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价格传导机制的再考察

2015-01-14 15:50吴崇宇孙飞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价格指数传导环节

吴崇宇+孙飞

摘要:以CPI为参照,通过完善生产环节价格指数消除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的内容对应性问题,对我国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价格传导机制进行再考察。利用Toda-Yamamoto-Dolado-Lutkepohl检验方法,通过MWALD检验对我国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的价格传导效应进行了因果关系检验,并得出结论:我国从生产到消费的价格传导机制并不畅通;从CPI到PPI的价格倒逼机制实际存在;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变动没有对国内价格指数产生明显影响。

关键词:生产;消费;价格传导;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服务业生产者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

中图分类号:F01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5)01-0046-06

保持物价稳定、有效控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任务之一,长期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通货膨胀的诱因来源于多方面,既有货币超发等需求因素,也有成本上涨等供给因素,还有通货膨胀预期等心理因素,虽然不同研究对上述诱因的重要性持不同观点,但供给因素可以引发通货膨胀的观点仍是被普遍接受的。不少学者以“产业链”理论为出发点,试图通过观察生产环节的价格变动情况来分析、预测消费价格(通过膨胀水平最常用的度量指标)变化趋势。

目前此类研究,国内外普遍采用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和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作为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价格的代理变量,这样,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的价格传导机制研究就演变为PPI与CPI的互动关系研究。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一转变在使得理论研究更加精准、实证分析成为可能的同时,也因为价格指数统计性质等自身问题而影响研究结果,考虑到我国统计工作仍有待完善,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鉴于此,本文以价格指数的统计范围、统计内容等问题为出发点,以构建精准、合理的价格指数体系为目标,对我国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的价格传导机制进行再考察。

一、文献综述

国际学术界关于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的价格传导机制的研究起步较早,经历了“由单边到双边”“由肯定到质疑”的深化与演变过程。

依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Silver和Wallace(1980)等学者较早提出,生产者价格波动,会经由“生产链”扩散至消费环节,最终影响消费者价格水平,即形成由生产到消费的单边价格传导机制。不少学者的实证研究结论支持了上述观点,例如,Koutroumanidis、Zafeiriou和Arabatzis(2009)利用ECM和GETS模型研究希腊PPI和CPI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存在协整和单向因果关系。

针对上述观点,Colclough和Lange(1982)、Lown和Rich(1997)等学者认为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的价格传导机制不仅仅呈现“单边效应”,消费价格也可以影响生产价格。Colclough和Lange(1982)认为消费环节价格波动通过影响生产环节投入品价格进而影响生产环节价格。Lown和Rich(1997)从工资上升的角度论证了CPI波动可以影响PPI走势。Caporale、Katsimi和Pittis(2002)Caporale等研究G7国家的情况发现,在法国和德国,价格传导机制呈现PPI影响CPI的单边传导特征;在美国,价格传导机制呈现CPI影响PPI的反向传导特征;在意大利、日本和英国,价格传导机制呈现双向传导特征。

针对上述两种观点,Clark(1995)从PPI和CPI指数定义及统计范围入手,指出PPI和CPI统计定义上的差异使得两者呈现弱相关关系,即PPI上涨并不必然导致CPI上涨。Dion(1999)以及Dorestani和Arjomand(2006)的研究基本支持了该观点。

在经济运行面临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宏观背景下,从2008年开始,国内学者开始聚焦研究我国生产环节价格指数PPI和消费环节价格指数CPI之间的动态关系,并掀起了一场颇具影响力的学术争论。贺力平、樊纲、胡嘉妮(2008)在《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提出在所考察时期内(2001年1月—2008年7月),CPI是PPI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刘凤良、鲁旭(2011)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滞后期增广的VAR为基础,采用Bootstrap的Granger因果检验)支持了贺力平、樊纲、胡嘉妮(2008)的研究结论。上述研究结论被国内学术界形象地称为CPI与PPI的“倒挂”现象,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方面,一些学者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寻找PPI、CPI“倒挂”现象的内在原因。陈建奇(2008)研究认为非对称供求结构是造成PPI和CPI“倒挂”的主要原因。王学庆(2009)认为,PPI统计内容大部分与CPI无关,而CPI统计内容接近70%与PPI无关,CPI与PPI之间只有少部分价格存在间接对应关系,PPI向CPI传导缺乏理论依据。宋金奇、文博(2011)使用门限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发现:PPI高于CPI是一种常态,并不能以此断定PPI超过CPI就会引起CPI进一步上涨。

