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李利军
中国经济创造了世界奇迹,身在其中的纺织业如何继续顺势而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近日身处纺织圈舆论中心。经济界“一哥”现身2014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表彰活动,引发不小骚动。其对纺织服装行业指点江山,在当前纺织业承压运行的氛围中,颇有传经送宝的意味。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加快。然而,作为国内市场化最先行、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在国家一系列加快改革的新一波浪潮里,纺织服装业是否能再次赢取弄潮儿的资质?国内纺织服装产业的增长边际是否已入眼底,持续发展的入口何处寻觅?而在整个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纺织服装行业如何乘势而为,走上创新驱动之路?
在业内的会议上,林毅夫探讨了纺织服装行业的焦点问题,而想要透彻理解他的论断,还须在其经济研究体系中找到答案。在近期举办的北大博雅论坛上,林毅夫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维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一般意义。纺织服装业参与创造了这一奇迹,是该自觉的时候了。
在20年前成功预言中国2015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林毅夫变身“预言帝”,而其关于中国经济从2008年起仍有20年GDP8%增长潜力的论断,惹来不少争论和质疑。
林毅夫近期在北大博雅讲坛上表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机制来源于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和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他认为,是否仍有快速增长的潜力不能简单地从过去已经快速增长多少年或现在的收入水平有多高来判断,关键要看后发优势还有多大,“判断后发优势比较好的角度是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水平的差距,因为人均GDP水平代表了平均劳动生产力水平,而后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平均技术和产业水平。”
人均GDP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水平,而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代表平均技术水平和产业水平。从数据分析来看,根据人均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我国GDP是美国的21%,这个数据是1951年日本跟美国的差距,1967年新加坡跟美国的差距,1975年台湾地区跟美国的差距,1977年韩国跟美国的差距。这些东亚经济体,都在此后的20年实现了经济8%~9%的年均增长。他们实现了,就代表从2008年开始,中国经济依靠后发优势,有实现20年年均8%增长的潜力。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中高速发展的目标并不是“镜中花水中月”,林毅夫这一论断也给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而他在业内会议上更直接地表示,纺织业今后在发展中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度将继续提高,其技术升级的空间相当大。他认为纺织业在国内还可以发展10年~20年。
他认为,我国当前的发展要多向日本、新加坡等地区借鉴。而企业的发展也要在和他们的比较中找出不足,并作为努力方向。林毅夫表示,部分纺企应该会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在品牌经营、品质管理、研发、市场渠道等方面做出成绩。
在科技创新方面,我国企业还可以继续参考、借鉴、引进、消化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这种创新和升级是在产业链之内进行的,林毅夫认为,这样技术升级的成本和风险都小很多。
林毅夫表示,一个企业是否有自生能力决定于所在的行业是否符合这个经济的比较优势。
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有很多劳动密集型的小型国有企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纺织行业所从事的就是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当时只要企业经验管理得当就能赢利。而回顾历史,在政策“抓大放小”时,纺织行业中多数企业早已实现市场化。然而,那些纺织行业中在当时具备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的大型国有企业不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缺乏自生能力,没有保护补贴就活不了。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和资本积累,有不少产业,比如装备制造业,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已经有竞争力,表明这些产业现在已经符合比较优势,企业有了自生能力。
发掘比较优势,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要看科学技术水平。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一国生产力的高低。总体来看,林毅夫认为,发达国家总体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速度慢,过去这100多年来的年均增长率不高,也就只在2.5%~3%之间。发展中国家同样需要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经济才可持续增长。林毅夫认为,如果懂得利用后发优势的话,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可以比发达国家快。
从发展阶段看,纺织服装在新时期也有了新变化。传统部分已经走过了利用前期比较优势积累的阶段,在“新常态”下要再挖掘新形势下的比较优势。比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历史长,资金积累和技术积累都有了一定的积淀,在吸纳发达国家技术的同时,也要重视原创技术的研发。行业不能将目光仅盯在单个产品技术的升级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将知识创新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不过,由于纺织服装产业庞大,各版块技术密集程度不一,发展步调也有先有后,其中高新技术材料这块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且有些仍然不符合比较优势,比如与国防安全有关碳纤维、芳纶等军工产业,这类产业资本非常密集,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周期特别长。这些产业有些甚至在发达国家也都超越了他们的比较优势,需要保护和补贴,在我国就更需要保护和补贴了。这些产业就要认清形势,需要积极争取政策扶持,而不能向做传统纺织行业一味埋头苦干,有损效率。
走向发达国家的路上,中国经济还有较高的发展潜力。要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中国也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要判断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很重要一点是要分析这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要素禀赋结构是指每个国家、每个社会在每一个时点上所拥有的资本的总量、劳动力的总量、自然资源总量的相对丰富程度。
因此,把握当前形势,就要把注意力放在自身要素的变化上。这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劳动力价格增长。林毅夫认为,包括纺织行业在内的优先发展的产业已经发生深刻变化。1979年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短缺,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资本不断积累,变得越来越密集。而且,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使得政府要优先发展的产业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林毅夫认为,纺织机械是资本、技术比较密集的行业,企业可以靠资本深化、技术深化、自动化等不断升级。纺织机械业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而对于劳动力工资占比相对较高的服装产业来说,面对全社会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态势,工业革命以来的产业转移会再次出现。林毅夫表示,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趋势一定是要转移到工资水平比较低的地方。
林毅夫认为,纺织产业转移可以选择非洲。他分析,从全球范围看,非洲有10亿人口,发展水平与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非常像。农村中有大量的廉价剩余劳动力,并且非常年轻。企业可以选择那些目前政策条件、社会条件比较稳定,政府积极性也比较高的国家转移,他认为非洲可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最后一站。
而在国内,企业投资面临挑战,目前我国的资本回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都在下降。林毅夫认为,2008年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民营经济的投资减少,失业增加,为了稳定经济,目前政府以基础设施的投资作为反周期的稳定经济措施。林毅夫表示,政府利用相对优越的财政状况,进行反周期干预,还将带动民间投资。
另外,投资的重点领域发生变化。环境污染问题目前越发严重,政策在解决这一问题上不遗余力。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纺织服装行业也应重视这一问题的存在。而在林毅夫看来,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他表示,解决环境问题,最重要的是尽快进入发达国家阶段,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为主的阶段。“减缓发展速度,只会让中国在制造业阶段停留更久。中国应该保持较快增长,早日进入以服务业为主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