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用章
陈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党和国家杰出的领导人。作为元帅和军事家的陈毅,无论在军事理论,还是在军事指挥上,都有非常突出的建树和成就,其内容非常丰富。本文仅就陈毅关于游击战争研究的思想方法论、特点及其价值,做一些探讨,请专家和同仁不吝赐教。
陈毅关于游击战争的研究,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十分深刻。追根溯源,与其紧密相联的陈毅研究游击战争的思想方法论,也是内容非常丰富而又深邃的。
(一)界定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1939年9月,陈毅在新四军第1支队干部会议上所做的《论游击战争》报告中,一开始就界定了游击运动、游击战争、游击战术、游击动作、游击根据地、游击基点、游击区域等概念的内涵;并且分析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陈毅还进一步阐明了为什么要界定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的两点理由。一是研究游击战争的目的所在。他指出:“现在来谈游击战争问题,我只想从历史的叙述帮助同志们能进一步了解抗日游击运动,以便加强其领导”①《陈毅军事文选》,91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二是研究游击战争的客观现实和学术规范的需要。他说:“因为许多刊物上关于游击战争的解释误会太多。在我们使用名词时不能不审慎,因为一个名词代表一个确定的概念,这是我们做学问讲战术的人首先应该遵照的条件”②《陈毅军事文选》,92页。。
(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之上,其基本要求有三。其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对它们的分析和评价要从那些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其二,注意历史的演变,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必须着眼于发展和变化,从历史的演变中把握历史的来龙去脉、发展趋势。其三,将产生历史现象的各种历史条件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以揭示历史事物的本来面目。陈毅在 《论游击战争》的报告中,娴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他回顾并划分了1927~1939年这十多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开展游击运动的四个时期,即井冈山时期、中央苏区时期、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与此同时,陈毅深刻地总结了每一时期的特点和经验。在此基础上,他揭示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发展的规律及其对于指导游击战争的功能。他指出:“我把十年来的游击运动分成四个时期,就是要我们能把握着变动的规律、发展的规律来作比较研究,我们才能知道有所去取,才能知道发扬光大,才能指导运动,了解其过去,把握其现在,适应其将来。”①《陈毅军事文选》,97页。
(三)系统分析方法。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个层面,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所构成的整体,而要素则是整体中的各个部分。系统分析方法,要求人们对事物属性的认识达到 “组织性”“相关性”“有机性”的高度,从而对事物的单项研究、线性研究进入到多向研究、非线性研究层次。陈毅在关于游击战争的研究中,尽管没有专门论述系统分析方法的内涵,但是他将系统分析方法贯穿其中。早在1934年6月,他就系统地总结了中央苏区西北线军民开展挺进游击、穿插游击、游击队打堡垒、封锁圈内独立的游击活动、群众的游击组、地方基干部队的游击战等游击斗争的经验及其教训。1939年6月,他系统论述了新四军第1支队到江南抗日战场一年来的形势、敌我间的军事纠缠、敌我间的政治争夺、地方武装工作、敌伪工作、民运工作、部队本身工作以及今后如何开展新的斗争。与此同时,他从系统论的视角要求整个江南抗日战场,“诸主力兵团,力求战略上的配合,江南北的配合,京镇间与淞沪、苏常间的配合,主力兵团与地方武装的配合,地方武装与人民武装的配合,求得整个战线盛水不漏,无间可乘,将敌人大举 ‘扫荡’变成我们对敌的反 ‘扫荡’。”②《陈毅军事文选》,88页。1939年9月,他在 《论游击战争》报告中指出: “游击战争,其战术,其动作,其技能,其政治性质等,都受着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所限制”。“游击战争是军事问题,同时也更是政治问题。因为游击战争是依靠广大人民的反抗情绪,离开了政治领导和动员,决然不能发动和扩大游击战争”。③《陈毅军事文选》,93页。1942年2月,他在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的军事报告中,较为系统地阐明了游击战与运动战、阵地战的区别和联系,同时明确指出:“对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三种战法,我军均应学习和研究”;“我军不拒绝采用任何战斗方式,而且应做到能使用和掌握所有战斗方式”。④《陈毅军事文选》,177页。1944年夏,他在向中共中央所做的 《1938年至1943年华中工作总结报告》中认为,地方建设与军事建设是分不开的,华中建设的完整步骤是 “根据地的党、政、军、民四大建设都比较平均而坚定的发展起来”⑤《陈毅军事文选》,264页。。显然,陈毅不是孤立地看待游击战争,而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把游击战争看成与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相联系的一部分;看成多种作战形式中的一种。
