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振秋
摘要: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的主要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的自然观理论。根据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就是要科学发展,而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路径就在于:树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转变生活与生产方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效益;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关键词: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B17;D610.3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战略目标和方向。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进步,是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继承与超越,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和飞跃,是人类文明史上新的里程碑,更是对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深化及其生动体现。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有怎样的关联性?如何按照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要求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呢?这些问题都需要加以厘清和明确。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及本质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亘古以来就是人类所苦苦思索和要面对的基本问题。众所周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历程也在逐步演进,从原始文明逐步走进农业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再过渡到工业文明,人类再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反思迈入生态文明。可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种新型的进步的文明形态。1995年,罗伊·莫里森在《生态民主》一书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这一概念,并将“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式[2],并且莫里森在该书中指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的道路。如今,生态文明经过不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已经成为比较系统化的科学理论。那么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什么呢?其本质又体现在哪里呢?
概而言之,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度改造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涉及到人们认识和处理人类与社会,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理念、态度及人类的生活方式,它是对工业文明发展进行科学反思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内涵极为丰富,包括物质生产层面(强调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制度层面(强调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多种因素结合以调控并实现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思想观念层面(强调剔除人类以自我为中心,把经济价值凌驾于社会与生态价值之上的旧文明观)。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是社会文明的一个维度,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就其本质与含义而论,生态文明是当代知识经济、生态经济和人力资本经济相互融通构成的整体性、系统化文明。生态文明是一种遵循科学技术由“单一到整合、一维到多维”综合应用这种特殊规律的文明。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人类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而实现和谐相处的可行路径就是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强调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同时,加强对自然的关心与呵护,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生态自然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马克思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3]。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并且是人的生身和立身之母。“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4];同时也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5]。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然要和谐一致的思想。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连同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6]。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毁坏所带来的后果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7]383。很明显,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在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恰是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生态文明的哲学基本点就在于奉行的是“人只是自然的一员”,而且是普通的一员。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人类的产生、生存发展、人在自然界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视角来思考的,不仅给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邃洞见,而且给出了人类生态文明问题根本诱因的制度性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制度超越性。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8]。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指出,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就在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应该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合理地调节社会化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9]。马克思、恩格斯还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巨大作用,强调利用新技术在避免对环境破坏中的可行性。“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我们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7]384。
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辩证法的生态优先论、实践论、制度论、技术论四个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思想认识基础,厘清了实践路径,阐发了社会制度条件,明晰了技术协调。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强调自然界的整体性,强调人活动的能动性和人的主导地位,也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性。从生态文明的视觉来看,它要求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人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既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自然。强调生态及其保护的重要性,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和共生共融。所以,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不仅阐述了人在自然界中所扮演的角色,而且还深刻分析了人与自然间的本质关系和实现形式。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具有四个方面的鲜明特征,即: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外在尺度相统一,以及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与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本质一脉相承,生态文明正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深化及其生动实践之体现。
三、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强调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态问题不仅是认识问题,也是一种自然现实,而且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实,从根本上说是社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要从现有的思想认识、生产(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和技术发展模式上入手。因为只有从解决社会问题入手,克服人与社会的异化现象,才能真正克服人与自然的疏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党的十八大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思想指导和要求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而且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1]。重点要完成四个方面的任务,即: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只有当人们真正认识、掌握和善于运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时候,人类才会有真正的自由,才能够实现“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10]。按照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充分考虑我国生态环境的具体状况。要完成上述任务,就要在四个维度上下功夫,即价值观、生活生产方式、制度建设和技术发展,走科学发展的路子。具体来说,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党的十七大报告就强调指出,“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基本内容,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母体,人类必须像爱护自己身体那样爱护自然。因为,人与自然共处一体,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呵护自然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克服环境问题,首要的就是要实现人的生态意识的觉醒,而实现生态意识觉醒就要清楚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给了我们答案。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具有历史统一性,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一个体系,这种统一不是人性与生态性一方服从于另一方,而是双方的和谐共生、共融,相互尊重。