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CPI与PPI的“倒挂”现象不能否定CPI与PPI的“传导”机制,两者同时存在。何光辉(2009)、徐伟康(2010)等人从技术层面对CPI与PPI的“倒挂”现象的唯一性和稳定性提出质疑。徐伟康(2010)撰文在计量技术层面对贺力平、樊纲、胡嘉妮(2008)研究成果提出了质疑,并进一步得出结论:在短期和长期内,CPI和PPI互为对方的格兰杰原因。①宋金奇、舒晓惠(2008)和董直庆、蔡玉程、谢加贞(2009)认为长期两者存在双向因果,短期内存在CPI向PPI的传导。苏梽芳、蔡经汉(2010),王晓芳、王永宁、李洁(2011)和桂文林、韩兆洲(2011)认为PPI和CPI的“传导”与“倒挂”现象存在阶段性交替出现特征。何光辉(2009)从谱分析原理出发,认为虽然总量水平之间关系不稳定,只有CPI引导PPI,但是从趋势分量还是周期分量来看,两者均互为因果、协整一致。崔惠民、李文庆(2012)将研究视角扩展至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上,发现从通胀不确定性视角来看,PPI和CPI是相互传导的。

张成思(2010)和崔惠民、李文庆(2012)等人进一步扩展了研究视角,立足上游、中游、下游全价格传导链条,论证了价格传导的双向关系。张成思(2010)进一步将RMPI(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CGPI(企业商品交易价格指数)纳入研究范围,并阐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价格传导链条:RMPI居于PPI的上游,PPI居于CGPI的上游,而CPI则处于链条的下游,对全链条价格指数的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中下游价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上中游价格对下游价格具有显著动态传递效应,而下游价格对中游价格以及中游价格对上游价格分别存在反向传导的倒逼机制。杨宇、陆奇岸(2009),刘晓明(2011),李朝鲜、邓洁(2012)均采用VAR模型分别以CPI、RPI(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PI,CPI、PPI、MPI;CPI、PPI、CGPI为研究对象,证明了上、中、下“传导”关系存在,且部分存在着“倒挂”现象(杨宇、陆奇岸,2009)。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生产价格与消费价格之间的价格传导效应的存在性以及方向性(是沿产业链单向传导、逆向传导还是双向传导)均存在分歧,且绝大多数学者均试图以研究方法的更新和优化解决上述分歧,但目前争论仍然激烈。本文认为改进研究方法确实可以提高该项研究的科学性,但厘清相关价格指数概念及统计性质应该成为此类研究不可回避的前期,而且这一问题对统计工作相对滞后的我国而言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从分析相关价格指数的概念和统计性质出发,重新构建科学的研究框架,对我国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价格传导机制进行再考察。

二、对PPI、CPI定义及统计性质的考察

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衡量与居民日常消费相关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具体而言,我国CPI统计涉及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262个基本分类,基本涵盖了城乡居民的全部消费内容。相对于CPI统计而言,目前我国PPI统计工作还相当滞后,与国际上标准的统计规则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定义,PPI是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的缩写,衡量国内生产者出厂产品的平均价格变动。从统计范围来看,目前美国PPI涉及采矿业、加工业、农业(包括农、林、牧、渔等)、服务业、能源业和建筑业等行业,对第一、二、三产业价格均有涉及。②在价格传导流程上,自1978年开始,美国劳工统计局启动了生产过程(Stage-of-Processing,SOP)系统,将PPI涉及的产品按照生产过程进一步分为初级品(crude goods)、中间品(intermediate goods)和制成品(finished goods)③,并分别公布上述三种类型商品的生产者价格指数,进一步厘清了在PPI体系内部的价格传导路径。

相比美国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我国生产者价格指数编制时间较晚,国家统计局直到1996年10月才正式对外公布生产者价格指数。虽然经过多次修订完善,但一直以来我国仅采集并公布生产者价格指数中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④,因此在我国PPI通常特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生产者价格指数。另外,目前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仅仅按照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工业部门和工业行业进行了指数分类,并公布相应的细化指数,没有按照SOP系统进行生产流程的指数细化,因而无法厘清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内部的价格传导路径。通过对国际通行的PPI(指生产者价格指数)及我国PPI(特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比较研究,本文认为,将PPI作为生产环节价格衡量指标,需要注意三个主要问题。

