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四龙
2013年9月,在意大利都灵召开的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第39届年会,决定2015年第41届年会由中国承办。这将是中国首次承办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年会,它必将积极促进中国军事历史研究的发展,推动中国军史界与国际军事历史研究界的学术交流。那么,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它又是如何从一个以欧洲国家为主的地区性学术机构,逐渐扩展为拥有广泛国际性和影响力的军事历史研究最高组织机构的呢?
为预防战争,促进和解,19世纪末一批有影响的财阀,如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发起一系列旨在推动各国和解、促进科学文化交流的国际性活动。在这种努力下,一系列国际性组织应运而生,例如1865年国际电报联盟成立,1873年国际气象组织成立,1874年万国邮政联盟成立。正是在这种国际合作意识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第一个国际性历史学术会议召开。
1898年,在法国外交官、历史学家克拉维耶雷(Claviere)的倡议下,首个国际性历史学术会议在荷兰海牙召开,克拉维耶雷创建的外交史学会负责了具体的会务工作。除个别大学教授外,此次参会人员多为欧洲王公贵族或外交官。此后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又先后召开了4次国际历史科学大会(1900年巴黎、1903年罗马、1908年柏林、1913年伦敦)。习惯上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期间召开的那次会议被定为首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一战结束后,在法国、比利时以及由卡内基基金支持的美国历史研究机构努力下,第5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于1923年在布鲁塞尔召开。在会议最后一天(4月15日),各国代表决定成立一个常设机构。1926年5月14日,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日内瓦召开,来自欧洲和北美的19个国家成为第一批会员国;其章程规定,每5年举办一次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不久,文献委员会、经济史评估委员会等一些二级分会先后成立。
1938年8月第8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举办期间,为了提高军事历史研究在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中的地位,也为了便于协调各国军史学者的研究和交流,在法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阿尔伯特·德普里克斯(Albert Depreaux)的提议下,依照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军事历史比较委员会以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外挂分会的形式宣告成立,德普里克斯担任首任主席。初期的军事历史比较委员会成员国有比利时、丹麦、爱沙尼亚、法国、荷兰、德国、匈牙利、意大利、立陶宛、卢森堡、墨西哥、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瑞典、瑞士和美国等17个国家。
1939—1945年,因为战争原因,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暂停举办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但在此期间,德普里克斯通过个人努力,连续编辑出版了六期《国际军事历史评论》,并为该刊第一期撰写了18世纪末期苏黎世地区民兵的文章。正是由于这篇文章的影响,18世纪瑞士士兵的形象日后被选为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会徽的图案。
1950年,战后首次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第9届)在巴黎召开,同时召开了军事历史比较委员会第一次正式会议。来自瑞典的奥洛夫·里宾(Olof Ribbing)上校接替已经去世的德普里克斯,被推选为委员会主席。
1965年,第1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维也纳)做出两个重要决定,对国际军事历史大会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是决定为1970年第13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莫斯科)确定1~2个议题,以便各国学者能够集中并深入地交流。此前会议上各国代表提交的论文并无统一主题,因此很难进行深入讨论。二是决定各国代表应加强“会间”的交流,即在每5年一届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之外举行军事历史大会。这一决定直接促成现在的国际军事历史年会的形成。1969年,首届“会间会”在巴黎举行,约有100名代表参加,其中2/3为法国学者,其他30余人分别来自奥地利、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西德、荷兰、匈牙利、意大利、挪威、罗马尼亚、瑞典、瑞士、苏联、英国和美国等国家。1969年巴黎会议取得两项重要成果,一是“军事历史比较委员会”正式更名为“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二是鉴于本次会议非常成功,决定今后继续举行这种“会间会”。
1970年莫斯科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共吸引47个国家3000多名历史学者参会,其中有20个国家200多名军事历史学者出席了国际军事历史大会。会议上,各国代表一致同意1973年在斯德哥尔摩继续举办一次“会间会”。同时,鉴于出席国际军事历史会议的代表和国家越来越多,委员会决定组织人员起草章程,在斯德哥尔摩会议上对其进行表决。
1973年举行的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会议通过了委员会章程,明确了委员会的组织架构。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由各国委员会组成,每个国别委员会在全体大会表决时拥有1张选票;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全体大会为委员会最高机构,在每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召开期间举行一次会议(即每5年一次);委员会办事处负责与各国委员会的联络工作,设主席1名、副主席1至多名、秘书长1名、财务主任1名。按照委员会的传统,财务主任一职从最初设立至今,一直由瑞士人担任,相关经济行为遵守瑞士法律。会议还明确,各国均有责任成立本国委员会,至少设立主席和秘书长职位,定期向国际委员会交纳会费等。
1973年章程规定,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的使命是“本着国际理解的精神,鼓励并协调各国军事历史学者的研究”。章程明确,办事处主要任务是负责在国际历史大会框架之内或之外召开军事历史大会,并进一步明确了办事处应提前多长时间确定会议主题、审核提交论文、确定会议日程等。不过,鉴于会务工作的复杂性,很快举办年会的任务就由各个国别委员会承担。