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要求我们在思维方式上要打破工业化的思维模式,要打破把经济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之上的旧的工业文明价值观。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或者重人轻物的发展理念,要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科学理念。生态文明良好氛围的形成及生态文明建设都离不开公众参与及公众意识和理念的提升。为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倡导生态价值观和绿色消费观,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促使广大民众由生态觉醒到生态自觉转变;要树立人与自然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性革命;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并使其渗透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要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计划地、积极地、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要让公民、各种社团等民间组织在公众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包括参与环评和环境制度与规划的决策、提出科学论证建议、全过程进行监督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使这种生态意识变成一种自觉的意识、大众化的意识,就有助于形成人人参入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和人人关爱自然的道德观念,就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二)转变生活与生产方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效益
按照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要求,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要通过关注生产和生活的源头,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模式、生活模式和消费模式,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文明的实现至关重要,也是走生态文明之路必须加强认识和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在生活方式上,必须改变对物质财富过度追求和享受的思维方式,鼓励人们过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具体来说,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看生活方式的转型,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解决贫困者消费不足的问题,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二是抑制“异化消费”和过量消费,提倡“绿色消费”,实现由高消费的生活向绿色生活的转型 [11]。反对 “物质主义、经济主义、享乐主义”生活模式,提倡简朴生活和低碳生活的新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倡导新型消费观,鼓励适度消费,反对浪费;在消费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
生态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离开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谈论劳动和生产力。在生产中,要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要将人们的经济行为纳入“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轨道,努力提高生产与消费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从又快又好走向又好又快的方式,要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口数量的控制与素质的提高都一体化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的生产方式要求对以持续供给能力为限度利用自然资源,并有效重复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同时,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或满足生态环境有效净化的要求[12],走“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中心”的生态产业之路,走不损害环境承载力的循环经济之路(如图1所示),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几个方面良好结合的综合效益提高的目标。
(三)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明确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就在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里就可以实现消耗最小的力量,实现最佳物质变换。为此,需要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来通过一些法规制度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以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改革不合理的、过时的制度,完善并建立适宜于科学发展观的新的法规和制度。例如,落实环保部门的基本职能;改革各级政府的业绩考核体系;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政策;开展国际合作、协同解决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环境教育等措施,在全社会构建一整套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促使我国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具体的落实需要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保障。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要求,需要在体制机制保障上下功夫。具体而言,需要重点完善如下一些体制机制:
第一,建立绿色GDP考核机制。政府要建立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需要重建科学政绩观,将环境保护、绿色生态政绩纳入考核范围,并作为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可喜的是,我国各地已经在探索绿色GDP考核机制。如,河南省南阳市提出了绿色GDP计算公式:绿色GDP=GDP—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退化损失—(预防支出+恢复支出+由于非优化利用资源而调整计算的部分)。黑龙江省委出台市(地)领导班子考核办法:办法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社会评价三个方面。设立31项指标共计100分,其中环境保护3项指标15分”[13]。
第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要加快环境保护税法立法工作,以环保税取代排污费,继续推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等科学的制度措施。
第三,构建高效运作的互动、协调运作的管理体制。对于毁坏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违法行为建立联动机制,要坚决扭转那些“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错误行径。要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实现公众、政府、企业、市场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如图2所示。
(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马克思对于科技进步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发展生产力与环境保护两者相结合,进而实现人的自然解放,并促进人的社会解放,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持肯定态度的[14]。马克思指出:“要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物的新的有用属性……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15],足见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合理利用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功效。要突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要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除了要求人们树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转变生活、生产方式,改革不合理的制度之外,就只能依靠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以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和活力。科技的发展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实现对自然必然性的把握和支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16]。由此可见,马克思很赞同依靠科技对废物进行“再加工”和“再利用”,利用科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科技生态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其动力源泉和活力所在[17]。那就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因为,技术创新是推行清洁生产的保障和动力,也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基础和条件。运用制度创新可以增进社会秩序,提供激励机制。但技术创新却是循环经济转型的落脚点和中枢所在。因为抓技术创新,能够激活发展循环经济的内生机制。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关停污染高耗企业,淘汰落后产品和生产工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的生态转型创造条件;要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生态技术与生态产业结合,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样,就可以选择一种环境污染相对小的方式生产和再生产,也可以减轻末端治理的被动性和代价,还可以满足绿色消费,对企业和国家都是一举多赢的功效。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循环经济转型的根本载体。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处理、调控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人类生产活动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才是有意义的”[18]。正是以此为思想基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它强调社会的发展是复杂系统的整体推进及不断优化的过程,所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其最终价值取向是人与自然的和解、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建设生态文明反映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哲学观念,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体现[19]。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建设生态文明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而把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把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尊重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正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09)[20130810]. 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09/c35082119529916.html.