问题1:我国PPI没有按照SOP系统进行生产流程的指数细化,因而无法厘清PPI体系内部的价格传导路径,造成PPI出现价格涨跌叠加现象,高估了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变动幅度。所谓价格涨跌叠加现象是指由于我国PPI没有区分不同生产流程产品,将各流程工业产品(包括初级品、中间品、制成品)价格直接纳入PPI统计,忽略了从初级品到中间品再到制成品的价格传导,重复叠加了上述三个生产流程的价格波动,进而高估了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变动幅度。⑤

问题2:我国PPI仅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而没有将农业和服务业价格纳入考查范围,因此其代表性非常有限,与下游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相关性较低。刘华文(2009)认为,从统计工作实际操作层来看,目前我国工业消费品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40%左右,也就是说从统计上来看,目前我国CPI统计内容仅有40%与PPI有关。

问题3:由于进出口的存在,从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产品(服务)的对应性出现了偏差。如果说问题1、2是我国PPI统计制度产生的特有问题,那么问题3则是所有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价格传导研究都需要注意的普遍性问题。具体而言,PPI着眼于生产环节,其产品生产于国内,但是消费于国内及国外(出口品);相反,CPI着眼于消费环节,其消费的产品与服务消费于国内,但生产于国内及国外(进口品),因此,PPI涉及的出口品无CPI,CPI涉及的出口品(服务)与PPI无关,两者非一一对应关系。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的价格传导研究不得不面临两大潜在问题:一是PPI作为生产环节价格度量指标的准确性问题,二是PPI与CPI的统计范围的对应性问题。前者主要由问题1引起,而后者主要由问题2和问题3引发。PPI作为生产环节价格度量指标的准确性问题可能造成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的价格传导效应大小的偏差,而PPI与CPI的统计范围的对应性问题则直接关系到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的价格传导效应的存在性,显然解决后者的意义更大,而且目前作为研究者,我们也不得不很遗憾地承认,建立SOP系统区分PPI体系的初级品、中间品、制成品价格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统计工程,需要在我国统计工作在不断提升、优化的过程中加以解决,短期内在缺少SOP系统支持的情况下,研究者很难通过研究设计解决该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设计主要着眼于解决PPI与CPI的统计范围的对应性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本文的研究框架。

三、实证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介绍

关于问题2和问题3引发的PPI与CPI的统计范围的对应性问题对我国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的价格传导研究的影响程度,王学庆(2009)给出了一个详细的描述。王学庆(2009)经过对统计内容的全面比较发现,70%以上的PPI统计内容与CPI无直接上下游关系,其中,超过55%的PPI统计内容与CPI完全无关。另外,相应地,接近70%的CPI统计内容与PPI无关。鉴于此,本文认为现有研究发现的我国PPI到CPI的价格传导效应不存在,可能是源于价格传导本身不畅,也可能是源于两个价格指数统计指标自身的相关性较低。因此,准确地考察从PPI到CPI的价格传导效应,首先要强化统计指标的关联性,最大限度排除由于统计指标自身低相关性造成价格传导效应缺失的可能性。

从研究设计上,本文秉承以CPI为参照,通过完善生产环节价格指数消除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的内容对应性问题。具体而言,针对问题2,本文认为构建从生产到消费的价格传导体系,必须将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和服务业生产价格指数纳入研究框架;针对问题3,本文认为需要将进口品价格指数纳入研究框架,以完善CPI统计范围对应的生产环节的价格体系。

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ice index,APPI)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生产者出售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及幅度的相对数。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涉及农、林、牧、渔四大类(包括几十种小类)农产品价格,调查范围涵盖全国27 000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虽然国内不习惯将农产品价格指数视为PPI的组成部分,但是作为PPI逐步完善的重要标志,从2003年第二季度开始,国家统计局定期按季发布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

