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 吾尔纳 徐君超
【摘 要】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普通针刺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选取温针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总有效率7429%,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及肠镜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关键词】 温针灸;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
【中图分类号】R2453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55-02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免疫、细菌感染甚至患者精神状态有着密切关系,有反复发作的特点[1]。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针灸方法较为流行,并且治疗效果显著,但普通针灸并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温针灸法对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并且与普通针灸疗法进行对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在38~60岁,平均年龄(481±34)岁,病程8个月至4年,平均病程(24±06)年;对照组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在40~61岁,平均年龄(483±35)岁,病程9个月至4年,平均病程(25±0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取穴方法:神阙、双侧足三里穴、关元穴、中脘穴、天枢穴、上巨虚穴。患者选择平卧位,对选好的穴位进行常规消毒直刺进针,深度控制在20~30mm,进行捻转补法,在施针1min后,选择直径在15cm的艾柱,将其截成2cm的小段,穿在针刺上巨虚的针柄上,点燃,艾灸罐放置在神阙穴出,待艾柱燃尽,其余穴位不艾灸,留针30min,起针,每天1次,20d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治疗1疗程后休息3d,再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患者需要忌荤腥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22 对照组 穴位及体位与观察组一致,直刺进针,深度控制在20~30mm,进行捻转补法,在施针1min后,留针30min,起针,每天1次,20d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治疗1疗程后休息3天,再进行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参照《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草案)》[2]拟定,治愈: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显效: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有改善,但不明显;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及肠镜积分参照《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3]中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专业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9143%,总有效率7429%,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及肠镜积分 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及肠镜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为一种发病机理复杂的非特异性炎性肠病,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粘液便,并且该病常反复发作。目前西医对于该病主要进行抗炎治疗,然而由于西药存在副作用的问题,较多患者选用中医针灸治疗该病。中医认为,该病属于“痢疾”、“腹泻”等病的范畴。发病机理为湿热内阻、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治疗宜理气和中,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普通中医针刺疗法选取激患者中脘、关元、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位,以运化水湿、疏通大肠经气并且活血化瘀、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笔者认为普通针灸虽然疗效显著,但并非最佳,对于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温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疗效。
【摘 要】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普通针刺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选取温针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总有效率7429%,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及肠镜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关键词】 温针灸;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
【中图分类号】R2453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55-02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免疫、细菌感染甚至患者精神状态有着密切关系,有反复发作的特点[1]。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针灸方法较为流行,并且治疗效果显著,但普通针灸并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温针灸法对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并且与普通针灸疗法进行对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在38~60岁,平均年龄(481±34)岁,病程8个月至4年,平均病程(24±06)年;对照组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在40~61岁,平均年龄(483±35)岁,病程9个月至4年,平均病程(25±0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取穴方法:神阙、双侧足三里穴、关元穴、中脘穴、天枢穴、上巨虚穴。患者选择平卧位,对选好的穴位进行常规消毒直刺进针,深度控制在20~30mm,进行捻转补法,在施针1min后,选择直径在15cm的艾柱,将其截成2cm的小段,穿在针刺上巨虚的针柄上,点燃,艾灸罐放置在神阙穴出,待艾柱燃尽,其余穴位不艾灸,留针30min,起针,每天1次,20d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治疗1疗程后休息3d,再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患者需要忌荤腥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22 对照组 穴位及体位与观察组一致,直刺进针,深度控制在20~30mm,进行捻转补法,在施针1min后,留针30min,起针,每天1次,20d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治疗1疗程后休息3天,再进行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参照《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草案)》[2]拟定,治愈: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显效: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有改善,但不明显;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及肠镜积分参照《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3]中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专业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9143%,总有效率7429%,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及肠镜积分 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及肠镜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为一种发病机理复杂的非特异性炎性肠病,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粘液便,并且该病常反复发作。目前西医对于该病主要进行抗炎治疗,然而由于西药存在副作用的问题,较多患者选用中医针灸治疗该病。中医认为,该病属于“痢疾”、“腹泻”等病的范畴。发病机理为湿热内阻、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治疗宜理气和中,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普通中医针刺疗法选取激患者中脘、关元、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位,以运化水湿、疏通大肠经气并且活血化瘀、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笔者认为普通针灸虽然疗效显著,但并非最佳,对于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温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疗效。
【摘 要】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普通针刺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选取温针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总有效率7429%,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及肠镜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关键词】 温针灸;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
【中图分类号】R2453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55-02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免疫、细菌感染甚至患者精神状态有着密切关系,有反复发作的特点[1]。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针灸方法较为流行,并且治疗效果显著,但普通针灸并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温针灸法对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并且与普通针灸疗法进行对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在38~60岁,平均年龄(481±34)岁,病程8个月至4年,平均病程(24±06)年;对照组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在40~61岁,平均年龄(483±35)岁,病程9个月至4年,平均病程(25±0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取穴方法:神阙、双侧足三里穴、关元穴、中脘穴、天枢穴、上巨虚穴。患者选择平卧位,对选好的穴位进行常规消毒直刺进针,深度控制在20~30mm,进行捻转补法,在施针1min后,选择直径在15cm的艾柱,将其截成2cm的小段,穿在针刺上巨虚的针柄上,点燃,艾灸罐放置在神阙穴出,待艾柱燃尽,其余穴位不艾灸,留针30min,起针,每天1次,20d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治疗1疗程后休息3d,再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患者需要忌荤腥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22 对照组 穴位及体位与观察组一致,直刺进针,深度控制在20~30mm,进行捻转补法,在施针1min后,留针30min,起针,每天1次,20d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治疗1疗程后休息3天,再进行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参照《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草案)》[2]拟定,治愈: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显效: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有改善,但不明显;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及肠镜积分参照《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3]中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专业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9143%,总有效率7429%,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及肠镜积分 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及肠镜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为一种发病机理复杂的非特异性炎性肠病,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粘液便,并且该病常反复发作。目前西医对于该病主要进行抗炎治疗,然而由于西药存在副作用的问题,较多患者选用中医针灸治疗该病。中医认为,该病属于“痢疾”、“腹泻”等病的范畴。发病机理为湿热内阻、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治疗宜理气和中,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普通中医针刺疗法选取激患者中脘、关元、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位,以运化水湿、疏通大肠经气并且活血化瘀、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笔者认为普通针灸虽然疗效显著,但并非最佳,对于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温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