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乐炎
储蓄、基金、短中长期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宝宝类”理财、股票、保险、P2P、国债、期货……在投资渠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你选择哪个?
有钱就是任性。
就在彭博亿万富豪指数刚刚出炉,马云成为亚洲首富之际,阿里巴巴宣布——“双12”在超市消费使用支付宝只需半价,当天各大城市人满为患,众多商品“支付”一空,其中不乏刚刚下载了支付宝手机APP的大爷大妈们。
与超市火热消费相应景的是,证券大厅里也是人头攒动,惊叹声、欢呼声连连——2014年12月5日,沪深两市成交突破万亿大关,股市在这一年的年末像打了鸡血一样一路蹿红,投资者激动地发现:牛市要来了!
中国金融消费与投资市场仿佛迎来了火热的夏天,这是表象,还是内里?近日,《小康》杂志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2015中国消费小康指数”之“金融消费与投资”大调查。
在参与“2015中国消费小康指数”调查的受访者中,有21.1%的人从未关注过金融市场;13%的人已经开始关注金融市场,但关注时间还不到半年;17.6%的人关注金融市场的时间在半年到一年之间;16.7%的人关注金融市场的时间在1至3年之间;其余31.6%的人则已经算是“老行家”了,对这一领域关注时间长达3年以上。
虽然78.9%的受访者关注过金融市场,但却并不代表这些人在近期都有过金融投资与消费经历。在参与“2015中国消费小康指数”调查的受访者中,25.8%的人坦言自己从来没有进行过金融投资与消费。其他74.2%的受访者则在2014年都有过金融投资与消费经历,金额有多少呢?34.9%的人在1万元之内,22.9%的人在1至5万元之间,9.1%的人在5至10万元之间,7.4%的人在10万元以上。此次参与“金融消费与投资”大调查的受访者,则均在2014年有过金融投资与消费经历。
在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看来,目前中国的金融消费与投资市场迎来了转型期,在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产能过剩的现实背景下,一方面政府意识到问题,积极释放金融利好政策,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介入,丰富了金融市场产品的数量。接受《小康》杂志采访时,徐洪才表示:“我国的金融消费与投资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这是一片蓝海,但相对应的金融产品仍旧是乏善可陈,再加上支付手段单一等问题,消费金融与投资潜力并没有完全被挖掘。”
房贷车贷很流行,日常消费金融被忽视
北京北京,晚买一年房,白干十年活。
这句大白话粉碎了很多北上广打拼者的梦想,在2014年中国房地产形势整体走低的现实背景下,北上广房价依旧坚挺,因为这里有很多逐梦人的刚性需求——在大城市安家落户。月收入2万的李洁一直是坚定的北京“扎根族”,虽然已在广告公司拼搏12年并且熬到了高层的岗位,但单身的她仍然需要靠银行来“圆梦”。
李洁只是中国众多“房奴”中的一员。《小康》“金融消费与投资”调查结果显示,进行金融消费与投资的人群主要在36至4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而他们的月收入普遍在8000元以上。在目前有向金融机构贷款的那些受访者中,73.3%的人向金融机构贷款的主要用途是买房,92.2%人选择在银行贷款。
徐洪才分析认为,中国人的金融消费集中于房贷,这与国人的传统观念固然有关,更和生命周期与消费的“错位”有关——花大钱的时候挣小钱,挣大钱的时候没的花,这些人的年龄段往往集中在28—40岁之间,有一定存款,但还不足以支付巨额的房款,而房子又是他们此时的刚性需求,所以中国出现如此规模的“房奴”军团,不足为奇。“总体而言,2014年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个拐点,没有以往火热,政府也在慢慢放开购房政策,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房产消费。”
从中长期来看,房地产消费信贷的老大地位仍旧无可取代,在“有房有车”的人生目标激励下,汽车也成为很多人“提前”消费的对象。本次调查显示,在目前有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受访者中,有15.7%的人选择了汽车消费,特别对于青年人来说,“贷款买车”成为时髦而实用之举,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又显得相对容易——可以分期付款,没有房贷那么大的压力。
毋庸置疑,中国已成为汽车大国,据2014年12月12日由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局、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发布的《2014中国汽车行业发展报告》称,2013年中国汽车产销约占全球总产销量的四分之一,已连续五年稳居全球汽车产销量首位。2014年前三季度的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突破1700万辆,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仍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汽车市场,所以灵活多样的汽车金融方案正成为车企和经销商争取顾客的杀手锏。目前市场上几乎每家车企都有 “零利率”、“低首付”和“低手续费”等车贷金融产品,商业银行也积极为消费者推荐分期付款购车方案,而这样的金融消费模式,不仅让普通家庭圆了“汽车梦”,也让一些豪车开进了中产阶级家庭。
显然,中国的金融消费市场是一片深邃而广阔的蓝海——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13万亿元,同比增长24.7%,艾瑞咨询预计,2014年~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依然将维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预计2017年将超过27万亿元。
“但是我国的金融消费依然以购房质押等中长期贷款为主,结构较不均衡,公众日常金融消费能力常常被低估。”徐洪才表示。
据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银行业的信贷资产里,消费信贷只占15%;在消费信贷中,消费金融只占3%。一些机构已经嗅到了商机,“消费金融”不再是银行的专有名词,互联网金融元年里,各路资本的入局则让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债主”的机会——在京东“白条”试运行半年之后,京东又推出了针对90后的“校园白条”产品,并开始在国内重点高校率先试点。在校生凭借学生证、身份证及借记卡,就可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上在线申请“赊账消费”,而就在2014年的9月24日,京东金融正式发布消费金融战略,提出未来三年白条用户数将与京东用户体量匹配的目标。而不甘示弱的天猫,也早已布局“天猫分期”战略,消费者可以享受超长期限的免息分期付款方式。
