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办分校不是一“分”就灵

2015-01-14 02:34吴颍惠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4年12期
关键词:分校名校优质

吴颍惠

分校的建设绝不仅仅是硬件的建设,还应该是办学理念、学校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办学价值观的形成,不是简单挂牌所能够解决的。

新学期伊始,人们发现“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名义,40所京城名校分别在各个区县开办分校。新开张的“名校分校”包括清华附中丰台分校、北京四中房山分校、北京一零一中学怀柔分校、北京翠微小学北校区等。看到家门口原来的普通学校骤然间升级为名校分校,对家长、学生和社区而言,自然是一件大喜事,暂时满足了社区居民“上名校”的愿望,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解决了人民群众“上好学难”的问题。但是,像所有事物的发展一样,一时的热闹过后则是漫长的学校质量提升与文化“融合”之路。

名校办分校是一个老话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流行。随着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名校办分校的模式再一次被重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实际上,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和特点,无论是优质校还是薄弱校,目前的办学状态和水平,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和历史背景,又有其固有的办学文化与传统。一所学校之所以能够成为名校,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天时”是教育政策、办学方向,“地利”是社区环境、周边资源,“人和”则是管理能力、师资水平等。

目前的名校办分校,多多少少都带有地方政府“主导”的因素,甚至是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推动、大力支持的结果,表现出“政策明确、反应迅速、运行快捷、宣传紧跟”等特点,在较短时间内,分校就纷纷“挂牌”。这种政府主导的名校办分校,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在远郊区县新建校舍成立分校。名校与分校间通过互派骨干教师到对方学校挂职、听课,参加对方的教科研活动,通过名师带徒、网上交流等形式全方位合作。另一类分校则是在原有普通学校基础上改建的。名校向分校输入教育品牌及教学管理,分校负责提供校舍、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

名校办分校的最大好处是起点高、见效快;如果办得好,可以使优质教育资源迅速扩大,在短期内满足居民的教育需求。但是,应该看到:分校的建设绝不仅仅是硬件的建设,还应该是办学理念、学校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办学价值观的形成,实际上是通过名校办分校,把优秀的办学思想输出了,这不是简单挂牌所能够解决的,分校的发展是漫长的积累和探索的过程。学校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一味靠外在政策推动,靠教育行政部门的“全力打造”,有时候会适得其反,弄不好还会掀起新一轮的教育竞争。

笔者认为,名校办分校应该遵从办学的基本规律,必须切切实实地搞好办学,而不能采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扶持态度。既然是名校办分校,就应该把分校当作总校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分校的发展注入骨干师资力量,教师定期流动并形成机制;同时加强分校自身造血功能,不断为分校培养自己的干部和年轻教师队伍,逐步改变分校的教育教学面貌,提高分校的办学能力,最终达到分校与总校共同发展的目的。

名校办分校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要把分校当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个体,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与策略,明确发展定位,组织一批优秀教师团队扎扎实实深入到分校里去,以主人翁的意识、态度和精神投入到分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之中,让学生能够切实享受到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一些名校采用派一些管理干部和教师支援分校的教学、管理,或者分校的优秀学生“留学”到本校去上课等措施,是达不到上述理想效果的。

名校办分校模式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办学效果,还需要接受时间的检验。应该看到,优质学校的发展是一个学校文化积累与逐步形成的过程,需要协调好政府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等多方面的关系,当这些关系都达到协调一致的时候,学校就进入了“最佳发展期”,否则任何一个不协调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学校的发展,甚至成为学校发展的“掣肘因素”。因此,名校办分校,必须把各种社会因素综合分析、考虑,明确定位,科学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摘自《中国教育报》)

猜你喜欢
分校名校优质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名校介绍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成都分校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省实验分校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