相对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而言,我国服务业生产价格者指数发展严重滞后,目前尚处于空白⑥。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定义,服务业生产者价格指数(Services Producer Price Indices,SPPI),用于测度一定时期内国内所生产的服务产出价格的平均变化,是生产者价格指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劳工统计局1985年1月发布了第一个SPPI——铁路运输业价格指数,截至目前,美国SPPI目前所涵盖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与通信行业等八类服务业。虽然我国在统计制度上并没有SPPI内容,但为了构建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本文考虑运用第三产业GDP平减指数作为SPPI的代替指标。虽然目前我国家统计局并未直接公布第三产业GDP平减指数,但是,第三产业的名义增加值、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同比增长率却逐季发布,根据“增加值名义同比增长率=不变价格计算的增加值同比增长率+价格变动率”这一基本公式,本文可以近似地估算出第三产业同比价格变动率,即第三产业GDP平减指数。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海关总署就开始发布进口商品价格指数(Import price index,IPI),反映一定时期内一个我国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根据国际通行做法,我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衡量的是进口商品到岸价格(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衡量的是出口商品离岸价格)。虽然进口商品价格指数考察的是进口商品到岸价格,包含了运费成本,但是为了强化其与消费环节的对接,以及与上述其他几个指数的可比性,本文认为仍需要将汇率和关税纳入考虑范围对该指数进行修正。首先,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综合统计司司长郑跃声(2013)指出,目前我国进出口贸易中,以美元计价成交和以美元向海关申报的报关记录占8成以上,以美元值统计汇总的结果受汇率因素的影响最小,进口商品均以美元计价(2013年开始,海关总署增加了进口商品的人民币计划),鉴于消费环节进口商品均以人民币计价,汇率因素直接影响到进口商品在国内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因此本文首先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对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进行了修正。同样,鉴于消费环节进口商品均包含了进口关税成分,因此,本文再次用进口关税平均水平的变动率对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进行了修正。进行两次修正后,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第三产业GDP平减指数的可比性较为接近,同时,与CPI的关联性也进一步提升。

本文构建了包含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A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第三产业GDP平减指数(SPPI)、进口商品价格指数(IPI)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研究体系,其中前4个指数代表生产环节的价格水平,CPI则代表了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CPI、PPI、APPI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SPPI为笔者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IPI数据来自海关总署。于数据的样本区间,鉴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公布时间较晚,且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和第三产业GDP平减指数均有季度同比增长率一种数据形式,因此本文将样本区间定为2002年1季度—2013年2季度,指标数据采用季度同比增长率的形式,这样样本区间内共有46个季度。

作为时间序列变量的研究,本文首先需要对各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这是时间序列问题研究的基础,也是本文选择研究方法的重要依据。为了提升检验结果的可信性,本文采用了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检验和PP(Phillips-Peron)检验两种检验方法,报告了检验方程的三种可能形式的检验结果,并将检验结果绘制成表1。表1的结果表明,API、CPI、PPI和IPI均为平稳序列,但SPPI则是明显的非平稳序列,进一步检验显示,其一阶差分后平稳,即为I(1)。

价格传导机制研究作为时间序列数据的因果检验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Granger因果检验是该问题常用的研究方法。但是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并没有解决非平稳、同阶单整、不协整的时间序列以及非平稳、非同阶单整的时间序列(本文研究对象时间序列属于该类型)的问题。Dolado和Lutkepohl(1996)指出对于非平稳序列而言,基于传统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检验得到的?字2结果具有非标准渐进性,这可能使得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失效。同时,对于非平稳、同阶单整、不协整的时间序列以及非平稳、非同阶单整的时间序列而言,不存在Johansen协整关系,因此也就不能构建基于VEC模型的Granger因果检验。针对上述问题,Toda和Yamamoto(1995)最早提出了一种不受时间序列平稳性和协整关系影响的、持续稳健性且渐进性的改良Granger因果检验,这种方法通常被称为Toda-Yamamoto检验方法。

对于一个p阶的VAR模型而言,其中yt、?淄、?着t均为n维向量,Ar是一个之后阶为r的n×n维矩阵。

yt=?淄+A1yt-1+…+Apyt-p+?着t

Toda和Yamamoto(1995)研究指出,对于上述VAR模型可以构建一个如下的VAR模型的变形形式,其中,p仍为原来VAR模型的滞后阶数,而d则表示对于模型中所有非平稳时间序列而言,使其平稳的最大差分变换次数。

yt=?淄′+A1′yt-1+…+Ap′yt-p+…+Ap+d′yt-p-d+?着t′

对于上述方程组,Toda和Yamamoto(1995)认为要检验向量yt中第j个元素是否是第k个元素的Granger原因,只需要对方程(yt中的第k个元素为因变量)中的自变量yt中第j个元素的前p阶进行wald检验即可,如果wald检验的原假设被拒绝,那么Granger因果关系存在,否则,Granger因果关系不存在。上述wald检验被称为修正的wald(The Modified Wald,MWALD)检验。针对Toda-Yamamoto检验方法,Dolado和Lutkepohl(1996)给出了更为简便的优化意见,即只需要对原来的p阶的VAR模型扩展1阶滞后阶,而不是d阶滞后阶,因此也有学者将上述检验称为Toda-Yamamoto- Dolado-Lutkepohl检验方法。

