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115-01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大纲的这一提法强调了语文与生活间的紧密联系。放眼我们的生活,何处没有语文存在的印迹呢?无怪乎有人说学语文是一辈子的事情了。植根于生活的语文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学以致用于生活的语文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联系实际学语文,已经不是个新鲜的话题了,包括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语文与生活"都渗透了这一思想。然而,是否问一句"学了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或布置一道社会实践题就做足了将生活与语文紧密联系的工作了呢?当然不是!只有精心地设置教学的环节,悉心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品读生活,让生活为语文教学导航,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自发自如地使用语言文字。
1.用心观察生活,学习语文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有伟大的文学家都有一双勤于观察的眼,一颗善于观察的心。我常告诉学生,要想学好语文,首先得学会观察生活。
1.1 留意生活使作文素材取之不竭。目前笔者所执教的班级中,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每当提笔批改作文时就头疼:要么语句干巴巴,让人读了味如嚼蜡;要么胡扯一气,天马行空,选材脱离现实……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每次习作前,我都会要求他们先挖掘记忆中相关的片段,从自己的身边寻找写作素材,写自己最熟悉的人、事、物、景,抒发最真实的内心感受。
教材中有要求学生以"秋天的树叶"为题写一篇习作。周末,布置学生去观察叶子,记录下这些叶子的颜色与形状;课堂上,用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到操场上看看、摸摸、闻闻各种叶子……为习作搜集素材。学生观察得兴趣盎然,不少同学还边看边记。那次,他们的习作中涌现了不少富有生机的句子:"猛一看,咦,白枣树的叶子怎么有白有绿的啊?走近一看,哈哈,原来,这是些'双面叶',正面翠绿光滑,背面却是米白色;一摸,毛绒绒的;一闻,呀 ,还有股清香呢!"没有源于细腻的观察,何来如此细致的描写?再看看描写枫叶的这篇"它活像个手掌,红通通的,准是做错了什么事,让秋爷爷打红了手心……"多么浓郁的童趣啊,小作者去过一趟北京,还带回了枫叶的标本,难怪写得如此动人了。没有与生活的亲密接触,何来纸上的精彩呈现呢?所以,我想,多让学生走进生活,撷取大自然的美,用心感受生活的光怪陆离,记录身边的细枝末节,才能让美从笔端倾泻而出。
1.2 生活实践为语文学习推波助澜。英语可以帮助人们与外宾沟通,菜市场中也用得着数学,这些学科的实用性显而易见。而语文靠的是积淀,学好语文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一些学生的学习目的模糊了,认为学习课文便只是学了一篇文章,学了缩句就只是砍去句子的"细枝末节",长此以往,学生难免迷茫,难免倦怠。在做改错的练习时,教师鼓励学生到街头巷尾去走走,去找找身边的"文字病号"。反馈时,收获还真不少!跟着妈妈逛街的发现了"衣拉客"的有趣的错误;爱看电视的揪出了广告语的"小辫子"--"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是个病句;更有人发现了不少港头人把"港"字写错了……汇报课上,气氛热烈。这样的生活实践不仅让他们对这些错例加深了印象,也明白了一点:语文学习同样很有用,也很有趣。
2.用心品味生活,丰富语文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编者精挑细选而来的,处处闪烁着人文思想的光辉。但不可否认,由于理解能力的限制,经历的匮乏,它们中的一些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深奥了些。若是一味地"满堂灌"、"填鸭式",其结果只能是教者口沫横飞,听者昏昏欲睡,收效不好不说,更是失却了语文课"一咂三味"的味道了。因此,打开文本,融入生活,不光使课文活了起来,也可以帮助学生学得更多,品得更深,读得更妙。
《匆匆》是一抒情性、哲理性俱佳的名篇。指导学生朗读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的重要渠道。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做了道数学题,假设你可以活八十岁,你拥有多少分钟?你流失了多少分钟?你有多少时间完全用于工作学习呢?一笔帐算下来,学生明白了:除去吃饭,睡觉等时间,真正能够用于学习、工作的少得可怜!而时间的流逝就像空气的流通一样永远存在,永远不可阻挡,就在我们做这道题时,当下的一分一秒已经永远被抛弃,不可复制了。这样的联系让学生读懂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也更加深了认识,珍惜每一分钟,才不会在两手空空时"头涔涔而泪潸潸"。朗读的时候抑扬顿挫,谈启发的时候也头头是道了。
3.学以致用于生活,活用语文
生活的外延等同于语文的外延,只有真正将所学贯穿于实践,才能悟出语文内容之五彩纷呈--她蕴含着自然之美,传递着民族精神,诠释着每一个或朴实或艰深的哲理;才能打心底里地为祖国的语言文字所打动,所感染,并深深地热爱它们。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3.1 提供情境,让语文学习有的放矢。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汉字时的反复读写练习,难免让他们觉得乏味、枯燥,打不起精神。于是,在教学了几个汉字后,我布置了道作业:回家后也来当当小老师,把今天所学的内容教给你的爷爷奶奶,遇到问题可以打电话请教老师。果然,孩子们上课时专注多了,凝神谛听,用心操练。第二天一早,小家伙们就邀功似的向老师,向伙伴们讲述当小老师的过程和感受。不仅巩固了所学,更收获了学习的方向感和成就感,岂不一举两得?
3.2 鼓励实践,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除了用心完成课文中既有的实践活动 我们还可以适当地结合文本内容,设计一些可行而又有效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的内化,而且也能为构建大语文环境添砖加瓦。
2008,北京奥运,举国欢庆的一件大事。《向往奥运》一文正是抒发了肖复兴对奥运精神的肯定,对祖国可以举办奥运会的欢欣雀跃。学完了这一课,我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式,为北京奥运加油。有人选择了写公益标语:用中国人的热情点燃不熄的奥运圣火;有人选择了从电视节目中多学习一句英语;有人选择了学唱英文歌曲;伦辉同学还写了首《致奥运》:奥运是水,流淌不息的是更高、更快、更强;奥运是山,无论肤色,无论国籍,无论贫富,每个健儿都有山一般的意志……有了语言文字作媒介,小学生与国家大事离得更近了。在诠释着自己对奥运的向往时,语文这一学科的多元化不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身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也常常迷惑:应该教什么,应该怎么教。但我想,只要我们牢牢记住: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在实际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生活引领学生学习,为语文教学导航,学生终会爱上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