(四)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历史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复杂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异同,发现历史的本质,从而探寻历史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的方法。有比较才能鉴别。通过纵向比较,可以看到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并根据其发展考察现在是怎样的。通过横向比较,或从正反面的角度,或从全体、局部的角度,对某事物进行比较研究,这有利于确切地认识研究对象的特质。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往往既要进行纵向比较,也要进行横向比较,以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陈毅在游击战争的研究中,非常出色地运用了历史比较研究法。1939年9月,陈毅在 《论游击战争》报告中,不仅纵向比较了井冈山时期、中央苏区时期、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游击运动的不同特点,比较了抗日游击运动、游击战争与国内战争时期游击运动、游击战争在战争性质、范围、力量的来源、民众动员的深广、武器装备、战略、战术等方面的诸多不同,还横向比较了江南抗日战场新四军游击战术与日军战术的五点不同。在此基础上,他强调指出:新四军“必须学会更高的运动战术”、“学习更高的攻击技术”;“干部的指挥艺术必须提高”。⑥《陈毅军事文选》,99页。
(五)唯物辩证方法。陈毅年轻时就到欧洲马克思主义诞生地取经,深谙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真谛。他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于诸多方面。在他关于游击战争的研究中,充满了唯物辩证法。1941年7月,陈毅在 《论建军工作》中指出:“建军是要求数量扩大和质量提高。皖南建军提出以质量代数量的精兵主义,不懂得数量质量互相转化、互相依存的法则。所谓精兵主义,只在于自己限制自己,自己束缚自己,自己满足自己,发展中断,停滞不前,当然招致灭亡”。①《陈毅军事文选》,121页。1942年2月,他在 《论军事建设》报告中强调:“发展广泛游击战,但要反对轻率浪战。主张积极行动,但反对盲目硬拼。主张突然袭击,但反对毫无准备及毫无计划。主张保持有生力量,但不疼惜应有的牺牲。主张进攻,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主张转移,转移时反对逃跑主义。主张防御,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②《陈毅军事文选》,164页。“今天在敌后犬牙相错的环境中……坚持阵地应列为第一义,不能机械运用内战的战略退却方针。但所谓坚持不是死守的意义,而是就地游击就地坚持,以争取最后胜利的意义”③《陈毅军事文选》,183页。。陈毅在批评把保持有生力量绝对化的错误偏向时指出:“不进行必要的战斗,有生力量之保持是不可能的。今日贪图眼前的小节省,会造成将来加倍的大牺牲的祸患。以一部有生力量去取得胜利,才有可能更大的发展和保持有生力量。”④《陈毅军事文选》,182页。
陈毅对游击战争的研究不仅思想方法论丰富而深邃,而且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目光远大,放眼全局。1939年9月,陈毅在 《论游击战争》的报告中指出:“游击战争这种斗争方式在远古时代已为被压迫群众所发明、所创造,更是屡屡采用”。⑤《陈毅军事文选》,92页。“辛亥革命以前由同盟会领导的革命,诸先烈也常常采用游击手段对付清王朝”。⑥《陈毅军事文选》,93页。与此同时,他还分析了游击战争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原因。对于抗日游击战争,他更是从国际、国内,从敌、我、友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1941年7月,陈毅在 《论建军工作》的报告中指出:“本军富于作战经验,指挥上的灵活机动,战术战斗上的独特创造,临阵时的英勇牺牲和坚强勇敢的精神,政治领导和政治工作的坚强性和独创性,游击战术的伟大发挥和发明,这是本军的特色,超过中国其他军队,即日本帝国主义也不得不承认而引起畏惧。然而本军军事方面仍然存在着下列弱点……我们一方面应吸收苏联红军的新战略战术原则,一方面应研究世界大战的新经验,最主要的是继承和发扬内战时期及抗战以来的经验和传统,有系统的、批判的融化起来,造成理论与实践的更高级的统一,那种 ‘老子只会打仗、只晓得冲锋,不爱听讲什么道理’的反对理论的狭隘经验主义,是应该去掉的。”⑦《陈毅军事文选》,125页。显然,陈毅的研究堪称古今中外,高屋建瓴。
(二)深入调查,广搜资料。1938年5月,陈毅率领新四军第1支队主力北上之前,在支队干部会上就要求 “所有干部应动员起来问路线、问敌情、问地形,搜集和了解一般社会情况”⑧《陈毅军事文选》,69页。。会后,陈毅在率领第1支队主力北上沿途,开了许多次座谈会,拜访了许多地方人士,做了许多调查工作。调查的内容包括民情、风俗、生产、消费、地方历史、文化状况等等。1942年2月,他在军事报告中强调指出: “观察问题,分析情况,处理战术,组织战斗,教育部队等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不调查即无发言权 (毛泽东),要反对主观主义”。⑨《陈毅军事文选》,200页。陈毅要求指战员对敌、我、友的调查应是经常性的,资料的搜集应是广泛的。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几乎随时随地都注意调查研究。
(三)紧接地气,依靠民众。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陈毅带领游击队紧紧依靠老百姓。“敌人把老百姓的房子烧了,游击队给钱帮他修起来;坐了班房共产党帮他保出来;老百姓被打死了,我们送钱去救济”。⑩《陈毅口述自传》,96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新四军第1支队主力到江南之初,由于江南民众不了解新四军,陈毅就特别要求指战员 “细心了解民众的痛苦,洗耳静听民众的呼声”⑪《陈毅军事文选》,70页。《陈毅军事文选》,66页。。陈毅率领支队指战员紧接地气,依靠民众的事例不胜枚举。他指出:“地形是死物,如能正确利用地形,决定我们的行动方针和战术,就是地形不利绝不能障碍我们。只有失掉群众的扶助,地形虽好也就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不要忘记取得广大群众的拥护,才是开展游击战的最基本条件”⑫《陈毅军事文选》,70页。《陈毅军事文选》,66页。。
