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昭英
(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基于SWOT分析的贵州喀斯特山区大鲵产业发展研究
钱昭英
(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大鲵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因为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大鲵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由此我国各地区陆续开展了大鲵的工厂化养殖,对大鲵资源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近年来贵州喀斯特山区大鲵产业的发展现状,运用SWOT模型分析法对贵州大鲵产业的发展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一些促进贵州大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贵州大鲵产业战略决策与产业规划提供参考。
大鲵产业;SWOT分析;对策;贵州
大鲵(Andrias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为我国特有物种,隶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1]。大鲵主要以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河流为栖息地,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青海、甘肃、贵州、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广东、福建、广西等17省区均有分布,尤其以四川、湖北、湖南、河南、贵州、陕西等省居多。大鲵对水环境的依赖非常强,迁徙能力较差。近年来,由于栖息地的破坏与人为捕杀等对大鲵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导致野生资源急剧下降,分布区域成倍缩小,处于濒危状态,我国已经将其列为Ⅱ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及《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均将大鲵的受威胁现状列为极危(CR)等级[2]。大鲵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科研价值、医用价值、观赏价值与美容价值,近年来随着大鲵规模化驯养与繁殖技术的成熟,大鲵产业逐渐成为贵州省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兴产业。虽然发展大鲵产业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笔者结合贵州卡斯特山区大鲵产业发展的现状,运用 SWOT 分析方法对贵州省大鲵产业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促进其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为贵州省大鲵产业战略决策与产业规划提供借鉴。
1.1 内部优势(Strengths)分析
1.1.1生态条件优越。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1 000~1 600 mm,年平均无霜期为237~289 d。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为110 000 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广泛,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岩溶生态系统。许多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暗河与溶洞位于石灰岩下面,水质清爽,环境宁人,冬暖夏凉,为喜暗怕光、喜静怕惊、喜清水怕浊水、喜隐蔽怕暴露的大鲵提供了天然的生境[3]。
1.1.2自然资源丰富。贵州省冷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据不完全统计,其地下水年排量为259 亿m3,山溪水、山泉水在全省各地广泛分布,年平均水温保持在16~19 ℃,水质及水温条件非常适合大鲵的养殖,并且不同大鲵养殖场点水源不同,使疾病传染的概率大大降低。此外,大鲵野生资源在贵州省境内也具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因此,从水资源及野生大鲵资源2个方面来看,贵州省发展大鲵养殖均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商品大鲵产品质量,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
1.1.3大鲵驯养规模理想。自2009年以来,贵州全省各地兴起大鲵养殖热潮,各种不同规模的专业养殖公司、养殖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例如,贵定县投入到大鲵产业的资金达到1 000多万元,该县目前有17个乡镇,50个行政村的532户农户养殖大鲵42 195尾,年产商品大鲵可达约10万kg,产值可达6 000万元,在全省大鲵养殖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2012年底,全省已有65个县、200个乡镇、314个村、3 000余户养殖农户,201家养殖企业开展大鲵驯养繁殖,规模仅次于陕西省,排名全国第二,产值达21.2亿元,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47.0%[4]。
1.1.4掌握养殖关键技术。目前,贵州省几家大鲵养殖大型企业(如锦江大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已基本掌握了大鲵人工繁殖、孵化及养殖等相关的整套技术。该公司还联合相关科研机构筛选出了大鲵的最佳饵料组方及催产时间,形成了最佳催产、受精时间和饵料组方等核心技术,获得受精率90%、孵化率38.7%、幼鲵存活率 95% 的良好成效,每年可向全省提供大鲵苗约20万尾,不仅对解决限制大鲵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苗种主要依靠外省调进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提高了成活率降低了养殖成本。
