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蓓
在语文课堂中,我努力践行着从“阅读本位”走向“表达本位”,从“教课文”走向“教语言”,从品味“语言”走向习得“言语”的尝试。
一、 进行比较,发现独特魅力
比较,是一种站在语言之外看语言的方式。教师可以针对文本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甚至是不同文本的语言,采用增、删、移、换等方式揣摩语言含义,体验蕴含其中的情感,在对语言的反复触摸中,提升对语言的鉴赏力。执教《荷花》一文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时,我是这样和同学们展开对话的:
(1)“冒”字,可以换成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字等,同学们提供了种种可能性。但在比较中,他们体会到用“冒”字更合适,因为它写出了荷叶的层层叠叠、生机勃勃。
(2)自己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急切地、笔直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同学们的答案是丰富的,这是他们对“冒”字,进行了更为深入地理解和想象。
(3)课件映示荷花: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想干些什么呢?它们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容貌,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这是学生鲜活的理解、表达,更值得珍视和鼓励。
(4)小结: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在一篇文章中,总有几个关键点,是作者着力刻画之处,它们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最能激活读者的思维,最能生成精彩的对话,值得师生进行聚焦、放大,进行斟字、酌句。
二、 低吟浅诵,浮现描述画面
文本主要由文字呈现,但文字若变成画面呈现于眼前,儿童的感受会更加真切。在执教《木兰从军》一课中的“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一句话时,我和学生们是这样展开对话的:
师: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这句话。(生读)这句话告诉我们,木兰在干什么呢?
生:木兰告别了亲人,到前线打仗去了。
生:木兰为国为家分忧,去杀敌了。
生:木兰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好不容易才来到前线。
师:瞧,短短的一句话,却告诉我们这么多的内容,再请一个小朋友读。(生读)
师:展开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读一读这四个词组。
生:披战袍 跨骏马 渡黄河 过燕山
师:读得很有节奏感。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个字都是表示动作。
师:一个词组,就是一幅生动的画面。一连串的画面,就组成了一段流动的情节。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呢?
生:我看见了木兰脱下了漂亮的裙子,披上了战袍,还骑上了骏马,就像男子一样,可威风了!
生:我还看见了木兰骑着马渡黄河,战袍都湿了。
生:我看见木兰过燕山时,不小心从马上跌了下来,腿都破了,可她很勇敢,一声都没哭,还继续赶路。
师:好一个不怕困难的花木兰!你再来读一读这四个词组。(生读)
这一环节的教学意图在于: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发现“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四个词组相似的动宾结构,这一语言表达形式很有特色,读起来琅琅上口;再变“话”(四个词组)为“画”(四幅画面),使文字的表述变为流动的情节,在学生脑海中播放,让学生们对花木兰的故事有了更为丰富和感性
童心阅读,地了解,花木兰的形象也呼之欲出。
我选择四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让学生进行朗读、想象、品词,学生有滋有味地学习语言。就这样,短短一句话的教学,经历了知晓内容——想象画面——感悟形象三个环节,简洁的四个词组、流动的一组画面,令同学们对文本内容有了丰富的感知,对花木兰形象有了真切的感受。
三、 浮想联翩,补充留白之处
文本的留白,留给读者的是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学生以探求的心态去补白,积极想象的同时也会得到快乐的感受,成功的体验。在执教《会走路的树》一文时,我安排了四处想象:
(1)“春天的早晨,一棵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这是一个美妙的开头,让学生们想象葱绿的树林、金色的阳光、悠闲的驯鹿组成的画面,营造童话的氛围。
(2)“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抓住“许多”,展开想象:“小鸟跟着小树去了 ,看见了 。”还可以想象一下它们的动作、表情和对话。学生们先自由想象,后欣赏了一组图片,有的简单陈述、有的细致描述,这些想象都指向教学目标:体会小鸟和驯鹿之间和谐快乐的相处。
(3)“终于有一天,小鸟长大了,她向这棵树告别,飞向远方……”这个省略号含义丰富,有依依的惜别,浓浓的思念,有甜蜜的回忆,有深深的期盼。
(4)文章结尾处写道:“他让小鸟停在他金色的角上,向自己的家快步走去。”学生们这:“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这既是书后的重点练习,也是学生在读懂故事后,展开积极想象、获得成功体验的好方式。
四、 习得语言,尝试创作表达
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是“学习和运用语言”,实现的途径是“实践性、综合性的语文活动”。《小露珠》一文最精妙的语句就是三个“像……那么……”的表达句式。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以同行者的身份参与学习,形成有特色、有智慧、有实效的课堂教学:
1.对三个“像……那么……”的句式进行理解性表达。小动物们用了三个打比方的句子来和小露珠打招呼,其实是把自然科学知识用语文的方式来生动地表达出来。因此,我出示了钻石、水晶、珍珠的图片,采用“找相同”的方法,来理解打比方的准确性,从而发现小露珠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体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打比方的精妙传神,为后文迁移性表达作准备。
2.对三个“像……那么……”的句式进行迁移性表达。让学生当小露珠,选一个小动物,给他写一句话回应,最好用上打比方的手法夸夸他。这需要同学们依靠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去想象,联系对文本的理解去思考,借助对插图的观察去丰富。当学生的表达比较单一时,我参与其中,进行点拨和启发,拓宽他们的思路,令表达更加多元化。
师:请你选一种小动物,给它写一句回应吧,最好用上打比方的手法夸夸它。(生独立写作,师巡视指导)同桌互相读一读,发现问题修改一下。
师:这位小露珠,你给谁写的回应?
生:我写给了小蝴蝶,“早哇,像花朵一样美丽的小蝴蝶。”
师:这是从什么方面来打比方的呀?
生:小蝴蝶的样子。
师:你听得真仔细。还有写给小蝴蝶的吗?
生:早哇,像彩虹一样的小蝴蝶。
师:这是从颜色方面来夸小蝴蝶的。还有不同的吗?(等待)那我来当小蝴蝶说一句——谢谢,像舞蹈家那么轻盈的小蝴蝶。你猜猜我是从第4自然段中的哪个地方得到启发,才这么说的?
生:“落在花朵上”的“落”字。
师:没错,你的眼睛真亮,从“落”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小蝴蝶的动作很轻盈。
师:瞧,一个动词可以让我们产生这么美妙的想象。大家读书的时候可要多加留意啊。有写给小青蛙的吗?
生:早哇,像跳高运动员那么厉害的小青蛙。
师:你是从第2自然段什么地方得到灵感的?
生:“蹦到大荷叶上”的“蹦”字。
师: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还有写得不一样的吗?(等待)那我可说了——早哇,像庄稼保护神那么勇敢的小青蛙。听明白了吗?我是从哪个方面来打比方的?
生:你是从小青蛙的本领上来打比方的。
师: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哪!把刚才写的句子修改一下,原先不会写的,现在也可以再写上一句。(生修改,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四人小组分角色互相打打招呼吧?可以配上表情,还可以加上动作。
对三个“像……那么……”的句式先进行理解性表达,再进行迁移性表达,也就找到了学习的内在生长逻辑,搭建了言语实践的广阔平台,增长了表达的言语智慧,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