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辉 李清华
摘要:邓小平金融思想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应成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发展金融市场”、“积极利用外资”等等。邓小平金融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践行邓小平金融思想,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改革;要特别重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坚持自主渐进安全共赢的开放方针,加快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切实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邓小平;金融;思想;研究
一、邓小平金融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同志的金融思想不是一般的货币金融学说,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国民经济宏观战略的高度来论述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一些重要论述和观点:
(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991年春天邓小平在视察上海时,高度评价浦东新区在开发中实施“金融先行”的做法,提出了“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活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1]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精辟说明了金融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高屋建瓴地指出了金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阐明了金融与经济的本质联系,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为加速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行动指南。
金融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现代经济正逐步转变为金融经济。金融的信用创造功能直接影响到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影响到币值的稳定,同时还影响着社会各种资源的分布、配置和利用,影响到社会再生产过程,影响到投资、价格、就业,甚至影响到每家每户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经济活动如果离开了金融,根本无法运转。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完善,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金融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金融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动脉,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渠道。所以,金融搞活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二)金融应成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1979年10月,在中央召开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银行应该抓经济,现在仅仅是记账、当会计,没有真正起到银行的作用。1986年12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几位中央负责同志汇报当前经济情况和明年改革设想时,明确指出:“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这就是邓小平同志著名的“金融杠杆论”。
科学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因素,而金融业在支持技术革新,促进科技进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表明,市场经济越是成熟,国民经济的货币化、信用化就越是发达,银行作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杠杆的作用就越是明显。邓小平同志的“金融杠杆论”,确立了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先导的价值观,金融业成为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助推器和促进技术进步,推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并为我国银行和金融业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在邓小平同志关于金融应成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和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思想指引下,我国开始了银行和整个金融业的改革,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金融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三)发展金融市场,稳步推进资本市场。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相继于1990 年12 月和1991 年6 月成立。然而在金融改革过程中,能不能学习、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中国的证券、股票市场上,存在“姓资”、“姓社”的争论。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肯定了证券、股票市场的试验,主张要坚决地试。他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3。”邓小平同志的这次讲话,彻底解决了姓“社”、姓“资”问题的争论,决定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命运。此后,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作为核心的证券市场,从无到有,快迅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
(四)积极利用外资,切实防范金融风险。邓小平同志既主张对内搞活,又坚持对外开放。他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历史上落后,就是因为闭关自守。所以,经验已经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吸引外资工作方面,他认为“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回来办工厂。吸收外资可以采取补偿贸易的方法,也可以搞合营,先选择资金周转快的行业做起”。4他主张利用外资胆子要大一些,他说:“十年时间,有一两个地方,借百把亿美元,只要讲效益,有什么危险?两百亿也没有什么了不起!”5另一方面,邓小平同志又提出借外债要适度,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坚持利用外债与防范债务风险的辩证统一。他指出:“对借外债要作具体分析。有些国家借了很多外债,不能说都是失败的。他们由经济落后国家很快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要借鉴两条,一是学习他们勇于借外债的精神,二是借外债要适度,不要借得太多。借外债不可怕,但主要要用于发展生产,如果用于解决财政赤字,那就不好。”6。按照邓小平同志充分和善于利用外资,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部署,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不仅满足了经济建设对资金的需求,还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增加了外汇储备,在培养人才、扩大就业、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和经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践行邓小平金融思想,推进金融改革发展
邓小平金融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的经济和金融工作经验是邓小平金融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邓小平金融思想,既是我们发展现代金融事业的坚实理论基础,又是推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在邓小平金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金融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金融业保持稳定健康快速发展,成功应对了亚洲金融风暴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在支持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和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3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分别为107.06万亿元和104.38万亿元,证券交易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证券交易市场;外汇储备从1950年1.57亿美元增加到3.82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金融业发挥了核心作用,功不可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金融思想,用邓小平金融思想指导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新的伟大实践,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坚持不移地推进金融改革。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坚定不移地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进一步明确政府作用的领域和边界,做到该放的坚决放开、该管的切实管好。完善审批等准入制度,取消各种不必要的金融管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金融活动的干预,激发各类金融市场主体的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是要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二是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三是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资本管制的有效性下降,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已凝聚了一定共识。要抓住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有利时间窗口,在统筹国内需求与国际形势的基础上,依照“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顺应市场、减少扭曲、积极探索、留有余地”的总体原则,进一步放宽跨境资本流动限制,健全资本流出流入均衡管理体制,完善对外债权债务管理,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二)要特别重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通过保持自身的稳定和高效运转,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金融活动广泛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而且与每个社会成员密切相关。金融的正常、安全、高效运行,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关键。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金融风险突发性强、波及面广、危害性大。因此,一定要把防范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生命线,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加强金融监管和调控能力建设,有效防范经济与金融风险相互作用,金融与财政风险相互传递,外部风险向境内转移。坚持用发展改革的办法解决长期性结构性问题,积极稳妥化解风险隐患,防止局部风险转化为全局性、系统性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发生过两次大的金融危机,一次是1997年发生的亚州金融风暴,一次是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分析判断正确,决策科学果断,人民银行及相关部门措施得力有效,成功应对和化解了两次危机。两次金融危机给我们重要的警示,就是要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运行。如果在防范金融风险上认识不足,措施不力,处理不当,金融风险就会引发、演变成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威胁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国际金融危机也警示我们,金融创新要适时适度不盲从。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既要紧紧把握国际金融发展的动向,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又要以我国金融发展稳定为立足点,不盲从、不跟风、不迷信,要坚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实体经济部门的需要而推进。
(三)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始终坚持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实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金融不断进行改革调整,比如金融制度的改革调整,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调整,金融机构及其职能的改革调整,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改革创新等,协调了金融改革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推进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金融改革发展必须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中心任务,去谋划、去推动。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问题。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适时调整金融政策、调整金融市场走向、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引导投资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倾斜,使金融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
(四)坚持自主渐进安全共赢的开放方针,加快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金融业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了重要进展,金融国际化步伐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取得历史性突破,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正在逐步提高。按照“一国两制”原则,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实现了在一个主权国家的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区域内人民币、港币、澳元的同时流通,保持和发展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香港也成为人民币走出去的重要平台。2012年8月,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岸货币当局签署了《海峡两岸货币清算备忘录》,开启了两岸金融合作新阶段。
在新形势下,要坚定不移进一步推进金融对外开放,但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循序渐进、安全可控、竞争合作、互利共赢”的方针,全方位、多层次、灵活务实地开展对外金融合作,进一步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统筹金融业“引进来”和“走出去”。要把握好对外开放的时机、力度和节奏,使金融对外开放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和金融监管能力相适应,在保持经济和金融稳定中推进开放深入发展。
(五)切实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金融宏观调控实现了从直接调控到间接调控的转变。调控方式、手段日益成熟和完善,调控的重点、方向力度把握得当,调控的成效不断提高,可以说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日臻成熟。在新的形势下,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不断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要继续完善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创新丰富货币政策工具,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遵循市场规律,完善市场化的间接调控机制,逐步增强利率、汇率等价格杠杆的作用。加快培育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强风险定价能力,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六)加快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加快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着力完善股票市场,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继续发展货币、外汇和黄金市场,积极培育保险市场,推动发展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等。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协调发展,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着力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不断丰富产品种类,优化产品结构。加强市场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促进资金在各市场之间有序流动,提高市场联动性和效率。逐步形成层次合理、功能互补的金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367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193页.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373页.
[4]《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研究室编,471页.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165页.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1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