1.1.5深加工研究初步开展。贵州省一些大型的大鲵养殖企业已开展了深加工技术研究,并取得一些专利技术。作为贵州大鲵产业龙头企业的锦江大鲵公司已着手在大鲵药用方面的专利技术的研究开发,目前已确定了20余项在药用、保健、食品、美容等方面的研究方向。该公司已初步试验出一批产品,这些产品预计在1年内推向市场。
1.2 内部劣势(Weaknesses)分析
1.2.1养殖场建设欠合理。一些养殖户对大鲵的生态习性不够了解,导致养殖场规划不合理,如将养殖场修建在环境嘈杂的住家户旁或公路边,或选址在水源偏高水量偏小处等。此外,一些养殖户为占据有利地形抢夺水源,无序建场,出现大鲵池依河串联而建的现象,致使大鲵池密度过大,超过沟溪承载能力,不仅增加了大鲵疫病风险,而且破坏了生态平衡。另外,还有一些养殖场不因地制宜、高额修建高标准的养殖场,因为基础建设投资过大,导致养殖成本过高,资金回收周期过长,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下降。
1.2.2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总体来看,贵州各地在发展大鲵养殖过程中养殖技术、培训技术及服务水平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人工繁殖方面,迄今为止只有少数企业实现小规模突破,大多数养殖企业、养殖户养殖技术水平不高,对人工繁殖技术掌握不够成熟。在规范健康的养殖技术方面,大鲵病害防治技术还有待大幅提高。
1.2.3配套体系不健全。健全的产业配套体系是产业快速高效发展的保证。目前,贵州省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大鲵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如苗种繁育、质量安全监管、疫病防治、技术推广与创新、饵料供应等),一些养殖户因此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大鲵产业也由此存在较大、较多的质量安全隐患。
1.2.4销售渠道不畅通。贵州商品大鲵销售主要依靠企业或养殖户直销饭店及酒店,缺乏其他销售渠道。目前,贵州省内只有锦江大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F2代鉴定,可将大鲵销往省外市场,而省外大鲵市场同样也面临销售困难的问题。目前,全国大鲵存育量约400万尾,而市场消费量每年仅20万尾左右,存育量是消费量的20倍。在销售渠道不畅通以及商品大鲵大量上市的压力下,从2011年开始贵州省大鲵销售面临困难,销售状况不容乐观[4]。
1.2.5大鲵开发力度不够。大鲵的价值远不只是食用,更重要的是在医药、保健、美容、科研、观赏等方面。大鲵产业的定位应以近期食用、远期药用开发为主,药食兼顾,综合利用。当务之急则是开拓市场,重振农户养殖的积极性,继续做大总量,为精深加工奠定基础。
1.3 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1.3.1贵州“后发赶超”发展之路的推进。贵州发展的思路是要走出一条符合贵州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贵州开发滞后,只能充分营造后发优势。贵州的后发优势除了普遍意义上的技术引进、制度创新方面的优势外,还有结构调整、规模扩张等方面的优势。作为贵州特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重点开发品种,大鲵产业发展符合贵州省“后发赶超”发展之路的需要。
1.3.2贵州省政府的支持鼓励。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大鲵产业。2008年,贵州省科技厅组织实施了由贵州锦江大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遵义医学院、铜仁学院、贵州省水产研究所、贵定县畜牧水产局等参与的“贵州喀斯特山区大鲵人工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示范”重大科技专项。2009年10月,贵州省政府明确了“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大鲵产业,推进农村结构调整,加快农民增收步伐”的指导思想。同年,贵州省农业委员会组织编制了《贵州省大鲵资源保护与发展规划(2010-2025年)》 明确了大鲵产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重点区域布局与发展方向。
1.3.3省外大鲵产业的发展经验。目前,国内已拥有精湛的大鲵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及深加工技术。湖南省在野生大鲵驯养繁殖、子一代亲鲵性腺强化、子二代幼苗培育等多项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张家界市是首个具有大鲵深加工产品投放市场的地区[5]。沿海地区在资本、人才和技术等产业发展要素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汉中90% 的仔鲵利用仿生态繁殖生产[6]。省外先进的技术为贵州省大鲵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1.4 外部威胁(Threats)分析
1.4.1政策困扰。大鲵属于我国Ⅱ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按照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除大鲵销售方应具备驯养繁殖证、经营利用许可证、运输证等各项手续外,采购方也必须持有当地省级渔政部门颁发的《经营利用许可证》方能采购、加工、经营[7-10]。贵州省大鲵养殖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许可批准,合法经营,但出不了省,尤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的省市更是不允许经营或限制经营,而贵州本地消费市场能力有限。目前,由于政策困扰造成的大鲵销售渠道窄、市场小、销售不畅等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大鲵产业健康发展的最大因素。
