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尚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091-01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从文学反映的对象"一定的社会生活"看,不同作品就必然会再现出不同时空的历史风云与社会风貌,人们通过作品就可以透视出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状况,让人感知品味到其思想内容的现实美。在此,本文试用鲁迅先生的《孤独者》中的主人公魏连殳这一人物形象加以评析,从人物的个性特征来探究文学作品现实美。
我们分析人物的个性,不仅要看人物干什么以及怎样干,还要重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只有这样,才可剖析出其本质特征。
小说对魏连殳形貌的刻画具体可感。"他是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密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两眼在黑气里发光"。正如外貌一样,他个性突出惊人。S城的人常这样评论:"所学的是动物学,却到中学堂去做历史教员;对人总是爱理不理,却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总之,在S城里也算是一个给人当作谈助的人"。这就初步点出了魏连殳在世人眼中确是个"异样怪物,不可理喻"的孤独者。
魏连殳身世凄苦,幼小失了父母,又没有妻小,连唯一的家属祖母也不是"自己的祖母",她曾吃过许多苦,和魏连殳一样遭世人的竭力欺凌,孤独无语,以致从小就造成了魏连殳终身孤独的苗根。长大游学后就在S城教书,在别人的眼里是一个可怕的"新党"。之所以让人可怕,就是因为他常爱发些"奇谈怪论",像"常说家庭应该破坏"。这在当时重视伦理纲常的半封建的中国,无异于是大逆不道,不可理喻的,而魏连殳则是在深受新思潮,新文化影响下,在看透了封建礼教掩盖下家庭关系的虚伪,才说出这样略有偏激的话来。又如他认为:"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我认为中国的可以希望,只在这一点"。这明显反映了魏连殳受到了西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他这些所想所为都是与众人相对,与传统相悖的,无怪乎被传统的眼光视为"异类"了。
正因为魏连殳这种特异的思想、行为,导致了他与众人的隔阂继而敌对的关系,使他在精神、物质上均遭打击。精神上极度孤立幻灭,"朋友们"都没有,最后连信奉寄托的对象孩子们也远而避之,甚至"还不很能走路的孩子拿着一片芦叶指着我道:杀!"这是多么令人窒息啊。失业后,他物质匮乏徒有四壁,可他依然初衷不改,倔强地与恶势力抗争。他苦苦挣扎,针砭黑暗,可于社会毫无用处,反遭更为恶毒的迫害,最终在生存将亡的现实前,理想、抱负随之幻灭。在绝望中"质变"了,投靠了军阀杜师长并成了他的顾问,整日地声色酒舞,以畸形的方式报复这"坑人的社会"。从魏连殳的所为,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孤独倔强的反抗者,他有热情,有思想,有抱负,对当时社会现实极度不满,并力图大发议论来改造这一"坑人的社会",可最终却堕落成了失败的反抗者,背叛了自己的信念行尸走肉。魏连殳这种特质个性的发展,完全是由现实所引发,并被社会现实所驱使的,现实成了他个性发展变异的"光心"。
再者,我们从魏连殳同外部环境的关系来看他的个性特征,与当时社会的世俗图相,体味其中的现实美。魏连殳回寒石山办丧事时,倍受族人压抑,而他只得一切照旧,默然听命。在S城也同样造人排斥、压迫、打击,过着沮丧"灰色的生活"。终日唯唯诺诺,仰人鼻息,俨然一个"零余者"形象。但"交运后,人就和先前两样了,脸也抬高起来,气昂昂的"。房东先前对他冷声恶气,他竟汗不敢出,而今全变了,他当面呵斥房东"老家伙",房东向"我"提起这些时竟也兴致盎然。对孩子们呢,这时则是以物引诱,百般戏谑,叫孩子们装狗叫,磕响头,俨然权贵,睥睨群丑,回敬众生。另外,还有族人想夺房获款的行踪等等,都活生生地画出了现实社会的众生相。不仅魏连殳的行为揭示出了"人一阔脸就变"的劣根性,而且旁人的所为也撕破了他们那亲贵攀荣的势力嘴脸,使作品充满了鲜活的现实美。
总的来说,魏连殳这个孤傲、倔强、激进、心怀抱负,但又缺乏洞悉社会人事斗争经验的小知识分子形象,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像他那样的知识分子的个性悲剧,没有坚强的精神支柱和谙熟的斗争策略,只能失败,甚至质变、叛变;另一方面也逼真地再现了当时黑暗势力仍异常强大,广大人们仍愚昧无知的社会现实。这样,通过对魏连殳的个性特质的剖析,就水到渠成地挖掘出了作品思想倾向的现实美。
美哉!——怒放于文学作品中的现实美的奇葩,香远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