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等
[摘 要]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就业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在此基础上确立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科学定位,积极改革、调整课程体系,加速本科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结合,为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机械类
[中图分类号] G42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17-02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社会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向着技术密集、高新产业增加的趋势发展;低附加值产业减少,高附加值产业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使社会职业岗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大了对技术应用、开发创新人才的需求。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以全新视角看待当今的高等教育,面向实现转型发展的国家需求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立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努力培养出国家需要、社会需要、行业需要、企业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科学定位,积极探索和研究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要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要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技术理论、注重技术应用、突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体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科学研究要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以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地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我院机械工程专业是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地方及区域经济建设需要,在工程意识、技术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思想道德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围绕地方机械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机械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机械、机电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以及生产运行、设备控制和维护调试岗位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按照“企业调研——岗位群分析——知识结构与能力分析——课程体系及教学环节设计——学校、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共同论证”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技术路线,充分调研机械制造业的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建立专业的毕业生质量跟踪体系,及时分析用人单位的反馈,优化“机电一体化”的现场工程师培养方案。进一步强化现代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传统机械的结合,打造以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电控制为主线的机、电、信一体化教学平台,强调学生设计能力、工艺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培养,尤其在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机械结构优化设计、控制工程基础以及模具设计等课程中融入有限元分析与结构优化、三维制图、MATLAB、模具流态分析等先进、实用的模拟、仿真、设计技术的内容,形成 “机械”为主干,“电气、信息化”为两翼的课程体系,强化现代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传统机械的结合。主要面向先进制造业,培养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机电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及生产运行与设备控制的现场工程师。
三、课程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就要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实用为要求”的原则,针对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以学生就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社会要求为导向,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优化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笔者根据对历届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和对行业企业的调研,了解到企业所需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岗位(群)工作任务应具备以下特征:1.运用现代设计理论进行新产品的设计、开发,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分析软件;2.懂得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工艺装备的设计制造、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3.较强的现代技术设备的使用操作、调试维护和控制管理的能力;4.懂技术,会经营管理,有一定的市场开拓能力。从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入手,打破学科体系,进一步梳理专业知识体系,更新、整合教学内容,紧跟机械工程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优秀应用型本科高校机械专业的课程建设成果,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质量标准,构建以“任务载体”为中心,以设计、工艺、生产管理工作流程为主线的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本专业构建了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活动 “不断线”,重点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生产现场一线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另外,本专业还将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嵌入课程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无缝衔接。
本专业以“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全面素质培养,激发创新思维拓展”为指导思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置课内实验、独立设课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模块。全面落实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基于现代工程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三层次、四模块、三结合”的递进式的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将主要实践环节按照基础训练、提高训练、综合训练三个层次进行一体化设计;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职业技能培训、科技竞赛活动四个模块进行衔接,并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方式组织实践教学,确保实践课时占到总课时的40%,确保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四年不断线。
实践教学实行项目化建设与管理,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确保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比例达到90%以上。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鼓励学生进实验室开展自选性、探究性实验,新开发《机械创新综合实验》《机械设计制造一体化综合实验》《机器人技术综合实验》等综合自选性、协作性实验项目。以开展省级、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为契机,全面打造本专业课外创新实践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外语听、说、写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新领域的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等等。而加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则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素质与能力的重要途径。
此外,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研究,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集实习、实训、就业、科研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以多形式、多途径协同开展人才培养。
五、总结
作为承担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工科院校,通过对人才培养途径及规律的探讨,着眼于学生工程意识、创新意识、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通过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必将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机械专业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兰群,周剑平.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思考[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2):65-67.
[2] 王永生,刘拓,章梓茂.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6(22):48-50.
[3] 顾永安,何东亮,费振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职教探索与研究,2010(2):12-15.
[4] 罗佑新,等.高校机械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要求的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08(11):134-136.
[5] 邹景超,刘万福,杨汉嵩.民办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2):65-67.
[6] 郭喜平.《轧钢机械》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1):116.
[7] 李连波.因材施教合理构建独立学院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3):4-6.
[责任编辑:覃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