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峰 杨秀英
(1湖北宜城市中医院 441400;2湖北宜城市人民医院儿科 441400)
惊厥是儿科临床中常见的急症之一,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全身或者局部肌群出现阵挛性和强直性的抽搐。临床中导致惊厥的原因很多,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生,且病情变化较快,如不及时治疗,将影响患儿的正常发育,严重者可危及患儿生命[1]。本研究通过探讨小儿惊厥的发病原因及急诊处理策略,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95例急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儿51例,女性患儿44例;年龄在28d以下的患儿15例,28d~1岁的患儿21例,1~3岁的患儿42例,3~6岁小儿共12例,6岁以上患儿5例。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对所有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50例)和对照组(n﹦45例),分别采用综合处理措施和对症处理。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对症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治疗。具体方法(1)治疗原发病:对于高热引起的惊厥,采用物理降温和对乙酰氨基酚栓等药物降温,由低钙引起的抽搐应该补充钙剂等;(2)降颅压:抽搐频繁的患儿常并发脑水肿,应及时适当应用脱水剂和利尿剂,如静注20%甘露醇,按0.5~1.0 g/kg给药,呋塞米静推,按1mg/kg给药。(3)维持电解质和水电解质平衡:抽搐频繁的患儿应该禁食,由静脉补充维生素、氨基酸、氯化钾及糖盐水等。(4)注意监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1.3 疗效评定 (1)治愈:临床症状、阳性体征全部消失,且相关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2)好转:治疗后患儿的惊厥频率降低,意识稍有改善,且相关检查提示病情改善;(3)无效:治疗后患儿惊厥频率仍未降低,意识及其它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相关检查提示症状未得到缓解,或者治疗中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儿科急诊惊厥的常见原因 95例患儿中,由高热引起惊厥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颅内感染及癫痫,见表1。
原因 <28d 28d~1岁 1岁~3岁 3岁~6岁 >6岁 惊厥发生率[n(%)]高热 0 14 42 11 1 68(71.6)颅内感染 0 2 7 2 1 12(12.6)癫痫 0 1 3 3 0 7(7.4)缺氧缺血性脑病 3 0 0 0 0 3(3.2)低钙血症 1 1 0 0 0 2(2.1)低血糖 2 0 0 0 0 2(2.1)结节性硬化症 0 1 0 0 0 1(1.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6.0%(48例:治愈36例、有效12例),对照组为77.8%(35例:治愈26例、有效9例),观察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主要表现突然全身或局部肌群呈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常伴意识障碍。小儿惊厥的发病原因众多,不同年龄段发病原因也不同。本研究对95例患儿发生惊厥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由高热引起惊厥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颅内感染和癫痫。从发病年龄上来看,新生儿则以缺氧缺血性脑病多见,其次为低血糖和低钙血症,而婴幼儿以热性惊厥最多,其次为颅内感染、3~6岁儿童仍以热性惊厥为主,其次为癫痫、颅内感染,总体来讲,除新生儿外,热性惊厥是小儿惊厥发生的主要原因,而热性惊厥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认为与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因此,有效预防呼吸道、消化系统等感染是目前减少儿童惊厥的重要途径。
对急性惊厥患儿急诊处理中,应当镇静止惊,及时控制惊厥发作,从而保护脑细胞,防止脑损伤,减轻后遗症。同时,对持续惊厥患儿,还应采用甘露醇降颅压,减轻脑细胞水肿,预防脑疝发生。并且积极治疗原发病,监测生命体征,补液及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尽快控制惊厥的发生,尽量减轻脑细胞的损害,维持患儿的生命功能和保证患儿健康。本研究观察组在镇静止惊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前采用综合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0%,与采用对症处理的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与季一姝[2]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总之,,小儿出现惊厥的原因有很多,本研究所选病例中发生惊厥的原因主要有:高热惊厥、颅内感染惊厥、癫痫惊厥、低钙低血糖惊厥及缺氧缺血性脑病所致的惊厥等,根据不同发病原因采用了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值得在急诊处理过程中推广应用。
[1]郭梅娥.儿科急诊惊厥病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533-534.
[2]季一姝.综合疗法治疗小儿惊厥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5):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