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鑫 胥静
摘要:新闻媒体是信息与公众间的桥梁,在面对灾难性事件的时候,新闻传媒也不可避免的维护着社会秩序并推动社会的进步。本文将对大众传媒在灾难事件中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启示人们重视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舆论机构的不可忽视的地位。
关键字:灾难事件;汶川地震;舆论;公众
灾难性事件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而灾难性报道,即是新闻媒体对各类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新闻媒体可以在灾难发生后以最快的速度收集到可靠的信息并将其公布,起到传递信息和警示公众的作用。
一、大众传媒的作用
1、大众传媒应发挥其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基本功能
近几年来,我国灾难性事件频发,三鹿奶粉事件、5.12汶川地震、2008年新疆暴力恐怖事件、以及昆明火车站暴恐案等,这些强烈震撼人们心灵的事件,无一不冲击着社会秩序并阻碍着社会的进步。新闻传媒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担当起其独特的社会责任,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在信息与公众间搭建起桥梁,对广大受众关心的事件进行及时的追踪和报道,让公众能够第一时间知道灾区的情况并稳定人心。
灾难性事件一般具有不可预见性,影响力强,持续性大,涉及面广的特点,并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会给人民群众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经济损失,并且很容易给人的心灵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如果大众传媒在处理灾难性事件的时候,能够积极引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的播报灾难性事件,给公众提供权威可靠地消息,便可以更好的安抚人心,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要千方百计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是新闻媒体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本能要求,也是尽快向世界报道灾区真相的神圣使命。在5.12汶川地震中,中国媒体无疑最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在地震发生的两个半小时之后,各路媒体便动用一切办法第一时间赶到了地震现场,为广大公众迅速搭建了一个灾区信息网络,正是这些信息,为有关部门进行抗震救灾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2008年5月12日14点46分,新华网发出快讯:“12日14时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这是国家通讯社发出的第一则地震报道。之后14点53分,新华网再次发出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半个小时后,震级被修订为7.8级,5月18日又修订为8.0级。新华社播发的英文快讯领先于所有外电,比法新社早6分钟,比美联社早8分钟。在尚未确定震中、震级的情况下就发出了第一报,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2、大众传媒应时刻发挥其监督功能
新华社作为官方媒体,是政府的主要宣传工具,而在汶川地震中所展现出来的对新闻全面迅捷的报道是非常出人意料的。媒体的公开报道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最重要的平台,而政府也是媒体的监督对象。在这样举国悲痛的灾难面前,政府是否切实发挥了其应有的职能和义务,也只有媒体可以帮助公众进行监督。
在救援工作大面积开展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救援队伍和地震专家纷纷前往一线,救援物资也以最快的速度奔赴前线,而社会上也开始进行各种方式的募捐活动,媒体也对此进行了大幅度的报道,让公众看到了党和政府抗震救灾的决心和态度,也让灾区人民深切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关注。
而连接这一切的,就是媒体。各界媒体就是桥梁,一边连接着党和政府,一边连接着广大公众,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把握舆论导向的主导权,召唤民众,凝聚人心,使得灾区人民并没有因为灾难的发生而对这个国家和社会失去信心,从而让一个民族在面对灾难的时候不断的学会了坚强。
3、大眾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
在地震发生不久,有一些谣言和谎言便开始出现,一些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引起民众恐慌,这些反面事件在经历灾难的脆弱民心中激起很大的浪花,令许多民众开始质疑党和政府,民心动摇。而这个时候,媒体开始用真相驱赶谣言,政府也用雷霆手段处置官员腐败现象,迅速稳定民心,消除人们的恐慌情绪。而在网络上,新浪网民也提出了不恐慌、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不盲动、不悲观、不恶搞、不冷漠、不无知、不谩骂的“十不宣言”。各大论坛都有转帖,网民的自觉、自律行为空前强化。
