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理论视角下外军留学生武术教学实践研究

2015-01-09 18:53:14张宏春
军事体育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外军中国武术隐性

张宏春

(特种作战学院 格斗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500)



隐性课程理论视角下外军留学生武术教学实践研究

张宏春

(特种作战学院 格斗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500)

外军留学生的中国武术教学如何跨越语言、文化、心理以及技能等层面的障碍,取得良好的训练和学习效果?通过分析隐性课程理论及其在体育、武术教学中的研究成果,指出在武术教学中实施隐性课程的必要性。教学实践证明,在外军留学生的武术教学中,隐性课程对于跨越不同层面的教学障碍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外军留学生;中国武术;教学;隐性课程

随着我军院校国际交往和涉外军事合作进一步增多,来华留学生逐年增多,外军留学生的教学和训练越来越成为军校教育中的重要课题。其中,军事体育尤其是中国武术因其专业本身的魅力和影响力,成为许多外军留学生的优先选择。目前,关于外军留学生军事体育教学的专门研究并不多,主要针对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培训等进行调研与分析[1-5]。而且,以往研究文献侧重从正式的、显性的制度安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角度进行探讨,而对于非正式的、隐性的课程对于外军留学生军事体育教学的影响和作用缺少系统的研究和实践。

1 隐性课程理论及其在体育和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隐性课程(hidden class),又称“隐蔽课程”“隐课程”等,《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将其界定为“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是一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至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又经常地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隐性课程即潜在的课程,亦即非正式的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它不在课程规划(教学计划) 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校纪等)”。隐性课程具有普遍性、隐蔽性、暗示性、非计划性、无意识性、长效性等重要特征[6]。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于隐性课程的表现以及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不乏针对体育教育中的隐性课程的专门研究。研究认为,体育隐性课程是指“学校范围内,围绕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校园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7]。它和体育显性课程表现出相对独立、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复杂关系,二者构成完整的体育课程体系[8]。在体育教学中的隐性课程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物质空间、组织制度和文化心理,尤其是教师风格对学生的心理和成绩有明显的影响[9]。学生体育知识的获得、体育能力的发展,主要通过体育显性课程的学习来实现,但还必须借助体育隐性课程的力量,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拥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高涨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和完善的个性,从而加速体育显性课程目标的实现[7]。体育隐性课程实施的心理机制包括施教机制和接受机制,施教机制通过暗示、感染、模仿等方式影响学生,接受机制经过学生主体的选择、整合和内化等内部心理活动完成[10]。

在武术教学中实施隐性课程也十分必要。郑锋等人认为,武术教学中隐蔽课程的特殊功能表现在,能进一步完善武术教育,提高武术教育的完整性, 能调动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介入武术显性课程的学习,提高武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能促进学生个性和思想品质的发展[11]。杨雨龙认为,武术教学不仅是传授武技、知识和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师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会经常地、非系统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的形成。他指出武术隐性课程中主要由教师教学隐性因素(武术抱拳礼、教学前对学生设置疑问、教学时的着装、讲课的声音控制、提示语言的运用、师生眼神交流、教学中的精神面貌、教师教法的优化等)和物质文化要素(武术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器材、武术场馆的物品摆放、武术场馆设施齐全程度等)产生作用和效果[12]。

一般而言,受语言隔阂、思维方式差异、文化障碍、学习周期短等因素的影响,外军留学生武术教学比国内学生难度更大。因此,外军留学生的武术教学除了通过显性课程传授技能、知识和武术文化,还需要通过隐性过程来强化其学习效果,并在外军留学生情感、意志、武德、武术价值观等方面给予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外军武术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实践

以笔者在2012年所承担的外军留学生中国武术班学员作为实践对象。根据笔者的教学观察和研究,外军留学生在学习中国武术方面的优势在于体能普遍较好,喜欢模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其学习中国武术的劣势主要包括时空障碍、语言障碍、心理障碍、文化障碍和技能障碍,尤其是因为语言沟通比较困难,他们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武术的理解较为困难,对武术这种运动形式比较陌生,导致学习效果不大理想。通过分析教学对象的优劣势,笔者实施了武术教学隐性课程,在对以上障碍的克服和跨越中起到了有机的链接作用。

一是注重运用教员的动作表现力和个人榜样示范作用。在外军武术教学中,除了特别注重规范着装和生动的讲解和翻译之外,教员规范而潇洒的示范动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对中国武术的直观体验和感受,使其从教官的精神气质和肢体动作展示中跨文化地体验中国武术的内涵与精髓;教员举手投足中所展现的武术专业水准有助于激发学员的崇拜心理和模仿心理,使学生产生对武术完美动作的追求。此外,教员的精神、气质、动作、表情、眼神、声音等都有助于帮助学员树立榜样,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机制,突破外军学员学习中的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

二是营造充满鼓励性和竞争性的课堂文化。一方面,教学中强调运用鼓励和表扬的手段,强化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鼓励往往比批评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形成正向的良性的学习动机循环,及时的表扬对于学员获得运动快乐、消解运动疲劳和强化学习热情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另一方面,运用教学比武的方法,每周或者每两周在课堂上用30 min左右的时间进行个人或者小组之间的小型比赛或者会操,进行评比验收。这种课堂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外军学员能有效跨越学习中国武术的心理障碍和技能障碍。

