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凌云
一、 引导学生品味教材中的语文美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元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工具。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篇章文质兼美,情文并茂。带领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深入其中,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知识,丰富了语感,还是引导学生品味语文美的过程。
语文美往往通过语言和文字表现,委婉含蓄,学生不能直观地感受到,而是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通过品读文字,体会情感,真正走进文本,达到与文本的高度融合,从而充分感受到其中的美。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那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可以带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编者耐人寻味的话又如一盏明灯,吸引学生进入语文的天地;单元提示则是一个单元的总纲,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
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材中的语文美,品读语言是关键。通过诵读、品析,学生才能悟出文本中有血有肉的人和感人肺腑的情。比如,在品读《背影》第6自然段时,可设计一个主问题:“找出其中最让你感动的一句或几句话,并说说感动的理由。”学生在品读、分析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地理解了父子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深深地感受到这种真情带给心灵的巨大震撼。学生把握了作品中美好的真情,也就自然地品味到了课文中的语文美。
二、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美
语文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显然不够深入,只有把所教的内容融入生活,让学生有真正的生活体验,语文的美才能显现其动人的色彩,展现华美的篇章。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美,使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学生可以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加深对爱国情感的体验。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凛然正气,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始终眷恋着祖国的深情,都能带给学生深深的感动。教师恰当地把握时机,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当学生以《当五星红旗冉冉上升的时候》为主题慷慨激昂地演讲时,当学生把自己拍摄的祖国山河照片投影在屏幕上,自豪地充当小导游介绍祖国的美丽风光时,他们已经把爱国情怀融入到生活中,找到了生活中的语文美。
同样,当我们在教学“至爱亲情”这一单元的课文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家庭生活。当学生被朱自清父亲蹒跚的背影感动得流泪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父母,不妨提出让学生回报一下自己的父母,为父母洗一次脚。在洗脚的过程中,当学生观察到自己父母不再年轻的脚,回忆起当年父母替自己洗脚的情景,想到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蕴藏在心底的亲情怎能不喷涌而出,化为鲜活感人的文字?这不是又发现了生活中的语文美吗?
其实,教师平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使他们养成每日一记的习惯,把生活中美好的片段或情感随手记录下来,渐渐地,学生会自然而然关注生活中的美并融合在语文中。
三、 引导学生感受教学过程中的语文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设计好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美。
首先,教师本身需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作为语文教师,举手投足之间所自然流露出的语文味是最能吸引学生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之间被教师本身的语文味所打动,情不自禁地进入语文的天地,感受到语文之美。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美观、整洁、规范的板书来陶冶学生,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好的板书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汉字之美,也是完美的教学思想的展现。应该说,精心设计的板书是语文课的一大亮点。另外,教师可以凭借多媒体辅助教学,画面的渲染、音乐的烘托、背景资料的补充,都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发自内心地感受语文美。
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时,尝试以朗读教学带动全篇。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语文美,我创设了以下朗读情境:(1) 补充画面,直接感知。文中写景的句子很美,补充的画面让学生直接进入到清幽的氛围中,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感受,学生对蕴含其中的“美”有了更多的感知,读来就如临其境,声情并茂了。(2) 借助音乐,引人入胜。本节课所用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到清幽明朗的月光之中,使之陶醉其中,有利于情感的激发,读来效果倍增。(3) 补充材料,寻找共性。理解作者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是一难点,我补充了作者的经历和学生所熟悉的《水调歌头》,使学生通过朗读和赏析寻找到其中的共性,从而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这样经过三个层次的朗读,学生由浅入深进入更高的境界,这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也是学生逐步感受语文之美的过程。
四、 引导学生创造作文中的语文美
创造语文美的最重要途径便是写作。如果学生能写出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章,那么他不仅具备审美的能力,还拥有了创造语文美的能力。当灵动的文字从学生的笔下不绝流淌,当细腻或磅礴的情感从字里行间渗透,他已具备了如惊兔般敏锐的直觉,如大海般广阔的想象力。语文的感性生命在学生的作文中跳动,语文的精神世界在其中跳跃,语文的意蕴灵性在其中飞翔。此时此刻,他已完全具备了创造语文美的能力。谁能不欣赏这样的语言文字之美,谁能不感动于这样的情感之美?
当然,学生在写作中表现出的语文美,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材中经典课文的示范,朴素的真情,丰富的语言,课堂上教师充满感染力的话语,写作思路的点拨,课后指导学生的摘抄与赏析,都是为学生的写作做精心的准备。要完成语文美的创作,必须经过反复的练习,学生吸收了课文中规范的经典语言并转化为自己能运用的个性语言的过程,就是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美”并加以鼓励和正确指导,让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语文之美。
总之,语文是美的,而且无处不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到,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质修养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各种语文美,并在美的熏陶下,创造属于自己的语文美。
(作者单位:无锡市江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