国内的各大电视台也给予灾区最肃穆的报道,所有的娱乐节目停播,并取消了所有广告以及体育赛事,而且所有网站页面一律变成黑白色,停止一切游戏,无一不体现出对灾难中死去的人的尊重。大众传媒在这一灾难事件中表现出了敬业的职业操守,媒体的行为和报道感动了全国人民,也感动了全世界的人民,所有人都在为中国祈祷,为汶川祈祷,这是媒体的力量。俄新社写下了一篇著名的文章《中国,挺住》,文中饱含激情地说:“中国经历的磨难太多,但从没有在磨难中倒下。面临灾难,中国展现出坚韧与顽强,珍视生命,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敬意和赞扬。在这个生死交织,人神共泣的时刻,我们愿共同分担这份痛楚,愿共同祈祷生命的希望。中国不需要同情,中国需要理解;中国不需要安慰,中国需要支持。我们愿意以杯水之力,尽寸尺之心,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在抗震救灾活动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各大媒体不约而同的中断了所有节目的正常编排,选择24小时不间断的进行灾区信息更新,各大媒体实时更新着每日新增的伤亡人数,也不断的挖掘出不少感人的英雄事迹,借此鼓舞人心,给民众希望,而灾难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也从不隐瞒,使得公众对事件的知情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
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与公众间的桥梁,不仅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能,还要认真的扮演起存在的角色。
二、大众传媒在灾难事件所扮演的角色
1、信息的发布者
在灾难性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大众传媒便要掌握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并精心挑选出可以突出事件的线索,制造舆论焦点,向公众传递最真实可靠的信息,以防止在灾难事件中公众以自己的思路制造不真实的舆论,并不断的传播蔓延,从而引起民众恐慌。通常在灾难性事件中,负面情绪更容易被大肆传播,其所造成的影响力也会空前强大。因此这个时候的大众传媒应当正确运用意见领袖等方法,用专家的权威意见来引导舆论走向,这对民众有着独特的引导作用,并且会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可观的成效。
近几年来,无论是三鹿奶粉事件还是“非典”事件,无论是5.12汶川地震还是云南昆明暴恐案,新闻传媒都充分扮演者其信息发布者的角色,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就把可靠权威的信息发布给广大公众,推动公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让公众摆脱“无知”的状态,能够及时了解灾区信息,从而安定民心并稳定社会。
2008年的汶川地震,传媒的反应速度极其迅捷,在第一时间由最权威的新闻媒体发布信息,从而第一时间掌握了舆论导向,降低了传播信息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的声音,抢占了抗震救灾的先机并避免了民众恐慌,从而稳定的控制住了局面。
2、“把关人”和舆论引导者
在灾难发生的时候,许多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很容易混在真实的信息中散布出去,这个时候,新闻媒体就应该坚守好“把关人”的身份,全面了解受众需求,查找事实真相,引导公众在诸多纷杂的信息中过滤虚假信息。看清事实真相,不仅可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还可以未雨绸缪,防止虚假信息造成的恐慌。而在一些虚假信息已经散布出去造成恐慌的时候,新闻媒体应该及时站出来用真相击败流言,安抚民心。
人的生命安危应是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核心,但是在灾难性报道中不应该完全“以人为本”,人的生命固然是最重要的,但在灾难事件中,新闻媒体也应适时的发表一些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以及抗震救灾开展的进度和社会各界人士对灾区人民的关爱。这样多种多样的新闻报道,可以让公众全面的了解灾区情况,并将党和政府发挥的作用公正透明的摆在公众面前,从而鼓舞人心,驱除灾难给人民带来的恐惧和消极心理。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对灾难信息的把关,可以有效遏制谣言、消除恐慌。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让人民群众了解事实的真实情况。
在2008年的“三鹿毒奶粉”事件中,因为铺天盖地的“毒奶粉”报道让公众在一定时间内陷入了奶粉恐慌,甚至在一段时期内产生了不敢让孩子食用各种奶粉等过激行为,这与媒体报道的视角和态度有很大关系。从5.12汶川地震和“三鹿毒奶粉”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进行新闻媒体把关的重要性。
当新闻媒体占领先机,将真实权威的信息公布出来的时候,便可以很容易的采用一系列方式引導舆论的正确走向,从而降低灾难对民众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加稳定的推动社会的发展。
