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平
〔摘要〕湘北孝鼓植根于历史厚重的湘西北大地,从形成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打”(击鼓)、“说”(说白)、“唱”(唱曲)均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尤以“唱”最为重要最为精彩。新创孝鼓《查家底》的“唱”便唱出了味道,唱出了特色,唱出了真情。
〔关键词〕常德鼓书孝鼓查家底唱腔特色
由常德知名鼓书艺人王方原创,刘静、王方(后为王松)合说的孝鼓《查家底》,是近年来连续几届“常德鼓书大赛”中产生的较为优秀的鼓书作品之一。在沅、澧水流域上演后获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在常德鼓书大赛中也因其简练、自然的作品结构与演员纯熟、精彩的演绎,征服了几近苛刻与挑剔的评委而夺得大奖。笔者认为,《查家底》之所以受到普通百姓的喜爱与得到专家评委的认可,除了其因作品本身来自生活的真实而引起大家共鸣外,说书人(演员)的倾情演出,特别是演员对湘北孝鼓唱腔特色的准确把握与熟练运用,无疑是该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查家底》讲述的是湘西北农村留守儿童的故事,应该算是励志类故事题材。故事本身并不复杂,结构也很简单,正所谓“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首歌”。而且,客观地讲,就故事的发生、发展到人物矛盾冲突再到问题解决而言,作品还略显单薄且有些陈旧落套:少年冬冬爸妈常年在外打工且已有几年没有回家,家里只有六十多岁身体不好的奶奶照料他的生活与学习,冬冬因追风赶潮与同学攀比,找奶奶要钱买新手机而奶奶以家里困难为由拒绝给钱,冬冬发脾气追问奶奶这几年爸妈打工的钱哪去了?且步步紧逼要查家底看存折!奶奶被逼无奈亮家底:拿出“存折”———爸爸的病历单……冬冬震撼,愧悔交加!跪求奶奶原谅并发誓今后发奋学习立志成人,感恩亲人回报社会。
有着沅澧“鼓书大王”称号的鼓书艺人刘静与王松在舞台上配合默契、表演自然。其娴熟的击鼓手法,合拍的情绪与节奏搭配,合理的说书人与剧中人的跳进跳出,合情的说唱抑扬顿挫,无一不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本文就《查家底》的“唱”谈一点个人感觉。
一、地道的味道
湘北孝鼓植根于历史厚重的湘西北大地,从形成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唐刘禹锡做朗州(今常德)司马时,在《竹枝词》中说:“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由此可见唐时湖南沅澧就流行民间的鼓舞说唱艺术。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湘北孝鼓呈现出了新的勃勃生机,茶社酒楼、开业庆典、婚丧嫁娶等热闹场合无一不见其踪影;旨在推陈出新、健康引导的常德两年一届的“鼓书大赛”更是推波助澜精彩纷呈,佳作新人辈出。一时间,各路“鼓王”声名鹊起,出场费也一路飙升。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皆源于其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地方特色。《查家底》的表演者刘静、王松两人的演唱正是并唱出了特色、唱出了味道而抓住了观众。故事开场,冬冬与奶奶的【二流哈哈腔】、【劝亡欢腔】对唱将观众轻松带入戏中:“新科技,发展快,手机眨眼就换代。同学们争先把那新款买,拿在手里几多帅……奶奶,我要买新手机。”三十多岁的王松硬是把少年冬冬无邪天真、想着新手机那股兴奋劲唱了出来;面对充满期待的孙子,奶奶苦口婆心地劝阻:“莫与同学来比攀,不可乱花爹妈血汗钱”。此处,刘静唱腔的分寸感把握较好,【劝亡欢腔】的几句唱,以地道的老腔演唱,将奶奶心疼孙子又怨孙子不懂事,同时内心犹豫是否告诉孙子实情的状态演绎到位,观众也就听出了味。
二、出彩的特色
