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培浩
深海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军事应用空间广阔,战略价值极高,是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抢占深海战场先机,即可获得未来海战的主动权。因此,深海控制权成为海洋强国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深海作战力量建设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研发部署的重点。了解深海作战力量的发展现状,综合分析我国和其他海洋强国存在的差距,规划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深海战略发展之路,对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深海通常是指水深大于1000米的海洋,约占海洋总面积的90%。深海蕴藏着丰富的战略资源,具有广泛的军事应用前景,是海洋诸强国高度关注的重点。
战略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深海海底矿产资源分布广泛。目前已发现并具有开采价值的深海战略性矿产资源有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和热液硫化物。其中,多金属结核(学名“锰结核”)的蕴藏量约为3万亿吨,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高达750亿吨,多分布在大洋底部水深3500~6000米的海底表面;富钴结壳覆盖全球大约635万平方千米的海底,多分布在水深为400~4000米的海山上。深海还蕴含丰富的石油和可燃冰资源。据统计,全球深海石油储量为1350亿吨左右,可燃冰比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还要多,这些资源促使各国竞相发展深海勘探设备和技术。另外,深海物种丰富。深海生物在极端生态环境中形成了特殊的生物结构和代谢机制,是地球上最大也是最后一个尚未开发的基因宝库。
科考价值巨大,推动科技发展进步。深海是人类进行考察研究的场所之一,有极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已有许多重要发现。深海技术是国家高科技的最前沿和制高点,科学家进行的深海钻探、地球物理调查、大尺度海洋科学等研究,证实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等理论,揭示了有关海洋和大陆的起源和成因,解决了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的一些根本问题。海洋诸强国竞相研发深海探测设备、发展探测技术,不断刷新海洋深度探测的记录,推动了深海科考技术的发展进步。此外,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对潜水器的耐压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技术必将对未来潜艇的建设和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战场环境独特,拓展军事应用空间。一是深海可达成作战力量部署的隐蔽性。深海具有天然的隐蔽性,可使作战力量根据海底地形地貌隐蔽部署,并能在作战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达成行动的突然性,更易打破战略平衡态势,赢得战争的主动权。二是深海可增大作战力量行动的自由度。由于深海无昼夜之分,作战力量受时间影响较小。相对于陆战场,作战力量受海底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制约较少,可真正实现“全天候”“全维度”作战。三是深海可增强对作战力量的防护性。深海独特的海底地理环境和不同密度的海水层,可极大降低作战力量被侦测到的概率,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如深潜器、悬浮导弹、反潜水雷、鱼雷和新型软杀伤武器等深海作战力量,都可充分借助海水有效增强自我防护能力。
世界主要海洋国家争夺深海空间日趋激烈,竞相制定深海战略发展规划,重视深海作战力量建设,加紧研发深海高新技术和装备。
美、俄深海作战力量建设发展现状。美、俄两国均认为深海战场在未来战争中具有特殊战略地位和重要军事价值。一是将深海视为继陆、海、空、天、网之后未来战争最为关键的“第六维”战场空间。自上世纪80年代始,美国在《全球海洋科学规划》中就强调开发深海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俄罗斯一直重视对深海战场的开发利用,其潜艇的建设正不断向深潜和大型化发展。二是竞相研发深海武器,双方争夺深海控制权的斗争愈演愈烈。美国投资1520万美元建造的DSOP项目,具有在整个深海区有效探测潜艇的功能。俄罗斯正在研制一种依靠自重下潜到8000米海底的水泥潜艇,其水泥艇体和寂静无声的推进系统使声呐难以发现,可依靠“监听分离艇”监测水面舰艇,并可垂直发射鱼雷进行攻击。三是加快深海作战力量研发试验速度。美海军相继推出“海洋探险者”“曼塔”等自主潜航器,可用于执行情报、监视和侦察、反水雷等任务,预计2020年前后,美海军将拥有1000艘各型无人深海潜艇。此外,美国已着手建立大型的深海作战基地,逐步组建深海部队司令部。俄罗斯也加紧研发深海核动力潜艇和万米级军民两用深潜器。