徐洪才表示,“京东白条”、“天猫分期”等产品属于消费金融业务创新,应该予以鼓励。此举可以促进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还可以改变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有利于优化投资与消费之间的结构。
艾瑞咨询集团联合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阮京文分析认为,从行业趋势来看,伴随着消费群体越来越年轻化、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消费习惯的升级,未来5—10年的消费金融领域,将会是互联网企业挖掘新业务的宝藏。
投资渠道多元化,
储蓄、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位列三甲
存钱,存钱,银行万无一失。
即使只有3%的年化收益,大多数公众还是选择了这一“旱涝保收”的投资方式——储蓄。“2015中国消费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多达97.4%的人有储蓄习惯,大部分人每个月储蓄金额占收入的比例为10%~40%之间。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至1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8.76万亿元,2014年11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13.14万亿元,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储蓄大国”。
不过原本“高枕无忧”的储蓄投资者最近开始心里打鼓了——2014年11月21日,央行宣布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5和0.4个百分点,而就在九天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全文公布了《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根据这一征求意见稿,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这说明银行利率市场化后或将不再全额刚性兑付,不再为储蓄账户“兜底”。
徐洪才分析认为,此轮降息只是政府迫于2014年前三季度日渐下滑的经济趋势而采取的策略,对实体经济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提振作用,更多的是象征性意义,是为了稳定未来的预期,其根本是为了鼓励投资和消费。
在此次《小康》调查中,就有三成受访者明确表示降息后将会加大投资和消费的比重。
投资者的想法简单而实际——如今把钱存进银行收益减少还不兜底,为何不转战新的投资渠道?于是“储蓄大搬家”的猜测在舆论扩散,业内人表示此轮降息不至于造成釜底抽薪的影响,50万存款赔偿限额可以覆盖99.63%的存款人,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存款人没必要因为安全考虑进行存款搬家,而大额存款又都是“聪明钱”,他们与银行业务关系紧密,有能力了解银行经营的情况,不会轻易搬家。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受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等冲击,银行存款“搬家”现象愈演愈烈,投资者有了相对多元化的投资渠道。“2015中国消费小康指数”之“金融消费与投资”大调查特别向那些目前有在金融市场投资的受访者询问了他们的主要投资金融工具有哪些,结果储蓄(48.6%)不出所料地排在首位,排名第二位的基金(46.7%)在人气上和储蓄相差无几,短、中、长期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44.8%)、“宝宝类”理财(44.7%)和股票(42.4%)紧随其后,分列第三至五位,保险(32%)排名第六,2014年进入集中爆发期的P2P(16.5%)排名第七,国债(13.7%)和期货(4.8%)则排名最后两位。
投资者既有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在具体选择上又有各自的偏好与侧重。然而,人们的投资意愿并非一成不变,可能随时会因多重政策影响而发生变化。
业内专家表示,进入降息周期后,期限稍长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或将继续受到市场热捧,而对浮动收益的产品来讲,因受降息预期的影响,未来收益率不确定性较大。而在降息后,“宝宝类”理财产品收益几乎全体下跌,当前互联网“宝宝”产品7日年化收益逐渐向4%的边界线靠拢。
投资者总是逐利的,眼见牛市来临,曾经相对“稳健”的投资产品充满变数,不如进入风险更大、收益更高的股票市场,即使是在“刀尖上舔血”,也有“一夜暴富”的心里安慰与念想,于是一些投资者拿出原本的投资产品“砸”向股市,不时还听闻“卖房炒股”的“豪言壮语”。一些银行坐不住了,纷纷推出挂钩股市的银行理财产品,门槛很低——5万元就成,但预期收益率却高——能高达12%。
“卖房炒股绝对是谬论,投资者一定要理性投资,目前主板市场蓝筹股价是合理的,中小板与创业板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泡沫,当然当前股市已经有明显的牛市趋势,投资者可以量入为出选择一些股票产品。”徐洪才提醒。而就在此次“金融消费与投资”调查中,便有超过四成投资者坦承自己“缺乏专业的理财规划”——虽然这些人都承认“全面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承受力,可投资金额和收益预期,并相应制定投资组合策略”很重要。
股市果真很快便展露出它“过山车”的天性。2014年12月9日,A股早盘低开后冲高回落,创下5年多单日最大跌幅,一部分心生恐惧的投资者又把眼光投向了时下流行的P2P理财,其实P2P在2014年进入了集中爆发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P2P平台已达1540家,因其年化收益普遍在10%左右而吸金众多,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P2P平台爆发的同时,跑路平台也不时出现,显然,是投资就一定有风险。
“目前中国人的金融投资观念还处在短期逐利阶段,金融投资产品又相对匮乏,金融机构应研究出更多适合每个阶层投资人的产品。”徐洪才表示。
谁能抢滩下一片蓝海?