(四)好学深思,力求创新。1941年7月,陈毅在 《论建军工作》的报告中指出:“建军是伟大的学习运动……特别是在职干部的学习运动,有决定意义”。①《陈毅军事文选》,150~151页。他要求指战员学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他自己就是手不释卷、好学深思的榜样。“创新”一词近十几年来使用频率颇高。实际上,陈毅早在20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游击战争的研究中,就常常思考如何创新,并运用创新等词汇。1939年9月,他在 《论游击战争》报告中指出:“回想本军的历史,十年来的艰苦斗争,全部都经过游击战争的阶段,所以我们具备了游击的专长”,但“我们不应该抱残守缺,我们应该继续不断来发扬自己的特长,创造更新的东西”。②《陈毅军事文选》,94页。“单纯的军事家绝然不能胜任于抗日的游击战争,就是我们在内战中的经验,也就不够应付这全面的新的斗争局面。这新的斗争任务提出了如何去创造新的斗争办法,老游击解决不了新问题”③《陈毅军事文选》,96~97页。。陈毅研究游击战争思想方法论的努力创新不仅是对游击战争实战经验的总结、升华,还要求在游击战争的理论上不断创新。1941年7月,他在 《论建军工作》的报告中指出:“本军多年来的实战经验有最丰富的内容……这些实战经验,蕴藏最宝贵高深的原则,是古今中外兵书上所没有的。目前应提倡把实战经验理论化”。④《陈毅军事文选》,140页。1942年2月,陈毅强调:“总结战斗经验时要有理论认识和以理论指导实战,反对狭隘经验主义”。⑤《陈毅军事文选》,200页。
陈毅研究游击战争的思想方法论和特点的价值,内涵丰富,地位很高,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其价值可以分为历史价值、当代价值和将来价值。
(一)历史价值。首先,陈毅研究游击战争的思想方法论和特点在历史上为新四军指战员尤其为新四军将领研究游击战争树立了榜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其次,陈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论研究游击战争的成果对于人民军队的作战和发展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第三,陈毅关于研究游击战争的思想方法论和特点,不仅给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军事思想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而且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二)当代价值。陈毅研究游击战争的思想方法论和特点的当代价值,内涵非常丰富。第一,陈毅研究游击战争娴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对于我们当前研究和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价值。中国今天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前天和昨天的历史决定的,即是由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历史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同选择的。由此,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正能量。此外,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的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怎么看?也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进行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研究,而不能背离当时的历史实际,不能相互否定。第二,陈毅关于游击战争的研究中,充满了唯物辩证法。我们看待当前的国内形势,也应当运用唯物辩证法,不能只看到问题,看不到成绩;或者以僵化的观点看待目前存在的问题。第三,陈毅研究游击战争首先界定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凡是研究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研究对象、界定相关概念。这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带基础性、根本性的方法论。人们做事、交流等,也首先要明确做事、交流的对象及概念。否则,不靠题,甚至离题,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带来后遗症。第四,陈毅研究游击战争目光远大、放眼全局、随时随地注意调查研究、紧接地气、依靠民众、好学深思、力求创新等突出优点,在当代都有很重要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三)将来价值。陈毅研究游击战争的思想方法论和特点,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尽管今天一般人不研究、不进行游击战争了,但是陈毅研究游击战争的思想方法论和特点,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将长期起指导作用。因此,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将来价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中国人民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陈毅研究游击战争的思想方法论和特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上,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