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李 媛
国际医疗援助:中国外交的一块金字招牌—专访国家卫计委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立基
文|本刊记者 李 媛
“在历史上,中国参与国际医疗援助持续时间之长,涉及范围之广,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企及。”
中国医疗队认真带教塞拉利昂医护人员输液操作方法
“中国在2014年引领了全球支持抗击埃博拉的行动。中国政府派出了近1000人的抗击埃博拉的队伍,对控制西非埃博拉的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在CDC(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举办的埃博拉病毒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对中国政府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国际医疗卫生合作是南南合作的重要形式,中国政府历来重视与亚非拉国家的医疗卫生合作,并积极参与国际医疗援助。近日,在“寻找·最美援外医生”公益活动现场,本刊记者就中国参与国际医疗援助事业发展进程专访了国家卫计委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立基。
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派出援助医疗队始于1963年。当时,社会主义是一个新生的政治制度,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跟随,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在发展中国家风起云涌。阿尔及利亚经过长期抗争终于摆脱了法国统治,但随着法国撤走所有的合作项目,阿尔及利亚陷入了缺医少药的社会困境,于是,阿尔及利亚向中国提出请求增援医疗队。
中国第一支医疗队帮助阿尔及利亚人民解决了看病就医问题。这件事在非洲国家传开,尤其是北非地区,很多国家先后发出请求中国派出医疗队。
在随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在自身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不断向需要帮助的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等国家派出医疗队,推动了受援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彰显了一个大国对国际责任的担当。
数据统计,中国参与国际医疗援助52年来,共派出援外医生23000多名,医疗队的足迹遍布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中国在51个国家派有52支医疗队,其中在非洲42个国家派有43支医疗队。中国援外医生一直奔走在对抗疫情的第一线。
王立基
“在历史上,中国参与国际医疗援助持续时间之长,涉及范围之广,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企及。中国在国际医疗援助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源于中国医疗援外工作的独特方式。”王立基说。
在中国政府指导下,中国援外医疗队由各医院骨干力量组成,被选派的医生都具有主治医生以上资质,在业务上能够独挡一面。根据受援国家的需要,中国选派的援外医生来自不同专科,其中不乏一些很偏的科室,如影像科。在治疗程序上,援外医疗队采取会诊制度,即多位不同专科的主任医师汇总病人情况,经过共同商议,最终确定治疗方案。
这种高水准的援外医疗队在西方国家的医疗体制下是无法实现的。西方国家普遍施行主治医师制,即医生与患者是一对一的关系,经验丰富的好医生会有很多患者,并且他们不能随意离开自己的病人,所以参与国际援助的多是志愿者,民间社团,或无国界组织。
“真正由政府选派优秀医生到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和太平洋一些岛国去支援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全球只有中国。”王立基说。
中国不但给需要援助的国家输送医务人员,还带去了必需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既保障了援外医生顺利开展工作,又帮助受援国家医疗机构提高了基础设施水平。这也是中国援外医疗队的一大特色。
“病理分析是对病情确诊的根本依据,但很多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并没有相关设备,于是中国援外医疗队就带去了影像设备,手把手的教当地医生如何为每位病人建病例。此外,我们还在非洲、拉丁美洲国家援建了一批外科微创伤手术室,把这种对病人损伤小、副作用小、康复快的新技术带了过去。白内障是非洲高发病,中国医生的眼科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中国光明行’已经去过20多个国家,免费为当地患者进行白内障手术,给这些贫困地区的白内障患者带来光明。”王立基介绍说。
中国援外医疗队不但把现代西方医学的先进技术输送到受援国,还把中国的传统医学带出国门,给受援国人民带来福音。
医生出身的王立基告诉记者中医是一个非常完善的系统,很多西药治不了的病,比如关节疼痛、慢性溃疡、偏头疼、脑血栓等,中医都有很好的效果。另外,中医医疗成本相对便宜,符合发展中国家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所以现在中医在非洲、拉美国家都很有市场,非常受欢迎。
援外医疗队在受援国毫无保留地向当地医生传授推拿、针灸等中医理疗技术,使他们能够中西医结合为当地民众解除病痛,为当地培养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50多年的援助过程中,中国医疗队不但给当地老百姓看病,还解决了一些非洲、拉丁美洲国家领导人的健康问题,这不但巩固了双边友谊,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中国援外医疗队的高超医术。
中国援外医生不但拥有过硬的医治水平,他们的医德,医风也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充分肯定。
“这些在国内属于专家级的医生们一踏上非洲大陆就立即开展工作,不分级别,全部参加24小时值班,手术随叫随到。”王立基介绍说。此外,中国援外医疗队巡回医疗,医护人员走向基层,走向老百姓需要的地方进行义诊的独特方式也得到了当地人民的赞扬。他们说:“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可能做到这些。”
然而,援外医生们在收获赞誉的背后是个人利益巨大的割舍。援外医疗队所到之处都是贫穷落后地区,和国内的生活条件相比形成巨大落差。被选派医生一般都正值而立之年,对生活充满憧憬,而两年任期的援外工作使他们根本无法照顾家庭。他们有的撇下刚刚出生的孩子,有的家里老人生病、去世无法回去,只能打个电话寄托感情。不仅如此,身处异国他乡的援外医生还要面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安全问题,疾病、战争、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危险因素随时危及他们的人身安全。“我认识的一位援外医生告诉我,如果我感染上了艾滋病我就不回家了,我就在非洲一直做医生,一直到发病。他们的精神真的非常感人。”王立基说。
数据显示,中国已有50位医务人员牺牲在援外的工作岗位上。也门、阿尔及利亚等地建有中国援外队员的陵墓。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表彰会上说:“大家不畏艰难、无私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你们是我们援外工作中的一块金字招牌,而且再次诠释了援外医疗队的精神。”
2015大爱无疆寻找“最美援外医生”颁奖典礼 图/喻捷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在逐步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卫生援助,以提高受援国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能力,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形式,改革管理机制,实现援外医疗队的可持续发展,支持受援国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王立基介绍说,在今后的援外医疗工作中,正在探索实现六个结合,即长期派出和短期派出相结合,常规技术和高端技术相结合,医疗服务和医学教育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相结合,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如今,这六种结合模式正在逐渐落实。通过短期与长期结合,常规技术和高端技术相结合,在3年里,中国已分派六批次不同专业的医生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帮助他们建立起了神经科这一较为复杂科室;医疗服务和医学教育相结合,调整援外医疗队布局,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使技术平台兼顾发展成为培训平台,为受援国培养更多医疗人才;“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譬如河北对口援助尼泊尔,尼泊尔肿瘤医院的4名医生已到河北大学进修肿瘤学;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相结合,如今援外医疗队已在非洲建起10所标准化中医医疗中心,推动中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推动受援国社会和医疗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今后,除了继续做好援助非洲的工作外,中国还要加强对周边国家的援助力度,包括东盟,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些小国,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需要。”王立基说。
“我们共同居住在一个‘地球村’,医疗卫生事业没有国界。这次援助西非抗击埃博拉疫情,中国尽了一个大国的责任和义务,其实也是在援助我们自己。要站在全球的高度来看待卫生外交。为全人类生活在健康的环境里做出努力,每个国际公民都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