1.4.2省外大鲵产业迅猛发展。随着大鲵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在全国各地的推广,目前湖南、广东、浙江、 江西、四川及重庆等地形成了以集中驯养为主的规模化大鲵养殖场,在政府推动下湖北、陕西等省则主要以生态繁养为主,形成大规模的散户养殖集群。技术方面,目前具有大鲵人工繁殖与工厂化养殖技术优势的企业主要包括广东粤宝、华宝与浙江金城、永强以及湖南亿年酉鱼、张家界金鲵等。养殖规模方面,陕西汉中与湖南张家界一带是中国大鲵养殖核心区,其中汉中大鲵养殖规模最大, 拥有“中国大鲵之乡” 称号[6]。国内大鲵产业迅猛发展,对贵州大鲵产业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
1.4.3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目前,贵州省将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引起的环境污染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鲵的生态环境,因而影响到大鲵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即经济发展与大鲵产业发展所需的较好生态环境间存在一定的矛盾。②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展。目前,大鲵资源总的表现为野生大鲵自然增殖困难,而人工养殖量快速增长。尽管目前大鲵繁育养殖及产业化技术已经成熟,企业却面临亏损,主要是因为大鲵产业化遭遇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瓶颈,即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鲵产业的发展,未达到“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的目的。
为了促进贵州喀斯特山区大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不同的SWOT 条件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提高大鲵的市场竞争力及吸引力。笔者将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排列成矩阵表进行分析,得出相匹配的发展策略(表1)。
表1 贵州省大鲵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3.1 完善总体规划,促进大鲵产业健康发展总体来看,贵州大鲵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总体规划的问题。贵州具有适宜大鲵生长的气候与水环境,近几年大鲵养殖在贵州省发展迅速。但是,从整体规划上缺乏计划性,以致在市场还没有完全接受时驯养繁殖量就提前进入了突飞猛进的生产阶段,商品大鲵集中上市,导致大鲵价格急剧下降。因此,各地应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编制大鲵资源保护与发展规划,合理开展大鲵养殖,对准备养殖大鲵的企业与养殖户进行积极引导,一方面使人们了解养殖大鲵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要清楚养殖大鲵具有市场与技术风险。政府要加强管理与服务工作,妥善解决大鲵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规范产业发展,避免行业风险,促进贵州大鲵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2 优化政策环境,拓展大鲵市场拓宽大鲵市场,首先要从省内增加销售渠道。积极向省相关部门申请协调各地区(县市),发放《经营利用许可证》给愿意经营大鲵的酒店,培育省内消费市场。其次,建议省政府积极向农业部反映贵州省大鲵养殖现状,力争中央政策层面的支持,加大与商品大鲵消费大省之间的交流合作,使当地更多的餐饮业获得大鲵经营利用许可证,在愿意销售大鲵的地区设置直销网点,向各大酒店及当地群众提供鲜活大鲵,解决好贵州省大鲵销往省外的瓶颈问题。此外,积极与农业部与外贸部门协商,争取将大鲵产品销往国外,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解决好大鲵产品的销售问题。
3.3 深入挖掘大鲵的经济价值通过检测发现,大鲵是含氨基酸最丰富、最全面的一个物种,同时也被广泛记载在各类医用典籍上。大鲵具有较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目前,贵州省大鲵产业链主要以驯养繁殖为中心环节,在资源规模快速增殖的基础上,向上游延伸可发展大鲵饵料的生产与加工环节;向下游可拓展为产品深加工与市场营销环节。建议大鲵养殖企业与大型超市合作,分割大鲵按份销售,或初加工大鲵,让普通市民也能购买大鲵初加工产品。此外,建议有实力的大鲵养殖企业与食品、医药、保健品生产企业联合,彻底改变商品大鲵的单一食用消费模式,深入挖掘大鲵医药、保健等方面的经济价值。
3.4 建立健全服务保障体系①建立健全大鲵疫病防控体系。目前,贵州省大鲵疫病防治技术落后,严重制约与影响了大鲵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建议整合动物防疫资源,建立市、县、乡、村4级大鲵疫病防控体系。实施大鲵检验检疫制度,建立大鲵病害、疫情上报和信息发布制度;实施大鲵疫病防控预案,及时控制与消除病害。②完善技术信息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乡技术培训和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大鲵驯养繁殖技术培训与推广工作。将已经成熟应用的养殖技术汇编成册印发给养殖户,规范养殖行为。③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从养殖到利用各环节对饲料、渔药等投入品进行全程监管,从源头上控制大鲵产品质量安全,保证大鲵产品的高品质和高品位,增强贵州大鲵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及市场竞争力。
3.5 加强组织合作,做强龙头企业①加强组织合作,促进技术成熟。目前,贵州省大鲵驯养繁殖技术主要由大型养殖场掌握,其余各地养殖技术参差不齐,相互封锁,一些散养户还没有从根本上掌握繁育技术。为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组织协调,引导科研部门、驯养企业合作,合力攻关,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养殖技术,并加以推广。②建立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模式。随着大鲵在我国开展大规模养殖,产业竞争将日趋激烈,主要体现在龙头企业之间在资金、文化、技术等方面的综合对抗。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龙头企业在资金、用地、技术与项目等方面的扶持,如采取经费补助的方法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养殖新技术、疫病防治新方法、深加工新产品等研究,将部分科研项目分配给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综合实力与产业带动能力。
