—2009年度品比试验(小区面积13.34m2)表明,平均产量7477.20kg/hm2,比扬麦11增产6.19%;2009—2010年度推荐参加淮南预备试验,平均产量7465.20kg/hm2,比对照品种扬麦11增产11.20%;2010—2012年度参加区域试验,2年内平均产量分别为7218.60、6208.50kg/hm2,分别比扬麦11增产5.61%、3.49%;2012—2013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511.65kg/hm2,比扬麦11增产5.56%。
上述结果充分表明,宁麦21具有良好的产量适应性和较高的增产潜力,且成熟期较早,籽粒商品性较好,赤霉病抗性稳定(中抗),适合在江苏省淮南稻麦两熟制地区推广种植。
4栽培技术要点
宁麦21小麦为“穗粒并重型”品种,即单位面积成穗数适中,每穗粒数中等,千粒质量较高。高产田块7500.00kg/hm2左右的产量结构通常应为450万~480万穗/hm2,每穗实粒数40~42粒,千粒质量45g。在栽培技术方面需掌握下列要点:(1)适期播种,争壮苗。江苏淮南地区以10月下旬至11初播种为宜。(2)合理密植。该品种分蘖成穗率中等,且株型较紧凑,单位面积可容纳较多穗数,因此应适当增加基本苗,一般基本苗以225~300万/hm2为宜,迟播应适当增加播量。(3)科学运筹肥料。一般要实现6750.00kg/hm2以上的产量,一生需施纯氮270~300kg/hm2,并配以足量的磷、钾肥;前期大力促进,基苗肥一般应占总肥量的70%左右,使其蘖足苗壮,冬前茎蘖数达600万个/hm2左右;中期稳长,最高茎蘖数控制1050万个/hm2左右;拔节后及时施好长穗肥,一般占总肥量的30%左右,并分2次追施,以促进小花发育,减少退化,同时提高后期光合效率,为提高粒质量和品质打好基础。(4)搞好化除,控制草害。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等一般喷药1次即可。
参考文献:
[1]陆维忠,姚金保,马鸿翔.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宁麦20的选育[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7):86-87.
[2]徐云,陈爱玉,洪冠中,等.南通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潜势气象预报模型的建立及检验[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8):144-145.
[3]巫丽君,陈翔,魏爱明,等.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预报[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9):113-114.
摘要:介绍了抗赤霉病小麦品种宁麦21的选育与栽培技术。在参加江苏省淮南地区的历年试验中,宁麦21的平均全生育期为210d左右,仅比对照品种扬麦11迟熟1d(扬麦11为目前淮南地区推广品种中最早熟的品种);在江苏省2010—2012年度区域试验中,宁麦21在2年内的平均产量分别为7218.60、6208.50kg/hm2,分别比扬麦11增产5.61%、3.49%;2012-2013年度参加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宁麦21平均产量6511.65kg/hm2,比扬麦11增产5.56%;宁麦21籽粒商品性较好,品质达中筋标准,适合在江苏淮南及江淮下游稻麦两熟制地区种植;此外,阐述了宁麦21相应的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宁麦21;赤霉病;选育;高产早熟
中图分类号:S512.103.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111-02
小麦赤霉病(Gibberrellazeae)为温暖潮湿和半潮湿地区广泛发生的一种毁灭性小麦病害。在江苏淮南及江淮下游麦作区,赤霉病为小麦的主要病害,危害十分严重;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小麦赤霉病已向淮河和黄淮流域蔓延扩展[1-3]。据统计,在一般大流行年(病穗率达50%以上,减产20%~50%)和中等流行年(病穗率20%~40%,减产10%~20%)中,小麦赤霉病每2~3年发生1次,江苏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中,大流行年、中度流行年分别有10、17年,而轻度发病情况几乎每年都有。赤霉病不仅造成严重减产,而且会严重恶化籽粒品质和种用价值,带病麦粒含有的毒素还会严重影响人、畜健康。因此,增强品种的赤霉病抗性为赤霉病常发地区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一直致力于抗赤霉病小麦育种研究,于2013年育成并审定了抗赤霉病(中抗)且成熟期较早、产量较高的小麦新品种宁麦21(苏审麦201303)。
1选育经过
1997年以多穗多粒且中抗赤霉病的亲本宁9312(宁麦9号)为母本,以广适丰产、抗赤霉病品种扬麦158为父本杂交,为加强后代的丰产性(产量潜力),翌年与宁9312回交(宁9312/扬麦158//宁9312),系谱法处理杂种后代。在各世代选择过程中,始终将丰产性及赤霉病抗性和早熟性作为主要目标。2006—2007年升入鉴定圃;2008年进行品比试验;2009—2010年度推荐参加江苏省淮南片小麦新品种预备试验;2010—2012年度参加区域试验;2012—2013年度参加生产试验;2013年10月通过江苏省审定。其选育过程如下:
2特征特性
宁麦21小麦属春性、早-中熟类型品种。幼苗直立,芽鞘绿色,叶片较宽大,叶色淡绿,抗寒性中等偏强。中后期生长势较旺,叶色深绿,叶片大小适中。分蘖及成穗数中等,穗型较大,每穗实粒数中等偏多,千粒质量高(一般450万穗/hm2左右,每穗38~40粒,千粒质量约45g,容重795g/L左右)。长芒,白壳,纺锤形穗,红皮,一般每穗20~22个小穗,结实38~40粒,籽粒椭圆较饱满,半硬质,商品性较好。株高适中(85~90cm),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坚韧,耐肥抗倒性偏强。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感白粉病和黄花叶病毒病。全生育期210d左右,比对照品种扬麦11迟熟1d。常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播种,翌年6月初成熟。
宁麦21后期生理活性较强,生长青秀,熟相较好。表1为参加区试2年经江苏省种子管理站统一抽样多点混合检测结果,从评价值等方面看来,宁麦21的总体品质状况与对照品种扬麦11相当(为中筋品种),各品质指标与扬麦11相仿或各有高低,而作为评价小麦加工品质和食用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小麦分类和定价的主要依据的硬度指数,宁麦21偏高且2年测试结果十分一致,表明宁麦21籽粒商品性优良且较稳定。目前,由于对南方小麦产区的红小麦,企业收购多参照扬麦158、扬麦11等的标准,因此宁麦21在南方地区应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参加区域试验品种的病害鉴定均由江苏省种子管理站委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统一进行。根据结果,宁麦21在2年内的赤霉病平均严重度均小于3.0(分别为1.60、2.94),抗性评价均为中抗,表明该品种对赤霉病的抗(耐)性较强而稳定。
3产量及其适应范围
2006—2007年度鉴定、筛选试验(小区面积3.5m2)结果表明,平均产量7410.00kg/hm2,比扬麦11增产5.51%;2007—2008年度参加大区鉴定试验(小区面积6.7m2)结果表明,平均产量7177.65kg/hm2,比扬麦11增产5.90%;2008—2009年度品比试验(小区面积13.34m2)表明,平均产量7477.20kg/hm2,比扬麦11增产6.19%;2009—2010年度推荐参加淮南预备试验,平均产量7465.20kg/hm2,比对照品种扬麦11增产11.20%;2010—2012年度参加区域试验,2年内平均产量分别为7218.60、6208.50kg/hm2,分别比扬麦11增产5.61%、3.49%;2012—2013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511.65kg/hm2,比扬麦11增产5.56%。
上述结果充分表明,宁麦21具有良好的产量适应性和较高的增产潜力,且成熟期较早,籽粒商品性较好,赤霉病抗性稳定(中抗),适合在江苏省淮南稻麦两熟制地区推广种植。
4栽培技术要点
宁麦21小麦为“穗粒并重型”品种,即单位面积成穗数适中,每穗粒数中等,千粒质量较高。高产田块7500.00kg/hm2左右的产量结构通常应为450万~480万穗/hm2,每穗实粒数40~42粒,千粒质量45g。在栽培技术方面需掌握下列要点:(1)适期播种,争壮苗。江苏淮南地区以10月下旬至11初播种为宜。(2)合理密植。该品种分蘖成穗率中等,且株型较紧凑,单位面积可容纳较多穗数,因此应适当增加基本苗,一般基本苗以225~300万/hm2为宜,迟播应适当增加播量。(3)科学运筹肥料。一般要实现6750.00kg/hm2以上的产量,一生需施纯氮270~300kg/hm2,并配以足量的磷、钾肥;前期大力促进,基苗肥一般应占总肥量的70%左右,使其蘖足苗壮,冬前茎蘖数达600万个/hm2左右;中期稳长,最高茎蘖数控制1050万个/hm2左右;拔节后及时施好长穗肥,一般占总肥量的30%左右,并分2次追施,以促进小花发育,减少退化,同时提高后期光合效率,为提高粒质量和品质打好基础。(4)搞好化除,控制草害。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等一般喷药1次即可。
参考文献:
[1]陆维忠,姚金保,马鸿翔.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宁麦20的选育[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7):86-87.
[2]徐云,陈爱玉,洪冠中,等.南通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潜势气象预报模型的建立及检验[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8):144-145.
[3]巫丽君,陈翔,魏爱明,等.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预报[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9):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