三是树立学员明星,运用荣誉感效应,充分激发学员的主动性。在外军学员的武术教学实践中,注重挖掘每个动作学习中表现出色的学员,给予拳法明星、腿法明星等称号,激发学员的荣誉感。另外,让优秀的学员成为小教员。我们在教学中将学员进行分组(每组4~6人),每组指定一个动作比较好又积极主动的学员作为组长,由他带着其他学员进行训练,之后不同的小班之间进行竞赛评比验收,这种方式一方面容易使学员产生较高的荣誉感和学习热情,培养自我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动机,另一方面可以缩短教学时间,增加学生练习的时间, 利于教师辅导, 提高学习效率。总之,有助于跨越外军留学生学习时间短暂、环境局限较大等时空障碍以及武术学习的技能障碍。

四是充分运用音乐的形式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员关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利用课前、课间以及课后的时间和外军留学生学员一起进行吉他弹唱活动,除了一些军队歌曲、流行歌曲,还教唱一些武术主题的歌曲,例如《中国功夫》《男儿当自强》《中华武魂》等。这种轻松愉快的活动方式既有助于外军学员在比较放松和快乐的氛围中熟悉中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融洽的师生之情,缓解了武术学习带来的枯燥感和疲劳感。这种以音乐和歌曲为中介的课外活动形式有助于帮助外军留学生跨越中国武术学习的语言障碍、心理障碍和文化障碍。

五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器材。教员通过组织外军学员共同观看《少林寺》等武术题材的电影以及中外武术锦标赛等赛事视频资料,并组织学员进行武术实践案例的讨论和分享。这些活动有助于丰富外军学员对于武术的感性认知和理解,增加外军学员对于武术动作以及武术功能的全面把握。多媒体的形式突破了武术课学习的时空限制,开阔了外军学员的视野。

六是多种拓展式课内外活动的补充运用。在正式的授课计划和内容之外,外军的武术课教学还尽量增加校外参观学习的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员组织外军学员现场观摩广东省的各种传统武术比赛,配合学校组织学生远赴河南嵩山少林寺等武术圣地进行实地参观和考察。这些课外活动极大地增加了外军学员对于中国武术文化以及历史的了解,培养了外军学员对中国武术的学习兴趣。

3 结语

从2012年外军留学生中国武术学习的效果来看,整体学习成绩优秀,学员最后考评的平均成绩为87.16分,最低分80分,最高分94分。其中90分以上的优秀率高达32%。中国武术课不仅从客观上提高了学员的身体素质和作战技能,而且在主观意识上也培养了外军学员对中国武术的浓厚兴趣和热情。研究发现,在外军留学生的武术课教学中,显性课程意义上的正式教学安排、授课内容设计以及授课方法的选择等固然重要,但是对于语言不通、文化隔阂、交往有限、学习时间短暂的外军留学生而言,要跨越和克服其在教学中所面临的各种障碍,适当运用注重文化与环境潜移默化作用的隐性课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范伟,陈南生,刘庆华. 外军留学生军事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研究[J]. 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24(2):40-42.

[2] 范伟,郑国威. 外军留学生特种警卫技能教学训练研究[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3):45-46.

[3] 赵保强. 基于武术国际化教学视角下培养外军留学生习武兴趣的研究[J]. 搏击(武术科学),2011,8(6):76-78.

[4] 朱琳. 外军学员中国武术专业套路教学改革的思考[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28(4):93-95.

[5] 佘丹. 外军留学生格斗教学术语中英文互译的辨用[J]. 军事体育学报,2013,32(4):74-76,83.

[6] 崔庆玲,张继红. 国内高校隐性课程研究综述[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3):118-120.

[7] 姚蕾,公冶祥乔,余淑凤. 对我国体育隐蔽课程本质及特征的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1(5):55-56.

[8] 姚蕾. 对体育隐蔽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关系及其内容的探讨[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4):509-510,516.

[9] 曹永勇,姜振兴,魏斌. 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综述[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S1):76-79.

[10] 姚蕾. 体育隐蔽课程实施原理[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6): 70-72,76.

[11] 温力. 武术传统技术体系和训练体系的形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31(2):13-17.

[12] 郑锋,窦卫中. 武术教学中隐蔽课程的特殊功能及实施研究[J].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4):81-83.

[13] 杨雨龙. 吉林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隐性课程的现状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Research on the Wushu Education Practice of Foreign Military Students with Hidden Curriculum Perspective

ZHANG Hongchun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Combat, Special Operations Academy, Guangzhou 510500,China)

How do we help the foreign military students overcome all the difficulties that they are facing in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Wushu, especially from the aspects of language, culture, cognition and capacity, achieving a good training and learning outcomes? 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case study, this study elaborated the promine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idden curriculum in the Chinese Wushu class for the foreign military students. This study proves that Hidden curriculum can help foreign military students overcome all the obstacles in learning Chinese Wushu.

foreign military students; Chinese Wushu; education; hidden curriculum

16711300(2015)01008503

20140923

张宏春(1968—),男,江苏高邮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与军事格斗教学与训练。

G852

A

猜你喜欢
外军中国武术隐性
外军军事体育训练“专”化特点及启示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7:44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武术研究(2019年11期)2019-04-20 12:14:42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外军无人机装备保障特点及启示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增强现实诱导维修在外军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世界科学(2014年8期)2014-02-28 14: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