其他国家深海作战力量建设发展现状。一是传统海洋强国的潜艇隐蔽性取得新进展。比如,英国已建造了世界上隐蔽性能最好的“机敏”级深潜核动力潜艇,其噪声小于一头小鲸,声呐很难探测到。日本已建造了用于深海作战的“亲潮”级AIP大型潜艇,其隐蔽和作战性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二是部分亚太国家相继完成深海作战武器的更新换代。比如,澳大利亚“柯林斯”级潜艇已完成升级改造,韩国引进了最先进的德制214型AIP潜艇,印度引进了法国最新的“鲉鱼”级潜艇和俄罗斯的“阿库拉”级核潜艇。三是各国潜艇在下潜深度方面有所突破。比如,法国深海潜艇最深可下潜至1100米。澳大利亚最近研制出的世界上体积最小的潜艇,其最大深潜可达5000米。此外,日本发明的深海潜艇下潜甚至达到6500米。
中国深海作战力量建设发展现状。2012年7月26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7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可达7026米,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掌握大深度深潜的国家,标志着中国在深潜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中国在深海作战力量建设上和传统海洋强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深海作战力量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中国深海作战力量与维护海洋权益、保卫海洋国土的实际需求不匹配,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技术水平差距。二是缺乏民用技术的有力支撑,深海作战力量建设相对滞后。硬件上,科考船数量少、装备落后,且基本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深海钻探、仿真技术和实验室配套等技术水平较低。软件上,缺乏从事深海科考研究的专业人才。
加强深海作战力量建设的宏观筹划。一要尽快加强对深海的控制权。“深海较量”不但是一场隐形、高科技的较量,更是一场深海控制权的较量。在加大对深海作战力量的研发和投入力度的同时,还要提升其机动打击能力、隐蔽防护能力和战略威慑力,以获得深海控制权。二要立足国情进行全面细致的深海布局大战略规划。统筹谋划好深海作战力量建设发展方向,以海洋经济和海洋军事需求为牵引,寻求构建多维深海战略支撑点,建设适应海洋强国战略发展需要的深海作战力量体系。根据海军对未来深海作战数量规模、体系结构、战技指标、任务和能力的需求,结合未来深海作战的规律特点,科学制订海军深海发展战略规划、作战力量行动和相关条令,适时调整海军兵力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三要大力推进深海作战力量的军民融合建设。要注重开发军民两用的深海作战平台,既可用于大洋科考,又可用于深海作战;既可作为深海探测系统平台,又可作为深海武器平台使用。四要加大对深海作战装备的研发力度。采取国际合作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发展深海隐形“撒手锏”武器装备,提升深海作战力量的隐蔽性和深潜性。五要完善深海作战力量配套设施建设。按照作战力量建设和配套装备建设同步的原则,在深海装备建设上既注重作战力量的建设,也要重视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
加快深海作战力量建设。一是打造具备深海和水面作战能力的潜航航母。潜航航母具有携带飞机和潜艇的“双重母舰”身份,将担负未来深海主要作战任务。执行水面作战任务时,以快速机动的飞机为主力,执行深海作战任务时,以隐秘突防的潜艇为主力。二是组建水下机器人部队。水下机器人部队包括巡逻机器人、机器人水兵、袖珍无人潜艇、自主式潜艇和远端自控潜艇等海基机器人。执行的任务除作战、物资、技术、医疗、运输外,还包括通信、水文气象和后勤保障等。
创新深海作战力量的作战样式。未来海战将彻底改变传统线式海战方式,深海战场作战将向全维度、全时段和非对称的作战样式转变。一是加强“自深海”全域立体打击作战样式的研究探索。“自深海”意味着从深海平台发射的武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突击全球任何角落。它能够摧毁地面的装甲部队和导弹基地,远距离精确打击水面舰艇和水中潜艇,全方位拦截敌空中战斗机编队和导弹,准确击落外层空间轨道上的卫星。要积极探索研究“自深海”全域立体打击样式的特点规律及运用等,确保随时有效掌握制深海权。二是加强深海潜艇作战样式的研究。未来深海作战,将主要运用“潜对潜”精确制导攻击战法,由深海潜艇组成较为完善和严密的防护网,在封锁和破坏敌方水面和海底交通线的同时,亦能较好地保护深海基地安全。要积极探索深海潜艇作战的运用时机、方法等问题,为未来深海作战潜艇运用提供可行的理论依据,确保打赢未来深海战争。
[1]王平、陈思增、陈国生.现代海洋科技理论前沿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高威、马佳珍.深海资源概述[M].北京:金属世界,2011.
[3]阳宁、夏建新.国际海底资源开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矿冶工程,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