而不正确的舆论引导则会让公众陷入更大的恐慌,从而产生许多过激行为危害社会安定,不利于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导致更大的灾难。
(1)政府和公众的“眼睛”
在灾难性事件中,党和政府发挥着其作用和职能,这时,媒体就充当着政府和公众的“眼睛”。一方面随时关注着社会各界的动态,保证公众的正常秩序,一方面也要替公众监督政府,防止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
在5.12汶川地震中,媒体就很好的发挥了“眼睛”的作用。一面时刻关注社会各界人士的动态,鼓励公众进行募捐等公益活动抗震救灾,将社会各界人士对灾区的关心带到各地,让整个社会都感受到浓浓的关爱之情,从而激励灾区人民关爱生命,重拾重建家园的信心与勇气。一面又时刻监督着政府,约束和纠正抗震救灾中所发生的不当行为。在汶川地震中,新闻媒体曝光过一些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这些官员一经曝光就遭到社会各界的强烈谴责,并受到了政府的严厉审判。这些例子都可以很好的为后来的相关官员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并向公众发出警告,促使公众提高警觉,采用正确的方法保护自身利益。
而在揭发这些贪污腐败事件的同时,也应该树立楷模,给公众以榜样,使公众建立起对抗灾难的信心。汶川县映秀小学五年级学生邹雯樱、人民教师谭千秋、消防战荆利杰、小英雄林浩、小学教师苟晓超等等,这些人物被媒体公布后,让公众为之动容,为之震撼,也让社会各界人士感受了无私的大爱和舍己为人的精神。面对这样一场大的灾难,公众需要榜样,需要从许多舍已为人的英雄身上找到希望。因此,新闻媒体在这样的环境下对这些英雄进行报道,无疑会推动社会的稳定,激起民众信心。
(2)政府与公众的“中间人”
在灾难性事件发生的时候,公众对于事件的了解取决于媒体的报道。而灾难通常会引起公众较大的心理波动,负面情绪滋生,而政府则在灾难发生时迅速作出反应,这时政府不仅需要进行严密的救灾计划,也需要及时发现公众的情绪变化以及社会的舆论走向。
当有些事件处理不当的时候,很容易激起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因此需要媒体作为一个“中间人”,在政府与公众之间进行沟通,一方面将民众的意见表达出来,一方面也要讲政府的正确决策公之于众,安抚民心,从而化解灾难中民众与政府间可能出现的矛盾。
而民众的一些不满情绪也可以通过媒体适当的发泄出来,使公众的情绪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避免不满不断累积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是媒体作为政府与公众的“中间人”最为真实的写照。有了媒体这个强大的“中间人”,政府在进行救灾活动时更容易做出正确且得民心的决策,从而推进救灾活动更加迅速和有效的开展,并更好地安定民心,推动社会正常发展。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媒体“不作为”,恶意散布虚假信息,则会造成公众更大的恐慌,使灾难对人心灵的伤害更加严重,会对社会造成极其恶劣和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作为政府和媒体本身,要避免这种“不作为”的发生,从而用正确的舆论导向鼓舞斗志,帮助公众早日走出灾难造成的阴影。
(3)灾难事件发生后的反思者
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曾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新闻媒体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需要全面剖析灾难事件背后所引发的的社会问题,用锐利的眼光敏锐的发现时间背后更深的含义,要理性解答社会问题,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去解读灾难性事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新闻媒体及时的进行深层次反思,有利于政府和公众理性的认识自身问题,及时的调整不适当的行为。可以推动社会的不断变革并且推动相关机制的不断完善。中国媒体在汶川地震中获得了海内外的普遍赞扬,这是值得中国媒体骄傲和保留的地方。在汶川灾难的报道中,新闻媒体不断将公众的利益放大,并时刻关注公众的声音,这也是中国媒体受到一致好评的原因之一。
结语
灾难性事件的发生促使大众传媒的作用更加突出,大众传媒在新闻报道中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发布、信息把关、舆论引导以及监督作用不可忽视。我们不但要不断重视大众传媒在灾难性事件中的突出贡献,也要不断在事件发生后进行反思和改革,大众传媒在灾难性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必不可少。大众传媒就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很容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并且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媒体的主观能动性,化解危机,维护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1]李同欣;王舒怀;李鹤等.《抗震救灾中国新闻媒体不辱使命》.《人民日报》.2008
[2]俄新社 《中国,挺住》.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