四、从生产到消费价格传导机制的再考察

根据Toda-Yamamoto-Dolado-Lutkepohl检验方法的基本思想,本文首先构建了包含APPI、CPI、PPI、SPPI、IPI等5个时间序列变量的VAR模型,并且依据准则确定其最优滞后阶(最优阶数见表2,检验结果见表3)。考虑到本文变量采用了季度同比数据,因此最大之后阶数不宜过大,即不易超过4阶(1年)。表2给出了随着最大滞后阶数的变化,几种信息准则给出的模型最优滞后阶数。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最大滞后阶数的变化,LR、FRE、AIC等准则确定的模型最优滞后阶数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相反,SC和HQ信息准则稳定地认为模型最优滞后阶数为1阶,因此,本文以SC和HQ信息准则为标准,将初步的VAR模型的滞后阶数设定为1阶。

考虑到本文时间序列中唯一一个不平稳序列SPPI经过阶差分后平稳,因此本文中使得所有非平稳序列变为平稳的最大差分次数d应为1,这样无论是依据Toda 和Yamamoto(1995)的方法还是依据Dolado和Lutkepohl(1996)的方法,本文仅需对原VAR模型进行1阶扩展即可。对于VAR模型扩展后得到的方程组,本文采用似无关(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s,SUR)回归方法对方程组进行了估计,并对估计结果进行以基于修正的wald检验(MWALD检验)为基础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

根据基于MWALD检验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本文可以得到以下三点结论:(1)从国内市场生产到消费的价格传导来看,目前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生产环节产品价格变动均无法显著传导至消费环节的价格体系,影响CPI的变动;相反,消费环节CPI的变动却能明显影响农产品生产价格变动,形成价格“倒逼”现象。(2)在国内市场生产环节内部存在两个价格传导机制:一是服务业生产价格变动能够影响农产品生产价格变动;二是农产品生产价格变动能够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动。(3)从国内外市场来看,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变动并没有对国内市场的生产、消费环节的价格指数产生明显的影响,相反,服务业生产价格指数(SPPI)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变动却能影响进口商品价格指数走势,说明中国对世界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从PPI与CPI的定义及统计性质出发,着重分析了PPI与CPI的统计范围的对应性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本文的研究框架。另外,本文依据Toda-Yamamoto-Dolado-Lutkepohl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的价格传导机制进行的实证分析,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目前我国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的价格传导机制并不畅通,即生产环节价格波动不能显著地影响消费环节价格波动。相反,消费环节价格波动可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价格,而农民生产价格又可以影响农业品出厂价格,因此间接地证明了从CPI到PPI的价格倒逼机制的存在。另外,从国内外市场来看,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变动并没有对国内市场的生产、消费环节的价格指数产生明显的影响,相反,服务业生产价格指数(SPPI)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变动却能影响进口商品价格指数走势,说明中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注释:

①贺力平、樊纲、胡嘉妮(2010)撰文对上述质疑给予了全面回应,改进了计量方法,但其结果依然支持其原有结论,所不同的是,他们进一步认为,CPI与其构成部分之间“天然地”存在协整关系,并是一个反映最终消费需求的重要指标。

②虽然美国PPI指数中涉及服务业的内容不断扩展,但目前仍不全面。

③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定义,初级品是指未经加工、不能直接出售给消费者的产品。中间品是指经过初步加工但仍需进一步加工的、以生产资料形式出售给生产者的产品。制成品是指可以直接出售给最终需求者(包括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产品。

④目前,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调查范围为5万多家企业的4 000多种工业产品,涉及9 500多种规格,占工业品销售额近一半。从行业分类看来,工业39个大类全部在调查覆盖范围内,191个中类覆盖了188个(刘华文,2009)。

