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目标需求 推动军事体育教育训练适应联合作战的需求

2015-01-09 18:53:14魏际英任奕飞刘亚兴
军事体育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军人体能训练军事

魏际英,任奕飞,刘亚兴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军事共同科目教研室, 陕西 西安 710025)



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目标需求推动军事体育教育训练适应联合作战的需求

魏际英,任奕飞,刘亚兴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军事共同科目教研室, 陕西 西安 710025)

作为院校军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体育训练更应适应联合作战对指挥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能打仗、打胜仗”目标的提出,军事体育教育训练也应重新思考和定位其新的发展途径。

联合作战;军事体育训练;人才培养

从广义上讲,“能打仗、打胜仗”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生成和提高以信息主导、体系对抗、联合制胜为标志的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其基本内涵是联合作战指挥素质。作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就必须注重贯彻联合作战意识,注重渗透联合训练思想,从而培养和锻造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素质基础[1]。而作为院校军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体育教育训练更应适应联合作战对指挥人才培养的需求,换言之,军事体育教育训练必须着眼联合作战对“能打仗,打胜仗”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积极思考和探索有利于联合作战指挥素质培养和提高的军事教育训练新思路。

1 创新军事体育教育训练观念

1.1本着“适应部队军事训练和适应联合作战需要”的原则,军事体育训练必须全面提高学员综合素质

在军事人才培养中,军事体育教育训练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对军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形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样,就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而言,综合素质是其联合作战指挥素质的重要体现,要充分发挥军事体育教育训练在培养联合作战人才综合素质上的作用,就不能简单地认为军事体育是跑、跳、投,而是由丰富的内容体系所构成的。军事体育教育训练有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和训练的内容体系与方法体系,在其教学训练中对受训者的作用是全面的、综合性的,既表现在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能力上,也作用于思维认知、意志品质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层面上。

“素质教育”的三大核心观念:面向全体、培养学员健全个性和实现学员全面发展,理应在推进军事体育教育训练的过程中有所体现。教学过程中应把培养学员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能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工作适应能力体现到军事体育教育的目标中去。在体育知识方面,了解运动生理学、心理学和训练学等基本理论,掌握科学锻炼身体方法及组训方法,熟悉主要运动项目竞赛规则;在能力要求方面,要熟练掌握军事体育基本技能和基础体能各项动作要领,基础体能、基本技能、体质测试均应达到规定标准,掌握军事体育训练保护与帮助的基本方法;在素质要求方面,要具备军人雄壮气魄,能经受住各种艰苦条件的考验,具备顽强拼搏精神,有较强的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还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其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1.2本着“军事体育为军事斗争服务”的原则,军事体育教育训练必须坚持“姓军为战”

军事体育是为军事斗争服务的,是为提升军人的战斗力服务的。现代军事体育教育训练是以适应信息化战争和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对军人体能的要求为牵引,以巩固国防、提高作战主体的战斗力为根本目的,对军人实施以身体训练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教育活动[2]。军事体育教育训练必须坚持“姓军为战”。其一,军事体育教育训练必须立足于与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尽管一般的体育手段和方法在改善军人体质、增强军人体能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适应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出发,必须与军事斗争准备的时代要求相适应。从当前讲,更需要在提高预防运动病、抗疲劳、野战生存和承受高负荷的心理能力上下功夫;其二,军事体育教育训练能否有效地提高战斗力,军人体能训练的科学化程度起关键作用。这就需要加强体能训练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积极构建适应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需求的体能训练内容体系;同时,需要建立健全军人体质监测与反馈机制,适时了解和客观评价军人体质状况与体能水平,从而在部队和军事人才培养的体能训练上有科学的决策与理性的实施。

2 创新军事体育教育训练内容

2.1本着适应部队和社会需求,充分挖掘军事体育的功能

院校军事体育教学应是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系统,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符合新军事变革对军事体育的要求。院校军事体育应营造先进的体育文化氛围,开设广泛的适应军队需要及学员需要并符合时代潮流的体育项目,充分挖掘军事体育的多元功能,以促进军事体育训练领域的拓展。

2.2本着“健康第一”的原则,合理调配学员入学入伍训练内容

入学入伍阶段是地方青年向合格军人转变的阶段,也是对军事体育课程重新定位、重新认识的阶段,本阶段的教学训练,要从人体运动训练规律来全面提高学员各种身心素质,通过全面的教学训练,达到改善学员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内容安排上切忌“训练量不足”和“训练过度”两个极端。这一阶段也是查漏补缺和扫盲阶段,由于我国各地教育水平的不平衡,存在忽视体育锻炼的现象,因此本阶段也应“抓两头,促中间”,使全体学员全面发展。

2.3综合考虑军人生理心理因素,开辟“大体能”研究新领域

对军人而言,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体魄同样重要。体能训练不是军事体育训练的唯一内容,而是“从肌肉到大脑”的综合训练。一个胆怯的士兵,纵然身强体壮,也不能完成战斗任务[3]。心理学家认为,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体力负荷和心理负荷远远超出普通人水平,容易出现紧张、自责和丧失信心等不良心理反应,达不到军人心理健康标准的士兵占有相当大比例。心理学家认为,体育运动过程中,时刻伴随着人的心理锻炼过程,适当的运动形式和良好的教学方法可有效提高人的心理素质。采用科学的训练手段,利用全新的训练器械,培养锻造过硬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开发学员心理潜质的一种有效方法和科学实践,也是新形势下军事体育训练领域的有益探索和全面创新。

