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春
[摘 要]基于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时代背景,对新生代大学生性格特点做了详细研究,以扬州某高校为例,调查表明,“95后”新生代大学生是一群被标签化的新群体。学生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决定了高校应对传统的考核标准做出更具针对性的改革,需要构建以“合格规范+个性特长”为培养目标的素质测评激励体制,要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还要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效益,增强大学生激励机制的公平性和时效性,使学校、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关键词]新生代大学生 性格特点 素质测评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085-03
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45%,江苏基本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在高等教育成功转入后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95后”,这一标签化的特殊群体成为高校主力军,与之前的几代人比,新生代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江苏乃至全国高校正经历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洗礼,面对新生代大学生视野更开阔,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更强,个体之间的差异更大,心理特点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素质测评激励显得很迫切。
一、新生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
2013年新入学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5后”,这也意味着大学已经完全迎来新生代学生。由于新生代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经济、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且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思想、行为,对事物的认知及情感各方面与之前几代人的相比都有着很大差异。
以扬州某高校为例,对在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生活习惯、人生目标与职业生涯等问题展开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新生代大学生普遍有以下突出特征:
(一)价值观念取向多元化
价值观念在社会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文化的精神之所在。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等相互交融共生,共同影响新生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判断,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95后”新生代大学生。“95后”新生代大学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价值观念上已经显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呈现出复杂多元化倾向。
以扬州某高校为例,调查大学生对个人主义价值与集体主义价值、自我利益与社会责任等的价值观念。调查发现,42.2%的学生认为“集体主义原则”是我们为人处世所必须遵守的准则,15.2%的学生认为“遵守集体主义的前提是不损害自己的个人利益”,32.8%的学生觉得“没集体主义这个概念,现在都只为自己打算”。
(二)生活环境优越性
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95后”新生代大学生成长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他们从一出生就生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大多数又都是独生子女,因而与“85后”相比,他们这一代人生活的环境更为优越,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长期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因此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度非常高。
对扬州某高校大学生生活习惯的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学生配有手机,近八成学生拥有电脑,35%的学生购买过数码相机等非学习必需品。在生活支出中,虽然伙食支出占据第一位,但其他新型消费形式如手机上网流量费用等所占比例大幅提高,体现了“95后”大学生消费的特性。“95后”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渠道多元化,除父母给予、勤工俭学等传统方式外,由于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奖助力度加大,有部分学生是通过奖、助学金,企业工作站收入等方式获取生活费的。
(三)心理年龄不成熟
新生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特殊,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有很大好转,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对比以前好,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也会更多。大多数家庭在物质方面对孩子几乎有求必应。个别学生不但不体谅父母,而且还让父母为其操心劳神,对父母、老师的劝解无动于衷。激励是一种教育手段,激励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潜能的挖掘。大学生激励机制的构建应以大学生为中心,以大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为目的。高校如何从新生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入手,针对新生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矛盾化等特征,对传统的考核标准做出更具针对性的改革,进而改进科学评价与激励机制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传统评价与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95后”学生普遍走进大学校园并接受高等教育,以江苏某高校为例,“95后”新生代大学生的比例已达到本科生总数的98%以上。由于成长历程和环境不同,“95后”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科学评价与激励机制也随之面临新的挑战。
以《扬州某高校学生素质测评及奖学金评比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例,该《办法》曾是在综合测评基础上的奖学金、先进集体和个人的激励机制。就该《办法》总结来看,该高校大学生素质测评奖励惩处激励机制对于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当今高校评价体制的通病,具体表现在:
(一)评价模式僵化,重视鉴别、选拔,轻视激励、矫正