⑤本文举例说明上述价格涨跌叠加现象,假设PPI中的初级品价格上涨m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可以传导至中间品的价格变动;假设中间品价格上涨n个百分点(n>m>k),其中k个百分点是由初级品价格上涨传导效应引发,而n-k则是中间品自身的价格上涨,而k个百分点的中间品价格上涨又可以一定程度传导至制成品,引起制成品k个百分点价格上涨(k>k)。这样,在无区分的PPI统计下,初级品m个百分点由于价格传递的效应,共被统计为m+k+k个百分点的价格上涨,产生了价格涨跌叠加现象。

⑥2001年之前,国家统计局曾在《中国统计年鉴》上连续公布过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年度变动率,该指数调查范围包括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医疗保健服务、个人服务、车辆使用及维修费、市区和城市间交通费、通信服务、学杂托幼费、文娱费、旅游和租房价格。但从2002年开始,国家统计局不再公布该项价格指数,但目前部分省市(如广东)仍然逐年公布该指数。

参考文献

[1]Lew Silver,J.,Dudley Wallace,T.The lag relationship between wholesale and consumer prices: An application of the Hatanaka-Wallace procedure[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80,(3):375-387.

[2]Koutroumanidis,Theodoros Zafeiriou,Eleni Arabatzis,Garyfalls.Asymmetry in Price Transmission Between The Producer and The Consumer Prices in The Wood sSector and The Role of Imports:The case of Greece[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09,(1):56-64.

[3]Colclough,W.G.,Lange,M.D.Empirical Evidence of Causality from Consumer to Whole Sale Price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82,(2):379-384.

[4]Lown,C.S.,Rich,R.W.Is There an Inflation Puzzle? [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Research Paper.1997:9723.

[5]Caporale,G.M.,Katsimi,M.,Pittis,N.Causality Links between Consumer and Producer Prices:Some Empirical Evidence[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02,(3):703-711.

[6]Clark,T.Do Producer Prices Lead Consumer Prices?[J].Economics Review,1995,(3):25-39.

[7]Dion,Richard.Indicator Models of Core Inflation for Canada.Bank of Canada?[R].Working Papers,1999:99-13.

[8]Dorestani Alireza,Arjomand Lari.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 and Producer Price Index:A Unit Root Test and Test of Cointegration[J].The Coastal Business Journal,2006,(5):33-38.

[9]Toda H Y,Yamamoto T.Statistical Inference in Vector Autoregression with Possibly Integrated Processe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5,(66):225-250.

[10]Dolado J J,Lutkepohl H. Making Wald Test work for Cointegrated VAR Systems[J]. Econometric Theory,1996,(15):369-386.

[11]贺力平,樊纲,胡嘉妮.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J].经济研究,2008,(11):16-26.

[12]刘凤良,鲁旭.CPI与PPI的“虚假传导”及其修正——一个相对稳健的实证框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8):91-114.

[13]宋金奇,文博.PPI与CPI非同步性: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3):43-44.

[14]何光辉.中国CPI与PPI的结构与动态作用机制研究[J].经济科学,2009,(4):15-30.

[15]徐伟康.对《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一文的质疑[J].经济研究,2010,(5):139-158.

[16]宋金奇,舒晓惠.PPI与CPI的关系——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10):50-51.

[17]董直庆,蔡玉程,谢加贞.CPI和PPI周期协动效应——基于频带分析方法的实证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0):125-137.

[18]苏梽芳,蔡经汉.我国CPI与PPI非线性调整的实证解释[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2):3-8.

[19]王晓芳,王永宁,李洁.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与中国CPI波动关系的经验研究[J].财贸经济,2011,(6):114-121.

[20]桂文林,韩兆洲.PPI与CPI关系及我国通货膨胀治理[J].统计研究,2011,(9):49-56.

[21]崔惠民,李文庆.基于不确定性视角的PPI与CPI传导关系真相研究[J].经济学家,2012,(2):13-21.

[22]贺力平,樊纲,胡嘉妮.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对徐伟康商榷文章的回复意见[J].经济研究,2010,(5):149-154.

[23]杨宇,陆奇岸.CPI、RPI与PPI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经济计量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5):57-58.

[24]刘晓明.CPI、PPI与MPI之间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经济计量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1,(8):11-16.

[25]李朝鲜,邓洁.价格指数传导效应研究——基于PPI、CPI及CGPI三大指数的对比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8):47-48.