2.4着眼战场环境条件,调整完善训练内容

第一,注重训练内容多样化。军事体育教育训练与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相适应,最重要的在于与联合作战指挥素质培养和提高相适应。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相对于单一军兵种指挥人才而言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军事体育教育训练应当十分注重内容的多元化,使受训指挥人才的体能素质既具备常规的力量、速度、耐力,也具备联合作战所要求的各种复杂战场环境的适应力,具体来说就是连续作战、身心疲劳的情况下仍然能承受高新武器和多变战争形态对个体战斗力的影响,真正具备“能打仗、打胜仗”的实力。为此军事体育教育训练的内容不能局限于《军人体能标准》所设置的考核课目上,而应当根据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求,不断创新和开设新的多元化的训练内容,从而促进官兵综合体能素质的提高。第二,注重训练内容的集成化。军事体育教育训练与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相适应,应当注重训练内容的集成化。不能单纯地就体能水平的提高而训练,而应当思考体能训练与军事技能训练的有机融合,体能训练与信息意识培养的有机结合。要把军人体能、军事技能、心理适应力、战术意识和战场信息获取能力训练有机融合,突显军事体育教育训练集成化和体系化。

3 创新军事体育教育训练方法

3.1突出团队协同训练

军事体育教育训练的组训方式应改变单纯的单兵训练或以个体练习为主的训练方式,应注重通过团队协同训练达到联合意识的培养,如此反复的训练,联合意识(即团队协同意识)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增强。

3.2突出领导能力训练

在军事体育教育训练中,应注重骨干的培养和发挥骨干在训练中的组织作用。要积极鼓励受训骨干甚至每个受训者都能开展自我管理、自我协调和自我组织训练,让受训者感受、感悟和体验领导意识,这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素质培养十分必要且切实可行。

3.3突出身心组合训练

军事体育教育训练的自身特点决定了身体适应与心理适应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在教学训练中应注重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的有机组合,既可以有效地提高身心素质,也能在身心训练有机组合过程中,培养和锻造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多元适应意识。

4 创新军事体育教育训练管理

4.1科学筹划,以“教”为主导

在组织教学前,要依据新的教学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方法,要研究教学对象及教学重难点。把军事体育教育训练作为培养学员军事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开展军事体育训练和考核,作为落实总部《军队院校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具体措施,充分调动“教、训、管”各方面积极性;在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在教学、训练、考核环节中的指导作用;努力提高教员身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教员教学示范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通过紧抓“教学关”实现教学管理的“举纲”作用。

4.2严格施训,以“训”为中心

在训练中坚持理论指导实践,依据训练特点与规律,实现科学化训练。在实施中,突出重点,精讲多练,因人施教;启发诱导,科学施训,注重差异,取长补短;训练中,以学员队组训为主,教员指导为辅,实现教与训结合,同时充分调动学员队主观能动性,创造适合自身特点的训练方法。

4.3重点突出,以“管”为主线

严格教学管理是取得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教学和管理单位间的互动,形成“教、训、管”的合力。在教学中开展课上教与课后训、教、养一体的训练方法。学员队干部依照教员指导,遵循军事体育训练的特点规律,抓住军事体育基础体能训练的共性,围绕训练目标,突出新学员基础体能训练管理,加强老学员训练作风、吃苦精神的培养。教研室、学员队按照阶段性训练管理目标,贯彻科学、严格、正规、高效的训练思想,坚持以综合体能训练强健学员体魄,以规范的教学、考核强化学员条令养成,以艰苦的训练方法锻造学员,以多样的考核形式培养学员竞争意识、团队意识。通过系统的教学管理使学员的综合军事素质得到锻炼与提高。

[1] 林建棣.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事体育教育训练改革与发展[G].中国军事教育,2006(6):22-25.

[2] 解放军体育学院军体理论研究所编译.美国陆军体育训练[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7:12-15.

[3] 郭炎华.外军心理训练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Developing Military Physical Training for Joint Operations aroun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Combat Standards

WEI Jiying,REN Yifei,LIU Yax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Military Common Subjects, Second Artiller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710025,China)

As an indispensable sect1 of military academy education,military physical training sh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joint operation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mmanders. With the new targets of combat proposed by President Xi, it is time for us to reflect on new ways to develope the military physical training.

joint operations; military physical training; cultivation of commanders

16711300(2015)01010103

注: 本文获2014年军事基础教育训练学术研讨征文一等奖。

20150107

魏际英(1973—),女,辽宁锦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

G873

A

猜你喜欢
军人体能训练军事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今日消防(2022年2期)2022-04-15 21:47:15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冰雪运动(2019年1期)2019-07-22 03:37:28
军人就该这个样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四有军人歌
军人的自信
军人“四有”歌
新兵体能训练的伤病防护
军事幽默:局
军事文摘(2009年9期)2009-07-30 09:40:44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