1975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国际军事历史大会期间,瑞士代表提议应在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之下成立专业委员会。根据这一提议,1975年成立了文献目录委员会,负责编写《国际文献简报》。与瑞士军事图书馆合作,文献目录委员会于1978年正式发布第一期简报,此后每年出版一期。由于该项目长期得到瑞士政府的资金支持,出版工作一直进展顺利,并于2013年正式发布电子版。2014年文献目录委员会启动转型方案,未来简报将更侧重学术内容,即除文献基本信息外将收录对书籍的评论,并正式邀请中国委员会派代表参加该委员会。
1990年8月马德里年会期间,在德国军事档案馆主任曼弗里德·克里格(Manfred Kehrig)退役上校的提议下,第二个专业委员会军事档案委员会成立,其目的是“加强军事档案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理解,推动专业档案管理经验的交流,促进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框架内历史学者的科学研究”。该委员会定期出版《军事档案通讯》,编写军事档案手册。
2008年9月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举行的第34届年会期间,第三个专业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宣告成立,提议成立该委员会的瑞士学者鲁道尔夫·胡安(Rudolf Jaun)担任主席。该委员会的目的是鼓励各国学者就军事历史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经验等进行交流,并于当年年会期间举办了“博士研究生研讨班”。正是由于年会插入“博士研究生研讨班”这一学术活动,与会人员中增添了很多年轻人的面孔,也成为了年会的一个新亮点。
除了新增加“博士研究生研讨班”外,近年年会期间还举行过“新书圆桌会议”。这是在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美国历史学家哈拉汉博士(Harahan)的提议下设立的,目的是利用年会之机,就军事历史领域出版的新书进行交流。
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成立之初,会员国多为欧洲国家,欧洲之外仅有美国、加拿大、伊朗、以色列、日本和突尼斯等国。随着东西两大阵营关系的缓和,苏联、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罗马尼亚等国,也在20世纪70年代加入。这一阶段,国别委员会组成差异明显:西方国家的委员会通常是军队和民间学术机构组成的松散学术团体,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委员会通常就是官方的军事历史研究机构。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继承了苏联国别委员会的资格,但因多年未派代表参加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活动、拖欠会费等原因,2005年马德里年会期间被取消会员国资格。近年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好转,俄罗斯国防部军史所(即俄罗斯军事历史委员会)与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重新取得联系,并派2名代表出席了2013年年会,商讨恢复会员国资格事宜,预计在2015年年会期间有望获得通过。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接触并加入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中国于1995年成为该委员会会员国。非洲国家1996年开始参与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的活动,1996年南非代表首次参会,随后摩洛哥、塞内加尔、喀麦隆等国加入。目前该委员会共有40个成员国。
根据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的章程,加入该委员会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定期交纳会员国会费。1972年时确定的会费标准为每个会员国每年交纳500瑞士法郎,1990年提升至550瑞士法郎,1995年提升至现在的标准即650瑞士法郎。二是必须组建国别委员会,确立主席和秘书长,并且每个国家只能设立一个委员会,代表军方和地方的军事历史研究机构和学者。此外,鉴于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与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的密切联系,且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隶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官方背景,所有会员国委员会必须来自联合国认可的主权国家。委员会前任主席荷兰人舒尔顿(Schulten)(任期为1990—2000年)提到,台湾学者曾非正式地接触过该委员会并表示希望以台湾委员会名义加入。鉴于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有正式委员会加入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舒尔顿代表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回绝了台湾学者的请求。
1986年第11届年会在韩国举办,这是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首次在东亚举办会议。2007年首次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举办会议(南非开普敦),2011年首次在拉美地区举办会议(巴西里约热内卢)。2013年9月,在意大利都灵举办的第39届年会上,各国代表一致同意由中国承办2015年第41届年会。2015年8月底,国际历史委员会将在济南举办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因此军事历史委员会第41届年会期间也将举行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目前,委员会下属三个专业委员会均邀请中国委员会派出代表参加,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主席也表示,希望中国委员会在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中发挥更大作用。随着2015年第41届年会的临近,中国军事历史委员会与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以及其他会员国委员会的联系也日趋紧密。相信借助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和国际军事历史年会这一国际平台和网络,中国军事历史学者与外国军事历史学者的学术交流和友谊必将得到不断加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