[26]陈建奇.PPI、CPI倒挂与通货膨胀调控——基于非对称供求结构与价格决定机制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1):24-34.

[27]王学庆.PPI与CPI的传导关系与当前价格传导的新特征[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1):52.

责任编辑、校对:武玲玲

⑥2001年之前,国家统计局曾在《中国统计年鉴》上连续公布过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年度变动率,该指数调查范围包括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医疗保健服务、个人服务、车辆使用及维修费、市区和城市间交通费、通信服务、学杂托幼费、文娱费、旅游和租房价格。但从2002年开始,国家统计局不再公布该项价格指数,但目前部分省市(如广东)仍然逐年公布该指数。

参考文献

[1]Lew Silver,J.,Dudley Wallace,T.The lag relationship between wholesale and consumer prices: An application of the Hatanaka-Wallace procedure[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80,(3):375-387.

[2]Koutroumanidis,Theodoros Zafeiriou,Eleni Arabatzis,Garyfalls.Asymmetry in Price Transmission Between The Producer and The Consumer Prices in The Wood sSector and The Role of Imports:The case of Greece[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09,(1):56-64.

[3]Colclough,W.G.,Lange,M.D.Empirical Evidence of Causality from Consumer to Whole Sale Price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82,(2):379-384.

[4]Lown,C.S.,Rich,R.W.Is There an Inflation Puzzle? [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Research Paper.1997:9723.

[5]Caporale,G.M.,Katsimi,M.,Pittis,N.Causality Links between Consumer and Producer Prices:Some Empirical Evidence[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02,(3):703-711.

[6]Clark,T.Do Producer Prices Lead Consumer Prices?[J].Economics Review,1995,(3):25-39.

[7]Dion,Richard.Indicator Models of Core Inflation for Canada.Bank of Canada?[R].Working Papers,1999:99-13.

[8]Dorestani Alireza,Arjomand Lari.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 and Producer Price Index:A Unit Root Test and Test of Cointegration[J].The Coastal Business Journal,2006,(5):33-38.

[9]Toda H Y,Yamamoto T.Statistical Inference in Vector Autoregression with Possibly Integrated Processe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5,(66):225-250.

[10]Dolado J J,Lutkepohl H. Making Wald Test work for Cointegrated VAR Systems[J]. Econometric Theory,1996,(15):369-386.

[11]贺力平,樊纲,胡嘉妮.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J].经济研究,2008,(11):16-26.

[12]刘凤良,鲁旭.CPI与PPI的“虚假传导”及其修正——一个相对稳健的实证框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8):91-114.

[13]宋金奇,文博.PPI与CPI非同步性: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3):43-44.

[14]何光辉.中国CPI与PPI的结构与动态作用机制研究[J].经济科学,2009,(4):15-30.

[15]徐伟康.对《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一文的质疑[J].经济研究,2010,(5):139-158.

[16]宋金奇,舒晓惠.PPI与CPI的关系——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10):50-51.

[17]董直庆,蔡玉程,谢加贞.CPI和PPI周期协动效应——基于频带分析方法的实证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0):125-137.

[18]苏梽芳,蔡经汉.我国CPI与PPI非线性调整的实证解释[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2):3-8.

[19]王晓芳,王永宁,李洁.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与中国CPI波动关系的经验研究[J].财贸经济,2011,(6):114-121.

[20]桂文林,韩兆洲.PPI与CPI关系及我国通货膨胀治理[J].统计研究,2011,(9):49-56.

[21]崔惠民,李文庆.基于不确定性视角的PPI与CPI传导关系真相研究[J].经济学家,2012,(2):13-21.

[22]贺力平,樊纲,胡嘉妮.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对徐伟康商榷文章的回复意见[J].经济研究,2010,(5):149-154.

[23]杨宇,陆奇岸.CPI、RPI与PPI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经济计量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5):57-58.

[24]刘晓明.CPI、PPI与MPI之间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经济计量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1,(8):11-16.

[25]李朝鲜,邓洁.价格指数传导效应研究——基于PPI、CPI及CGPI三大指数的对比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8):47-48.

[26]陈建奇.PPI、CPI倒挂与通货膨胀调控——基于非对称供求结构与价格决定机制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1):24-34.

[27]王学庆.PPI与CPI的传导关系与当前价格传导的新特征[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1):52.