在中国金融消费与投资市场,银行无疑占据着主体地位,它有着消费者最信任的自然条件——保险系数高,然而另一方面,对银行的抨击与质疑却不绝于耳,中国银行业的金融服务工作与消费者及社会各界的期待仍有较大差距。
在此次调查中,近四成的受访者遭遇过房贷“霸王条款”等问题,三成受访者表示对信用卡全额罚息收费方式不满意,近两成的受访者表示银行对车贷进行保险捆绑是“不合理”的。
包月华在房贷利率8.5折的时候向银行申请了房贷,可大半年过去,银行迟迟没有放款,包月华与其交涉,被告知优惠利率已经取消,他非常气愤但无计可施——银行家大业大,消费者哪能与其抗衡。
包月华遭遇的问题并非个案。还有消费者申报房贷业务时,被银行要求购买该行理财产品或存款到指定额度以上,只有满足这样或者那样的条件,才能享受最低优惠、才能放贷,否则贷款处于“等贷”中,可能需要一到三个月不等,而且利率较高。
事实上,“傲娇”的银行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此轮降息后,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立即表示将存款利率上浮到顶,这意味着当前在互联网金融、P2P等多种投资渠道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存款流失压力使其必须提高存款利率,以尽量维系存款、减少储户流失。
而此前欲与银行“分羹”消费金融市场的消费金融公司,也走到了十字路口——近日有消息称,监管层或已决定不再扩大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范围,事实上它与银行信用卡和个人消费贷款存在严重重叠,业内人士认为,消费金融在国内没必要有独立主体和业务类型进行拓展,依托现有的银行信用卡部门逐渐培育消费习惯意义更大,而依靠消费金融公司去培育消费习惯代价太高、市场太小,不易取得突破。
最让银行“心里打鼓”的是,互联网金融的渗透,在布局了互联网金融基础性设施领域后,互联网巨头们开始向消费金融进军,它们利用所掌握的海量大数据优势,挖掘需求、创新设计新产品已成为大势所趋——除“京东白条”的“赊账”模式外,百度前不久推出国内首个电影大众消费平台“百发有戏”,将互联网金融与影视行业融合。百付宝总经理章政华近日表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消费金融应该有新的注解,即不仅仅是“借钱消费”,更应该是“边消费边赚钱”,要引导用户注重消费过程中的商业投资和价值,这样用户对产品关注的周期就会拉长,更多的商业机会和投资价值就有机会被挖掘出来。
值得关注的是,在消费变革的时代,手机、电脑、汽车等已从耐用品变为“快速消费品”,一些互联网巨头看中了这块市场,它们为这些“快速消费”行业提供金融服务,并将大数据转变为厚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金融服务。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和银行业务地盘带来的最大冲击是结算支付平台、金融理财和代销金融理财产品等中间业务。金融业、银行业最主要的核心业务——资产业务尚未遭受互联网金融的过大过猛冲击。
但是互联网金融消费与投资市场却在默默生根,除了第三方支付、理财、小贷等多个维度外,它正在往消费与投资生态链条的上下游延伸,依靠手中厚实精准的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消费与投资市场也不可小视。
“银行也不要墨守成规,可以尝试比如汽车贷款、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它有利于盘活银行的信贷资产存量,也便于开发出更适合消费者消费与投资的金融工具。监管者对于互联网金融消费与投资市场,也不要总是因为陌生而心怀担忧,多种金融工具与模式并举,才能开辟出未来金融消费与投资市场蓝海。”徐洪才对《小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