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人物塑造、叙事结构、审美价值等方面,分析和探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创作方法、创作风格(特色),以及具有艺术性、思想性的主题,展现伟人形象。
关键词:《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艺术价值审美
央视暑期档播放48集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影片讲述了邓小平勇于冲破观念束缚,敢闯敢试,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关头,带领党和人民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征程。
一.叙事风格
1.人物塑造。利用细节描写刻画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形象。在家里用热水毛巾给瘫痪在床的儿子擦背、趴到床下捡螺丝刀、叮嘱已学会修理收音机的邓朴方将来要靠自己本事吃饭……这些生活细节刻画了邓小平在家鲜为人知的父爱一面。老爷子的平民形象顿时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不测,邓家在做最坏打算,邓小平甚至说准备“掉脑壳”,并告诫家人要做生离死别的最坏打算,党内可能要出大事。卓琳拿出了家中仅有的几张老照片,依依不舍地分给几个儿女留念,全家人眼中都兜转着泪花,艰难时刻的这一幕显得质朴感人……这些生活细节所传递的真实氛围,把当年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生死考验表现得淋漓尽致。
邓小平的人格魅力放在重大历史事件面前来勾画。影片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们国家各项工作中心的转移,从恢复高考到冤假错案的平反和如何评价毛泽东这一历史过程,每一件事情都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福祉的同时,着重表现邓小平罕见的政治勇气。邓小平的传奇生涯,是他的三落三起。每一次人生起伏,都和党内的重大斗争有关。在他三起三落政治生涯中,影片突出表现文化大革命历史事件。选取这个事件,交待了他第三次沉浮的根本原因。一方面表现我党还原历史真实的政治勇气和自信;另一方面表现了他坚持原则、勇于担当的人格品质。在面对挫折时镇定自若、坚忍不拔、泰然处之的信念;在恢复整顿中体现出来的锐意进取的果敢气魄;在总结历史经验和评价毛泽东问题上,展示出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袒荡胸襟的人格魅力;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贯穿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进取精神;在总揽全局方面,有高瞻远瞩战略眼光,立足国情、民情和民意的远见卓识。这些有意识的渲染和铺排,都使观众对邓小平人物形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采用电视剧与纪录片嫁接方式结构全篇,利用实线与虚线交叉展开故事情节。尽管大部分的中心情节要素和史实相符,大胆采用了邓小平及家人的实线和虚构故事人物,如田志远一家、刘金锁等人物形象的虚线结合方式,不但拉近了邓小平与普通百姓的距离,而且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生活、百姓期待、社情民意相勾连,增强了剧本的故事性、情节性,镜头画面的建构也深得人心。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吴德、纪登奎、陈锡联、陈永贵等都出席玉泉山会议,只有四把椅子是空着的,象征王、张、江、姚已被抓。邓家庆贺这一事件时还用吃“三公一母”螃蟹来象征“四人帮”,这在当年十分流行。用虚线重现这些历史场面令人倍感真切。
3.再现历史真实。再现艺术指将客观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真实地再现在作品中的艺术。本剧没有回避中国1976-1984年最微妙最复杂的八年历史,如粉碎“四人帮”、华国锋、胡耀邦、恢复高考、知青回城、农民养鸭、平反冤假错案等敏感事件与人物都没有回避。影片成功就在于它用十二分的诚意,为我们描写了一位胸襟博大的老人,事实求是地讲述了一段中国人都不应该遗忘、不应该抹杀的真实过往,这是一页真正的历史。该剧所要表达的这段历史距今不久,还在人们记忆之中的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全国范围恢复高考”“邓小平首次访美”“知识青年返乡”“农村包产到户”“改革开放”等这段相当厚重波澜壮阔的历史,既要符合人们记忆中的真实经历,又要放在世界格局的角度下非常生动地去演绎和审视,既要面对一直以来回避的政治问题,又要因为严肃历史剧的缘故必须指向未来。是有着相当的难度,对编剧和导演、演员都是相当大的挑战,是相当不易的。
二.艺术价值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首次展现了1976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领导层的形成, 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这---中国重要历史时刻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实事求是精神的回归和凸显。剧中难得的几大亮点使得这部历史剧本身成为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艺术巨著,成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本本主义斗争的艺术再现。同时,该剧在如何突破收视瓶颈,如何紧贴观众接地气,如何把握历史尺度等,都为以后重大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创作树立了典范。影片以平民视角全景式描绘了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实行全面改革开放这段重要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光辉历程。该片并没有从一个国家领导人“高大上”的角度重塑形象,而是首次将小平的家庭生活搬上了荧屏。从这个角度来看,领导人的家庭所渡过的风雨与中国普通百姓小家紧密相连,他的每一个决策深深影响着成千上万中国小家庭命运的转折改变。
以往一谈到这段历史,往往着笔于宏大的事件、壮阔的背景,人物都是带着神一样的光环如神而非人,一切都是伟大光荣正确的,都是让人心旌荡漾的,都是谈笑间完成歷史性跨越的,这是非常不符合常理的。这段敏感的历史使得艺术创作条条框框太多,发挥空间有限,带着镣铐跳舞。在这种情况之下,能捏合好故事就太难了,能把节奏和脉络厘清就难上加难了。在历史剧的创作:一是采取严肃的态度,从历史和审美心理的角度进行创作,给观众带来的不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对历史的思考和再认识,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二是注重社会效用,引发年轻人看历史剧研究历史问题的热情,在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考证过程中,熟悉了历史,也传承了历史。学习领袖人物身上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坦荡无私的胸襟和无比坚定的崇高品质。该剧的成功反映出创作者相当的功力和其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品质。影片不论伟人形象的塑造还是再现还原真实历史,表现我党正从政治自信走向文化自信。其中包括邓小平理论等文化价值的正确认识和高度自信。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GH1411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荆桂英(1963-),女,吉林市人, 东北电力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学、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