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国云
我县农村共有学前儿童5275 人,小学生21303 名,中学生12643 名,高中生8605 人。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全县共有留守儿童(学前班至高中)13157 人,占在校学生的27. 5%。其中学前儿童1266 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9. 62%,占学前儿童的24. 1%;小学生6079 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6. 2%,占小学在校生的28.54%。中学生3919 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9. 8%,占中学在校生的31%;高中生1893 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4. 4%,占高中在校生的22%。从分布结构上看,主要集中在我县的劳务输出大镇;关于性别方面,留守的女童有相当一部分。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绝大多数都是异地务工,13157 名留守的儿童,其中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有3038 人,占总数的23. 1%,父母其中一人外出打工的8627 人,占总数的比例是65. 6%;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学习、从政的,仅占很小的比例。
通常情况下,父母双方一起在外打工的,儿童大部分是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他们占到了留守儿童总数的7%,让亲戚和朋友托管的大概占4. 1%。此外,有88. 6%是和在家的母亲或者父亲在一起生活。调研表明,这些留守儿童监管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小学文化水平的占41. 2%,初中文化水平的占34.6%,高中文化水平的大概占2. 8%,此外还有大概占21. 4%的人为文盲和半文盲状态。
调研得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优秀的仅占13. 67%,良好程度的占28. 52%,一般水平的占38. 72%,表现比较差的留守儿童占到了总数的20. 09%。
这些留守孩子的父母亲外出打工也是迫于无奈,为了给他们的子女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为了更好地让子女完成自己的学业,他们不得不离开经济不发达的家乡,去往外地谋求更好的工作。但是这些父母长期和自己的孩子无法相处和生活,导致在家乡的留守儿童们缺乏正常儿童所拥有的一些比较温暖和安全的成长环境,随着时间的累积,越来越多的问题会逐渐暴露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留守儿童所在的年龄阶段,他们大多处在性格、品行形成和身心迅速发展的一个阶段,对社会的认知和个性方面会还都不是很完善。他们需要正确的引导,因而父母的关爱是极其重要的。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留守儿童一年只能和他们的父母相见几面,有的甚至一年都见不了一面,导致他们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无法享受亲情的温暖和美好,久而久之,容易出现一些成长的烦恼,甚至和一些不良青年混在一起,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或者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的牺牲品。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重要,甚至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由于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异乡打工,家庭教育的重担只能靠他们的祖辈来承担,然而他们的祖辈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年龄偏大,无法很好地完成对他们的监管和教育职责。一些家庭的父母或者祖辈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状况不是很关心。只是一些孩子在学校里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上去,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放学后,往往缺乏必要的监督,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师交给的家庭作业,只会和一些玩伴在外面游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祖辈监管力不从心。二是父母思想认识偏差。
留守儿童的家庭必须和学校以及整个社会一起联动起来,制定一些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方面便利的方案,而如今这些政策和措施还没有完善起来。当地社会经济的落后,一方面导致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得不离开家乡,前往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另一方面经济不发达导致当地政府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非常不到位,造成没有良好的硬件学习条件。
对于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整个社会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遇到的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教育问题,而是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待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兄弟各方面保障的关怀程度。
1、各地政府必须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尽量给予他们必要的关爱,在政策上尽量对他们进行一些倾斜和照顾,制定方针和计划完善他们的成长环境。
2、可以组建“打工子弟学校”,对这些学校进行一些人性化的设计,对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委托专门的老师进行跟踪和监管。
3、完善和改进相应的教育法规,使广大农民工的子女能够在他们所在城市的单位就近入学。这样就减少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保证了这些孩子能够在自己父母的身边学习和生活。
4、整个社会和新闻媒体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使他们不致于被整个社会遗忘。同时政府尽量派一些专业人士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监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教育这些孩子,减少问题儿童的出现。
[1] 王敬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问题及其成因分析[J]. 绥化学院学报. 2010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