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龙文 常继英 孙春荣
(1吉林省梅河口市湾龙镇卫生院 135008 2梅河口市友谊医院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的急性炎症。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为细菌感染。本病全年可发病,但以冬春季多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手和用具传播,多为散发,但可在气候突变时流行。起病较急,潜伏期1~3天不等,随病毒而异,肠病毒较短,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较长,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灼热感;若合并急性病毒性咽炎或喉炎,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或灼热感,咳嗽少见,咽痛不明显。当吞咽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感染时可有发热和乏力。腺病毒咽炎可伴有眼结合膜炎。体检咽部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若合并咽-扁桃体炎,则有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体检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脓性分泌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上呼吸道感染是内科门诊的常见病,约占笔者所在卫生院门诊就诊患者的65%左右。现将笔者所在卫生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6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与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的60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现将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确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均无心肺及其他疾病。T37.5℃ ~40℃,平均 38.5℃,;发病时间1~5d,平均3.6d,治疗前后未使用过抗生素、退热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急性起病,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咽部干痒、咽痛,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化验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以淋巴细胞增高,部分中性粒细胞偏高。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龄在15岁 ~61岁,平均45.2±7.8岁,发热60例,咽痛、咳嗽58例,咽部充血56例,扁桃体肿大38例;对照组60例,年龄在17~64岁平均为46.5±6.5岁,发热、咽部干痒及咳嗽60例,咽部充血54例扁桃体肿大32例。两组年龄、病程及症状、体征均无显著差异。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清开灵注射液0.8ml/(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3~5d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10~15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3~5d为1个疗程。同时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直至体温正常、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2d停药。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3d后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改善;好转:治疗3d体温37.5℃以下,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无效:治疗3d后临床症状、体征没有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处理 检测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 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7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体温及退热时间 两组临床体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体温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体温比较(±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60 38.7 ±1.3 37.0 ±0.2对照组60 38.6 ±1.4 37.8 ±1.2
2.3 不良反应 两组病例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是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多为病毒感染引起,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其中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约就占其中的80%以上。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及中药治疗为主。现代研究发现成人病毒感染患者临床症状与湿具有一定相关性,认为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多兼湿证。西医对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为抗病毒治疗及退热对症治疗,清开灵注射用是一种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牛黄、水牛角、金银花、黄芩、栀子等的提取物。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之功能;还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等作用。牛黄具有镇静抗悸,解热抗炎,兴奋呼吸以及促进红细胞再生的作用,黄芩,栀子,金银花等均具有广谱抗炎作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对热病神昏、中风偏瘫、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高热等疾病的治疗。中医药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方法多样,疗效确切,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资料亦表明,清开灵抗病毒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在体外和体内均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通过适当的配伍,可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开发前景。利巴韦林也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对多种呼吸道病毒具有抑制病毒作用。但从本次观察分析病例结果表明,清开灵注射液在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及缩短病程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利巴韦林,清开灵注射液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特别适合于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为理想的抗病毒感染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