刘静、王松都有不错的嗓音条件与表演天赋,这里特别讲一下刘静。刘静出道比较早,最初是县文化馆文宣花鼓剧团的当家花旦,后因戏曲不景气而改学孝鼓。她这一改便不得了,亮丽的嗓子、俊俏的模样、传神的表演,很快她就成了沅澧一带老百姓喜爱的知名艺人,大家爱听她的鼓也爱看她的表演,县里、市里、省里,电台、电视、报纸常有报道。她把在剧团做过演员的优势融进到了孝鼓说唱里,并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丰富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技艺。《查家底》让她将这些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特别是唱腔。从奶奶亮出家底———病历单后的【平腔散板】:“你这不知世事的小冤家呀”的唱腔声断情连到【一流悲腔】:“你爸爸病了不敢上医院,春节不回只为节省几个路费钱”再到【垛版】、【喊腔】:“奶奶我为给家里减负担,街道厂里加夜班。回来说是进茶馆,生怕你小小年纪知道此事心里寒……你不顾家底乱花钱,追风赶潮图体面,怎叫奶奶不心酸”处的甩腔,一气呵成,声到情到,唱、做出彩,让人动容。
三、真情的演绎
双人孝鼓是湘北孝鼓由最初的一人说唱派生演变而来的新的表演形式,沅澧一带也叫“对鼓”,有的艺人会在对鼓演唱中加入唢呐或月琴、二胡等乐器伴奏,极大地丰富了对鼓的舞台表演。两个人(通常为一男一女)互相抬杠逗趣、互相卖萌补充;而在唱腔上亦弥补了一个人演唱略显单调的不足,声腔上有了对比、情感上多了交流互动。
刘静、王松的表演就较好地运用这种形式,在情感的交流互动上唱出了意蕴与真情。当冬冬从奶奶口中得知真相后的【歌郎头子】:“难怪呀———”一句开始到【歌郎十里腔】:“一家人为我流血汗,我把血汗不当钱”再到祖孙二人的【垛版】:“家底一亮云雾散……孙儿感恩在明天。”演员演唱时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溶入了许多新的东西,有【喊腔】的八度大跳从低音“5”到高音“5”,也有【平腔】的四度下行从“2”到低音“6”,可谓“意深情切,真情流露”,极大地感染了观众。
从以上几个唱段的欣赏中,我们不难看出演员在唱腔上是下了功夫用心琢磨了的,粗略的分析一下,笔者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与借鉴。
1、老调重唱,熟练运用传统板腔体唱段,使湘北孝鼓特色能代代传承下去。像刘静演唱的【平腔散板】:“你这不知世事的小冤家呀”,【一流悲腔】“你爸打工去东莞”等就保留了原始的腔体与行腔结构,有原生态的味道,很受当地老百姓喜爱。
2、老调新唱,合理借鉴现代音乐技法,赋予湘北孝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的生命力。像王松的【歌郎头子】:“难怪呀”到刘静、王松二人对唱【垛版】的演唱与行腔,演员在演唱时就突破了原来规整的上、下句乐句结构唱出了新味道新意境,较为准确地表达出了当时场景需要的人物情绪。
3、新老杂糅,大胆突破传统腔体结构,使湘北孝鼓更具音乐性,丰富了孝鼓的现场表现力。在《查家底》的整个唱腔唱段中,除了【劝亡欢腔】、【平腔散板】、【一流悲腔】等几处用老腔外,其它如【平腔】、【垛版】、【歌郎十里腔】等均有创新突破,基本上是新老杂糅。从实际效果看,对营造现场氛围、配合演员打与说、合理表达情绪、完美完成演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丰富了湘北孝鼓的现场表现力。
综观《查家底》的整体演出唱腔效果,除了以上算不得全面的唱腔特色总结外,也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男、女演员声腔的对比缺乏美感,叙事唱段过于拖沓冗长,传统板式上、下句结构单一重复等等问题,这些都有待当代鼓书艺人与专业音乐工作者共同研究、探讨并进一步提高。
湖南沅、澧文化底蕴深厚,地方曲艺土壤肥沃,养份充足内容丰富,民间鼓书艺人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腔无新与旧,容情自然佳。孝鼓《查家底》既是励志的故事也是写情的故事,无论是传统唱腔版式还是新的唱段演绎,鼓书艺人融进了真情就肯定打动了你我。
(责任编辑:文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