责任编辑、校对:武玲玲

⑥2001年之前,国家统计局曾在《中国统计年鉴》上连续公布过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年度变动率,该指数调查范围包括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医疗保健服务、个人服务、车辆使用及维修费、市区和城市间交通费、通信服务、学杂托幼费、文娱费、旅游和租房价格。但从2002年开始,国家统计局不再公布该项价格指数,但目前部分省市(如广东)仍然逐年公布该指数。

参考文献

[1]Lew Silver,J.,Dudley Wallace,T.The lag relationship between wholesale and consumer prices: An application of the Hatanaka-Wallace procedure[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80,(3):375-387.

[2]Koutroumanidis,Theodoros Zafeiriou,Eleni Arabatzis,Garyfalls.Asymmetry in Price Transmission Between The Producer and The Consumer Prices in The Wood sSector and The Role of Imports:The case of Greece[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09,(1):56-64.

[3]Colclough,W.G.,Lange,M.D.Empirical Evidence of Causality from Consumer to Whole Sale Price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82,(2):379-384.

[4]Lown,C.S.,Rich,R.W.Is There an Inflation Puzzle? [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Research Paper.1997:9723.

[5]Caporale,G.M.,Katsimi,M.,Pittis,N.Causality Links between Consumer and Producer Prices:Some Empirical Evidence[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02,(3):703-711.

[6]Clark,T.Do Producer Prices Lead Consumer Prices?[J].Economics Review,1995,(3):25-39.

[7]Dion,Richard.Indicator Models of Core Inflation for Canada.Bank of Canada?[R].Working Papers,1999:99-13.

[8]Dorestani Alireza,Arjomand Lari.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 and Producer Price Index:A Unit Root Test and Test of Cointegration[J].The Coastal Business Journal,2006,(5):33-38.

[9]Toda H Y,Yamamoto T.Statistical Inference in Vector Autoregression with Possibly Integrated Processe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5,(66):225-250.

[10]Dolado J J,Lutkepohl H. Making Wald Test work for Cointegrated VAR Systems[J]. Econometric Theory,1996,(15):369-386.

[11]贺力平,樊纲,胡嘉妮.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J].经济研究,2008,(11):16-26.

[12]刘凤良,鲁旭.CPI与PPI的“虚假传导”及其修正——一个相对稳健的实证框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8):91-114.

[13]宋金奇,文博.PPI与CPI非同步性: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3):43-44.

[14]何光辉.中国CPI与PPI的结构与动态作用机制研究[J].经济科学,2009,(4):15-30.

[15]徐伟康.对《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一文的质疑[J].经济研究,2010,(5):139-158.

[16]宋金奇,舒晓惠.PPI与CPI的关系——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10):50-51.

[17]董直庆,蔡玉程,谢加贞.CPI和PPI周期协动效应——基于频带分析方法的实证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0):125-137.

[18]苏梽芳,蔡经汉.我国CPI与PPI非线性调整的实证解释[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2):3-8.

[19]王晓芳,王永宁,李洁.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与中国CPI波动关系的经验研究[J].财贸经济,2011,(6):114-121.

[20]桂文林,韩兆洲.PPI与CPI关系及我国通货膨胀治理[J].统计研究,2011,(9):49-56.

[21]崔惠民,李文庆.基于不确定性视角的PPI与CPI传导关系真相研究[J].经济学家,2012,(2):13-21.

[22]贺力平,樊纲,胡嘉妮.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对徐伟康商榷文章的回复意见[J].经济研究,2010,(5):149-154.

[23]杨宇,陆奇岸.CPI、RPI与PPI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经济计量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5):57-58.

[24]刘晓明.CPI、PPI与MPI之间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经济计量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1,(8):11-16.

[25]李朝鲜,邓洁.价格指数传导效应研究——基于PPI、CPI及CGPI三大指数的对比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8):47-48.

[26]陈建奇.PPI、CPI倒挂与通货膨胀调控——基于非对称供求结构与价格决定机制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1):24-34.

[27]王学庆.PPI与CPI的传导关系与当前价格传导的新特征[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1):52.

责任编辑、校对:武玲玲

猜你喜欢
价格指数传导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2020年12月中国稀土价格指数及四大功能材料价格指数
神奇的骨传导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8月百城价格指数环比连续16个月上涨
7月百城价格指数环比连续15个月上涨
各种价格指数
基于开关电源的传导抗扰度测试方法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