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杨文静
今年2月1日和3月1日,全国逐步开始实施《全国税务机关出口退(免)税管理工作规范(1.0版)》和《出口退(免)税企业分类管理办法》。下放出口退税审批权限,出口退税企业实现分级差别化管理,这是继今年1月1日,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提升至17%,实现全额退税之后,国家促进企业出口的进一步动作。
作为我国出口大户,纺织服装一直是我国的创汇主力,而出口退税作为我国促进对外贸易的重要杠杆,一直被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所看重。纷至沓来的利好政策,是否真正让纺织服装企业获益?
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共办理出口退税3330亿元,同比增长20.2%。这无疑受益于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上调以及出口退税周期的缩短。
尽管如此,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5.5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出口同比增长4.9%,进口下降17.3%,其中3月份进出口增幅出现“双降”。可以看出,我国所面临的外贸形势依然严峻。
具体到纺织企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前3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581.08亿美元,同比增加2.87%,较前2月回落16.73个百分点。其中,中国纺织品出口同比增加4.2%,中国服装出口同比增加2%。其中,3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125.64亿元,环比下降42.03%,同比下降32.59%。出口退税政策的出台,对于稳定纺织品服装出口起到了有力的支持作用。
嘉兴毛衫企业一部分以外销出口为主。对于简化优化出口退税审批政策,嘉兴毛衫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缩短企业出口退税时间政策的实行,这不仅显示国家鼓励出口、扶持传统行业的意向,也将有力支持嘉兴出口企业和地方经济良性发展。”
同时,也有部分企业表示虽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于行业而言总体利好,但实际中并没有刺激出口大幅增长,更多的是起到了“保稳防降”的作用。江苏新申亚麻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国家出口退税系列政策出台前后,公司出口额基本持平。“我们的内外销(四六分)一直保持稳定,面料出口占到总销量的60%~70%,现在外销量仍然是这个比例。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公司的利润空间有些许提升,但由于整体行业发展的形势,所以亚麻的出口量没有出现大幅增加情况。”
而接受采访的另外一些企业也表示,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更多惠及的是具有较强议价能力的大型企业,对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而言并不见得会有很大影响。
据了解,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品牌影响、议价能力有关。出口退税率的上调使得外商向大多数并不具有议价能力的企业施压,进一步降低出口商品价格,导致利益传导的错位,多数中小企业并未从中受益。
“国外企业对于出口退税比我们了解得还清楚,我们报价的时候都要把退税加进去。只有很少议价能力强的大公司才能扛住外商的压力。”宁波市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一位负责人说。
相对而言,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企业中,普遍反映出口退税审核程序的简化和优化对于他们而言更为实惠。因为借由这个政策,企业不仅加快了资金周转,也降低了资金成本。
回顾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税率历史可以看出,在出口遭遇下滑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期间,出口退税率均为16%~17%的最高点,而当下出口退税率又回到最高点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出口退税率的历史曲线表明,历次出口退税率的高企背后反映的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挑战。众所周知,在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的演变历程中,前两次出口退税率达到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国际经贸形势的疲软,可以称之为外因。回到当下,出口退税率再次达到峰值尽管与外需疲软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却是内因。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正在经历着一个新的挑战期,甚至可以称之为危机期。如纺织服装企业传统竞争优势的逐步丧失,数据显示,在争做全球工业成本最低国的竞争中,中国已经输给了印度、墨西哥以及东南亚几国,甚至正在慢慢接近美国,依靠成本节约来维持竞争优势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土地、人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涨,加之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正在警示国内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只有打造国际品牌,提高纺织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才能增加话语权和定价权,而不能仅依靠高比例的出口退税率维持企业的生存。
“政策虽好,企业也不能过于依赖退税,如果想改变自身的命运、希望开拓更多市场、获得更多订单,企业就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改善提高产品。”前述宁波市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的这位负责人说。
从长远来看,在原料、资源性的上游产业向全球延伸,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全球生产、优化产业链,以及提升品牌价值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最应当关注的两个方向。
可以预见,单纯依靠出口退税来稳定或促进对外贸易的年代正在远去,出口退税的调整仍将作为稳定外贸的重要手段而存在,却不再是一剂万能灵药。
除了提高出口退税率进行“输血”,国家必须打综合牌,通过数据监测、市场引导、增进交流沟通或者提供更多的培训等方式从多个维度对企业进行引导,支持企业强化品牌建设、创新研发、优化产品结构,增强“造血”机能,实现内涵式生长。
只有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不断提高,才能减少对“输血”的依赖、提高“输血”的效率,最终促使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实现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