[2]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0年秋季中青班B班“生态文明”调研组.生态文明的浙江实践[EB/OL]. [20130810].http:∥www.zjdx.gov.cn/1304/29093.htm.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5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教育部社科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3.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7.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4565.
[11]黄承梁.打造生态文明型的生活方式[N].中国建设报,20130228(3).
[12]边红枫,盛连喜,徐建玲.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生产方式文明[DB/OL]. [20130810].http:∥www.gwyoo.com/lunwen/guanlilunwen/hjjglw/201305/550952.html.
[13]张凯.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47.
[14]王平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与对生态经济的影响[DB/OL]. [20130810].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7/15429845.html.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2393.
[1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5.
[17]王靖华.在政策传播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6):3134
[18]高鸿雁.论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的当代意义[J].贵阳学院学报,2011(2):1013.
[19]赵建军.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M].北京:知识出版社,2013:14.
(责任编辑文格)
Abstract:The Report of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points that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o take a prominent posi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trive to build a beautiful China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main theoretical basi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theory of Marx's view of nature,according to Marx's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to achiev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The realistic path to achiev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lies in establishing a new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forming a good atmosphere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changes in life and production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irrational system reform to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develop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 as to ensure the ecological energy and vitality civilization.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Marxist view of nature;scientific development
[2]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0年秋季中青班B班“生态文明”调研组.生态文明的浙江实践[EB/OL]. [20130810].http:∥www.zjdx.gov.cn/1304/29093.htm.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5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教育部社科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3.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7.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4565.
[11]黄承梁.打造生态文明型的生活方式[N].中国建设报,20130228(3).
[12]边红枫,盛连喜,徐建玲.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生产方式文明[DB/OL]. [20130810].http:∥www.gwyoo.com/lunwen/guanlilunwen/hjjglw/201305/550952.html.
[13]张凯.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47.
[14]王平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与对生态经济的影响[DB/OL]. [20130810].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7/15429845.html.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2393.
[1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5.
[17]王靖华.在政策传播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6):3134
[18]高鸿雁.论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的当代意义[J].贵阳学院学报,2011(2):1013.
[19]赵建军.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M].北京:知识出版社,2013:14.
(责任编辑文格)
Abstract:The Report of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points that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o take a prominent posi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trive to build a beautiful China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main theoretical basi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theory of Marx's view of nature,according to Marx's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to achiev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The realistic path to achiev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lies in establishing a new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forming a good atmosphere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changes in life and production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irrational system reform to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develop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 as to ensure the ecological energy and vitality civilization.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Marxist view of nature;scientific development
[2]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0年秋季中青班B班“生态文明”调研组.生态文明的浙江实践[EB/OL]. [20130810].http:∥www.zjdx.gov.cn/1304/29093.htm.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5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教育部社科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3.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7.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4565.
[11]黄承梁.打造生态文明型的生活方式[N].中国建设报,20130228(3).
[12]边红枫,盛连喜,徐建玲.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生产方式文明[DB/OL]. [20130810].http:∥www.gwyoo.com/lunwen/guanlilunwen/hjjglw/201305/550952.html.
[13]张凯.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47.
[14]王平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与对生态经济的影响[DB/OL]. [20130810].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7/15429845.html.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2393.
[1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5.
[17]王靖华.在政策传播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6):3134
[18]高鸿雁.论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的当代意义[J].贵阳学院学报,2011(2):1013.
[19]赵建军.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M].北京:知识出版社,2013:14.
(责任编辑文格)
Abstract:The Report of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points that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o take a prominent posi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trive to build a beautiful China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main theoretical basi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theory of Marx's view of nature,according to Marx's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to achiev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The realistic path to achiev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lies in establishing a new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forming a good atmosphere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changes in life and production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irrational system reform to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develop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 as to ensure the ecological energy and vitality civilization.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Marxist view of nature;scientific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