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设计专业结构素描学习中对线的认识

2015-01-13 10:44王淑兰谭品峰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11期

王淑兰++谭品峰

摘要:设计专业结构素描学习的结构是用线体现的,从中西绘画中的用线可知线条是有美感的,而且是个性的展现。设计专业的用线需要从传统绘画中认识和体会。结构素描主要从线的力度、准确、虚实方面多做注意和练习。

关键词:设计专业素描中的线条;线的认识;线的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022-02

正文:

设计专业的素描学习,重点在结构方面。结构素描是以理解、剖析结构为最终目的,就是要求把客观对象想象成透明体,把物体自身的前与后、外与里的结构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对三维空间的想象力和把握能力。培养这些认知所运用的表现手段主要是线条,用线条把具体的现实的形体提炼和概括出来,从而表现其立体的结构空间,这就要求对线条有更深刻和具体的理解与认识。

1.中西绘画中的线条

认识线条一定要从传统艺术中去认识,因为无论中西,传统艺术中都赋予了线强大的生命力。

1.1 国画中的线条。线条是有美感的,中西绘画中皆是。中国画的线是画家对自然界物质"象"的一种高度概括,其目的是创造一种意象美,它蕴含着主体的感受、情感、意愿等主观成分,是脱离于明暗、色彩这些自然客观因素而形成的独特的造型语言。这决定了中国绘画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客观再现方面,而是追求主观情感的表达。因此中国画的用线是所有绘画中最讲究和最美的,线型样式也很多,如顾恺之的"春蚕吐丝"描,是自然流露,连绵不断的特点,后形成了"力遒韵雅"的"铁线描"。还有吴家样中吴道子的用线"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圆润折算,方圆凹凸。"后来又形成众所周知的"兰叶描"。这两种线型的差别主要是粗细、厚重、波折起伏上的变化,以及"兰叶描"相对于"铁线描"更有韵律,粗细刚柔,长短虚实上的差别。这些线型的差别和变化使我们观者丰富和提高了审美,也使初学者认识到线的差别和线形成的美感,认识到线自身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线在用笔上的特点更是我们需要注意和学习的,"铁线描"的用笔特点慢、实、用笔周密,细若游丝,而形成"细密精致"的美感。"兰叶描"这种"莼菜条"的线型用笔则是"立笔挥扫,势若旋风"。并且充分运用线条的组织规律,描绘出物体的凹凸和阴阳面,突出立体感,表现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复杂变化。收到飘逸、柔软的效果,获得"吴家样"那种"吴带当风"的感觉。这些复杂变化要求用笔的起伏就需要有节奏,就要抑扬顿挫,运转的变化就要考虑用笔画出线本身的速度与压力的变化。如苏东坡形容吴的用笔:"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也就是吴道子用笔神速与大胆,自由与豪迈的气派。可见中国画的线是饱含着画家主观情感的线,也是画家个人气质和修养的物化。中国画用线的婉转流畅,用笔力度和速度上的轻重缓急,都是设计专业可以欣赏以提高对线的认识,并且可以应用到设计上的。

1.2 西方绘画的线条。在西画中,从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都是把每个部分包括边缘都是归纳到具体的面里面,但到了印象派,西方人发现其研究的艺术在东方和埃及却使用了很多线和平涂的面,而且一样能表达艺术感觉,最突出的就是展现个性的线,如梵高的作品就有东方绘画的特点,使用粗硬的线,响亮平涂的色彩对比,梵高所使用的线已不是再现自然,遵循正确的透视法,而是表现他的感受,给予新的寓意,把自己振奋精神的感受展现给别人。从而使画作的线变为了表现梵高感受得线,以此表达了梵高对生命的慰藉,其后期作品都充满了强烈的生命力。用线严谨、深刻的丢勒则是把线用到了极为精致,主要是把金银匠的雕刀功,运用到木版上,用类似铜版线那样密集的平行排线和十字交叉线的衬影来加强形体的立体感和光感,以大面积的长平行线来表现画面上的明暗对比和远近衬托,准确表现了一个标准透视的环境,再现自然,使宗教和其想象展现为真实可信的环境。其线的高度精细,使人感到环境及一切被作者设想和描绘的是那样的平静深沉,饱含耐心,把版画描摹自然地发展都集中了起来,提高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这和在他之前只有简单轮廓线的粗俗原始的木刻来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在版画发展史上,把版画的幼苗栽种在文艺复兴的沃土上生根开花,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功绩毫不逊色于意大利同时代的任何一位大师。中西方的绘画从审美高度观看都是个性的展现,只是中国画的线更有一定的形式感。设计专业与绘画的线虽有很大不同,但绘画的线远比设计的线要丰富和有意义,设计专业的用线也只有从绘画中吸取营养才能认识到线能起到的作用。