3.6 推进产业关联推进产业关联是构筑产业优势的现实选择。充分利用国家与贵州省良好政策与贵州省生态旅游配套改革的机遇,促进大鲵产业与生态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间的相互促进; 同时,结合贵州省大鲵的自身优势,发展与其关系密切的餐饮业和文化产业,从而不断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
SWOT 模型分析表明,贵州省发展大鲵产业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威胁同在,但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并非一成不变,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可以相互转化。贵州省发展大鲵产业具有非常大的潜力空间。巩固自身优势,最大效益化利用所面临的机遇的同时,全力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并积极应对挑战,利用贵州省独特的环境资源与政策优势,使大鲵产业在贵州省走出一条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以此促进贵州省生态环境建设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1] 费梁.中国两栖动物图鉴[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8-40.
[2] 汪松,解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红色名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91.
[3] 姚俊杰,张红星.贵州省大鲵养殖产业化的发展前景[J].现代渔业信息,2010,25(7):10-13.
[4] 傅岩.“娃娃鱼”从“贵族化”走向 “平民化” [N].贵州日报,2013-02-21(5).
[5] 罗庆华,谢文海,王朝群,等.张家界市大鲵产业发展战略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3):39-43.
[6] 邢可利.汉中发展大鲵产业形势分析[J].中国水产,2011(3):21-24.
[7] 李正友,罗永成,谢巧雄,等.贵州大鲵产业现状及发展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9):118-121.
[8] 李星星,周宇.遵义市大鲵养殖现状及前景[J].农技服务,2013, 30(6):661.
[9] 文立华.中国大鲵自然资源现状及管理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716-1718.
[10] 田宗轩,周红兵,黎万琼.发展特色农业的有效途径探讨[J].南方农业,2011,5(1):48-51.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AndriasdavidianusIndustry in Guizhou Karst Mountain Area Based on SWOT Analysis
QIAN Zhao-ying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ndriasdavidianusare rare wild animals endemic to China. A sharp decline inAndriasdavidianusnatural resources has occurred due to the destruc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resulting in the successive factory farming ofAndriasdavidianusin various regions of China,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tingAndriasdavidianus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present stud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Andriasdavidianusindustry in Guizhou were performed using the SWOT model analys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c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is industry in Guizhou.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Andriasdavidianusindustry in Guizhou were put forward,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trategic decisions and industry planning ofAndriasdavidianusindustry in Guizhou karst mountain area.
Andriasdavidianusindustry; SWOT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Guizhou
2014年度贵州财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
钱昭英(1984-),女,四川大英人,副教授,博士,从事水生生物遗传资源和资源经济研究
2015-02-09
S 966.6;F 303.4
A
0517-6611(2015)09-0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