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慎之
【摘 要】从艺术角度而言,《围城》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故事情节的描述与《阿Q正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钱钟书在中西文化的对比过程中为读者呈现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状态,他们爱慕虚荣、思想大于行动、自欺欺人,是历史上的“小人物”,这与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有着一定的联系,本文主要以以方鸿渐和阿Q为例分析《围城》中的鲁迅因子。
【关键词】方鸿渐;阿Q;《围城》;鲁迅因子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为人们深刻的展现出上世纪40年代我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从本质上而言,钱钟书在中西文化的对比过程中为读者呈现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状态,他们爱慕虚荣、思想大于行动、自欺欺人,是历史上的“小人物”,这与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有着一定的联系,本文正是基于此来以方鸿渐和阿Q为例分析《围城》中的鲁迅因子。
一、阿Q与方鸿渐的形象分析
阿Q是一位有着浓厚寓言意义的人物,鲁迅先生在塑造这一人物的用意时,并非为了勾勒出丰满的人物性格,而是为了将国民精神凝聚在阿Q身上,表达出沉默的魂灵,因此,其意义并非批判农民的愚昧与落后,而是为了突出“精神胜利法”。而这种精神在方鸿渐的身上再次得到了深刻的体现,这表现在这一方面方面,即:自欺欺人实质上就是“精神胜利法”的核心。
自欺主要针对统治者,阿Q在被人欺负了之后,总会欺骗自己:“儿子打老子”,甚至在面对最后的死亡时,他还能够继续欺骗自己,觉得天地间本来有时就未免被杀头,于是便坦然起来。而欺人主要针对具有统治优势的人,他们是一种利用封建思想来谋求自己利益的人,这些人正是阿Q革命的对象,而阿Q的挣扎正是为了爬到奴隶总管的位置,因此,阿Q有着“欺人”的前基因,因此,自欺欺人就是阿Q的核心精神。
这一精神在方鸿渐身上也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例如,在办假文凭是,他欺骗自己到:“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诸如兵士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成为博士,自己不好意思让他们失望,自己买文凭是为了让父亲和丈人高兴,这就可以看出他的自欺欺人精神。再如,校长高松年将霸道、欺人的嘴脸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以已经通知方鸿渐作为借口出尔反尔,可以看出,在当时社会,自欺欺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二、从文化角度来分析方鸿渐等与阿Q精神的联系
阿Q的子孙之所以到当时的社会阶段中生存下来,实质上是有深刻的文化根源的,这表现在几个方面:
1.传统老庄哲学的影响
在老庄哲学的影响之下,我国的文化中一直缺乏对生命的敬畏,这就逐渐导致社会中出现了实用主义的生存态度,鲁迅先生也指出“我们虽然是孔子的门徒,但是本质上是庄生的弟子。”这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态度有着极大的影响,形成了自欺欺人的民族性格,因此,在阿Q与方鸿渐身上表现出的精神并不是个案。
2.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
森严的儒家伦理道德对当时的人性有着极大的桎梏,在等级制度的影响下,自己被人欺负,也可以欺负别人,这不仅疏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形成了欺上瞒下的态度。人们逐渐沦为这种思想的附属品,人们成为了顺民,自己失去了应有的行为能力。阿Q是这样,方鸿渐也是这样。同时,在这种森严的思想观念下,阿Q与方鸿渐只能够利用精神胜利法来生存下去,他们受到了外部压力的影响,只能够在自己的世界中寻求安慰,这也是精神胜利法产生的根本原因。
但是,方鸿渐并不是纯粹继承阿Q精神,他们有着自知之明,这与钱钟书先生的哲学观念有着深刻的关系,钱钟书先生的成长结算正是欧洲物质文明思想的形成阶段,在这种背景下,钱钟书先生收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洗礼。再者,在钱钟书先生的观念下,人是处在无尽的矛盾下,因此,方鸿渐虽然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依然做阿Q,可以看出,在鲁迅先生分析国民劣根性时,钱钟书先生已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官员传统文化批判领域的认识,也对现代文明下人们的生存进行了分析,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有着清醒认识的阿Q。
三、结语
总而言之,从艺术角度而言,《围城》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故事情节的描述与《阿Q正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钱钟书在自己的思想观念下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有着清醒认识的阿Q,这一描写方式与《阿Q正传》是类似的。鲁迅与钱钟书作为现代文学中幽默讽刺大师的代表,在具体幽默讽刺的描写上也存在着分歧,造成这种分歧出现的根本因素就是他们的生存背景。
参考文献:
[1]张传信.一部充满尖锐社会讽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围城》[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3)
[2]申燕.对人性中悲剧意味的发现——《围城》主题的一个层面[J].名作欣赏.2008(02)
[3]王崇茂.关于《围城》主人公方鸿渐悲剧的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4]王颖.以学派观看待杜威中国学生:中国杜威派学人思想及其影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5]贺昌盛,黄云霞.被塑造的“他者”——近代中国的美国形象[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