2.结构素描中对线条的具体要求

2.1 线的力度。结构素描的线要有力度,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线的力度对物体的空间框架的表现是很有帮助的,其次体现一种质感。如果我们用犹豫不决弯弯曲曲的线画建筑的边线就不如用有力度的直线更能体现空间感,画石膏也是一样,石膏的硬度就需要有力度的线才能体现棱角分明的感觉。线的力度不是手用力划线就可以的,而是同时提起精、气、神下手肯定有力准确到位才能做到的。初学者需要一定的练习,尤其是一些同学几乎拿铅笔打线的手势还不习惯。需要加强练习,这时练习打线不能只空打,还是要多依附具体的形体练习打线,如方体的边线,就需要打长直线,有弧度的静物就需要打曲线,打曲线多是手腕动,打直线多是整个胳膊动,因此打不同的线肢体动作不同,这样就要多练习,慢慢体会。另外多反复,锻炼手的灵活性和用力的大小差别。线的力度在中国画中体现最深刻,写毛笔字的力度,点、撇、捺,提勾等笔画本身就有力度变化在里面,还有常说的"力透纸背"等,因力度的不同又结合每个人性格的不同,线的特点也因人而异。

2.2 线的准确性。线的准确属于造型的锻炼,也就是造型的准确是用线来体现的,造型主要是比例、透视、空间的理解和运用,再加上线条的准确才能体现出来,线的准确是造型准确的媒介。线的准确对于初学者是比较难的,在需要练习打线力度的同时还要依附在形体上做到准确才可以。初学者面对一个方体石膏的边往往难以一下打出一根有力而准确的线来,这时就要抓住感觉集中精力连续打几条线确定出哪条更为准确,而后在较准确的线的基础上再加重肯定下来。但这是需要再多画的基础上慢慢才能达到的。不过有的初学者往往打不成直线,就改成写字拿笔的方法去扣,去描,这既费劲,又不能够抓住从大处画线的感觉,结果是总画不直,画不好,情绪沮丧。因此画线要打长直线,可反复多次打出多根线条,从中感觉出较准确的线。在速写里面线几乎是一次成形的,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画家在画速写时也一样有改动的线,那就是因为感觉到形体的线准确度不到,在已画出的线的基础上找更准确的线,或者是找自己更想要的益于表现物体特点的线。这种线也是将来搞创作时灵活改变线以达目的的锻炼。线的准确,需要理论的运用、眼睛的准确判断和手头画线的能力。达到这些最好的办法是多画速写。endprint

2.3 线的虚实。在绘画中虚实的处理非常重要,焦点透视中的近实远虚,中国画中笔墨的虚实,都是一幅作品的灵动所在。在线的虚实上中国画是最为讲究的,水墨画只以简单的笔、墨造型,笔墨的虚实就成为关键之一,如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图1)寥寥数笔,运用粗旷而有变化的笔势、浓淡干湿的墨色,就把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豪爽、洒脱、傲岸的气概,表现的淋漓尽致,跃然纸上。中国画中最高境界的虚实就是计白当黑,以虚衬实,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图2)只一叶扁舟漂浮水面,一渔翁独自在船上垂钓,除周围寥寥几笔的微波,几乎全为空白。这样处理更加突出了空旷渺漠、含义萧条的气氛,从而更加衬托出渔翁的凝神关注与垂钓的神气,也给观者一种广阔而富有诗意的意境。而在西画中,其虚实主要是远、近,轻、重,主、次,以及形上的处理。如丢勒的《母亲》(图3)肖像刻画坚实,用线非常有力度,但也能很明显看到面部线条的刻画对比强烈精细,头部的围巾近实远虚。还有很多画家的作品里虚实都是很明显的处理手法,尤其是光影效果的,就不多说。而在结构素描中线的虚实主要体现在可视的结构线和不能看到的结构线的处理上,虚实的主要目的是体现物体的空间立体感。西画中焦点透视的原理,近实远虚,结构素描是完全使用的,就是看到的结构线要实,画的要重,要强调。而看不到的结构线也要在焦点透视的基础上准确的判断出来,画的比看到的结构线要虚、要浅,这样物体的空间结构就会加强。然而一个物体上的线由于离眼睛的远近不同也是应该有所变化的,比如球面上的线,离眼睛近的也就是最鼓得地方,线应该更实,慢慢转到另一面的过程也是线慢慢变轻的过程。如果能把握好,那空间立体感就越好,看起来也就越自然。在画的一组物体中,也是要有主次的,就是说主要的物体对比应该更强,实线更实更强调。主要表现的要强调,次要的要降低对比。达到整个画面的虚实主次的效果。

学习结构素描,要从传统绘画中吸取营养、加强认识、提高境界、确定目标以期达到在创作时线为我所用,灵活穿插表现结构。

图1李白行吟图 图2寒江独钓图 图3母亲

参考文献:

[1] 张光福.《中国美术史》[M].知识出版社出版,1982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 迟轲.《西方美术史话》[M].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983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 王洪义 张宾雁.《中外美术史简明教程》[M] .

[4] 贺西林 赵力 .《中国美术史简编》[M].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5] 罗田 付严嵩 马跃 .《凡高传》[M].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王淑兰(1977.10-)女、民族:汉、籍贯:河北保定、职称:讲师、学位:硕士、研究方向:设计基础美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