僵化的评价模式忽视了“95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传统的价值观念、僵化思维看待新生代的大学生。素质测评结果对优秀学生的激励效果远远好于一般学生。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社会现实下,大学生的社会身份由社会精英变成普通阶层。走上社会的新生代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社会竞争加剧、就业难度增加等难题。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等对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及学习态度造成很大的冲击和影响,这使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人的学习目的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学习动机表层化,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知识的真正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二)评价模式以偏概全,评价过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传统素质测评过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忽视了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个性化要求。现行的激励机制让学生感到不公平。在实践中,它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普遍性而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如在非本专业有特殊成就的学生),难以把握学生的个性化评价与激励,无法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最终考评结果相对应的激励措施也是向全面发展的学生倾斜,个性化的激励措施仅限于极少数的特殊情况,如在高级别的竞赛中取得较好名次的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学生等,因此,极少数的激励措施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三)重结果轻过程,忽略学生的价值体现,评价效果微乎其微
公平理论指出,一个人不仅仅关心自己的收入(例如成绩、各种荣誉称号等)和投入(例如个人努力的程度、付出劳动量的大小等),而且还关心自己的收入、投入与别人的收入、投入的关系。评价与激励机制在高校大学生能力培养及高校育人过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符合大学生需求和特点的激励机制,应用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把满足高校大学生的各种愿望和需求与实现学校“育人”这一根本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对新生代大学生素质测评激励机制的优化思考
新生代大学生素质测评激励可以较好地引导和满足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行为动机,形成自我内驱力,从而朝着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根据以上对“95后”新生代大学生性格特点与传统激励体制存在的弊端的分析,本文对“95后”新生代大学生素质测评激励机制提出了如下优化建议:
(一)构建多维度、多层面的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一个正确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应具有多维度和多元化的特点。在美国评价内容不但涉及知识和智力,还涵盖了语言及实际操作能力、情感与态度等诸多方面。评价方式更是多种多样,有书面考试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口头测试、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等。我们要以大学生“合格规范+个性特长”为培养目标,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在“95后”大学生科学评价激励机制改革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和实践,目的是激发“95后”大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动力、热情。在设置奖项评比时,鼓励“95后”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组织管理等方面挖掘自身潜力,培养兴趣爱好,发挥个性特长。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素质测评激励机制
在完善“合格规范+个性特长”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还应根据目标建立行之有效的素质测评激励机制。第一,完善奖、助学金政策制度。以扬州某高校为例,2011年以前的奖、助学金制度主要是对极少数学业优秀学生的奖励,大多数的学生往往与之无关,难以起到激励作用。2012开始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增设各种特长奖,如道德模范奖、才艺竞技奖、学业奋进奖、励志成才奖、学科竞赛奖等,以刺激和鼓励更多的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此外,2014年还落实了“班级素质活动开展指导意见”,旨在让大部分学生甚至全部学生有自身素质提升的机会。第二,实行末位学生会商制。保持较高的淘汰率是许多国外大学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在中国不切实可行,目前也只有北京大学在实行这样的制度。末位会商制是针对末位的学生,学校跟家长建立会商制度,家庭和学校共同帮助后进生的一种激励机制,从而鞭策学生始终努力学习,进而保证高校学生的整体学业水平。
(三)重视舆论宣传,积极创造自我激励型的良好校风、教风、学风
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奖惩条例、治理方式,反映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理念,折射出校园精神,熏陶影响着新生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针对“95后”新生代大学生推行新的素质测评激励机制,在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中体现自我激励的风气,同时树典型、立榜样,形成良好的教风、校风、学风。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对处在这种环境中的新生代大学生产生一种教育和激励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一种自由、乐观、向上又不失严肃性的环境,会使每个学生不自觉地融入自我激励氛围环境中,自觉自治,积极向上,开拓创新。
[ 参 考 文 献 ]
[1] 赵婷婷,董雪梅.大众化高等教育下的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2] 邹苏.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
[3] 陈抿明.我国大学生激励体制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
[4] 李祥.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
[5] 张哲,张玉霞.关于高校学生学业评价与激励机制的思考[J].经济论坛,2005.
[6] 邱伟光.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1.
[7] 陈姝伊.关于大学生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思考[J].企业家天地,2013.
[责任编辑:覃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