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李芫
新政的推行势必促使棉花产业未来发展更加趋近市场,更加趋向集约化、规模化和品质化,更加趋向创新增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我国新一轮改革全面、渐次推进,经济发展逐步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点的新常态。在这个大背景下,国家在新疆开展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以及对内地棉花主产省棉农进行适当补贴。新常态和新政策将如何左右棉花产业的未来?
正是这一让所有涉棉单位揪心的议题令来自国家发改委、农发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棉花协会等产业链各环节相关单位的专家先后奉献智慧,也吸引了600多名相关人士齐聚北京碰撞思想。1月20日,2015CNCE棉业发展年会的举办成为棉花新政实施后最具高度和影响力的一次棉业头脑风暴。
2014年,中央明确提出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在新疆开展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完善农产品定价机制,探索推进棉花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在保障棉农基本收益的前提下,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提升市场活力。全国棉花交易市场董事长王正伟认为,新政的推行势必引起中国棉花产业布局的再调整和资源的再整合,促使棉花产业未来发展更加趋近市场,更加趋向集约化、规模化和品质化,更加趋向创新增效。
围绕棉业布局的调整,中国棉花协会会长戴公兴分析道,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改革推行后,政府减少了干预,企业回归市场,重新参与市场竞争,与此同时,行业面临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也相应增加。尽管2014年国内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较大幅度下降,但受较高库存和需求疲弱的影响,新棉上市以来销售依然滞缓,企业经营压力加大。有挑战就有机遇,围绕棉业调整,戴公兴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变革和创新。通过改革推进棉花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解决棉花生产、流通环节的高成本低效率问题;通过改革创新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探索符合现代流通行业发展的方式方法,提高棉花贸易的现代化水平。
二是适应互联网发展需求,构建棉业发展新常态。近年来,政府和企业新建了大量的仓储设施,软硬件条件相对完备。当前有关部门正抓紧制定全国棉花物流发展规划,包括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在内,供销合作社系统一些企业也在投资建设棉花物联网系统、棉花物流园区。这些举措将有效促进棉花生产、流通效率的提升。
三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建立棉业发展长效机制。棉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改变现有分散、小规模经营模式,向适度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方向转变,大幅提高棉花的科技种植水平,提升棉花产出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期待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优化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改革,完善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平衡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充分兼顾产业链上下游的利益,促进资源优效配置,不断激发企业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世界棉业看中国,中国棉业看新疆,新疆棉业看兵团。作为中国棉花生产基地,新疆棉花的生产情况牵动着整个中国棉业。201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种植面积1115万亩,总产量176万吨。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孔星隆看来,兵团棉花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针对机采棉需要建立的从品种栽培、采收和籽棉加工等一整套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皮棉质量下降,兵团生产成本仍处在上升通道,棉花流通体制不适应棉花体制随用随购的要求等问题,兵团坚持棉花产业不动摇、以市场为导向、以机制为目标,以深化改革科技创新为动力,调优做强优质商品棉基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
代表服务于产业链上游的机构,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花局局长高芳围绕棉花生产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方向。她说,中国棉花最大的制约就是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特别是人工成本刚性的增长。未来30年,中国棉花生产环节规模化、合作化,将是改善生产关系一个重大的制度设计,使规模化向机械化方向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益。
针对新一轮新疆目标价格的制定和完善,中国棉花协会建议在新年度的财政补贴方面完善补贴方式,提高科学性、精准性和时效性,即和产量、质量挂钩。同时,国家发改委制定了一个全国棉花现代物流规划,今年或将实施。在高芳看来,这对流通企业的规范化、现代化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作为服务于下游棉纺企业的机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杨世滨从棉花使用方面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方向。他指出,目前在库棉花的去向影响了涉棉企业的信心和棉花价格的波动。2014年开始的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虽然棉花质量还有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比收储时的质量好;目前的价格基本上反映了市场的平衡价格,与进口棉花价格相差2500元/吨,快逼近棉纺行业能承受的2000元/吨的价差极限。他希望最终达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统筹。
对于棉花用户——广大纺织企业来说,取消收储、实施目标价格直补只是手段,实现棉花的全球性流通才是目标。对于棉农来说,尽管新疆目标价格补贴力度非常大,国家财政也付出很大的代价,棉花种植面积仍显现下滑趋势。只有进一步改善生产关系,继续深化改革,才能迎来中国棉业的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