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是高职学生的学习专业知识、形成专业能力的基础,是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提升的保障,其基础性地位和实用性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词:
高职教育;语文教育;基础性;实用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提倡职业教育特色的同时,也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在培养目标上,职业教育又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不同之处,它是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等),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语文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不仅为学校的人文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综合教育平台,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职业观,为学生将来服务社会打下基础。本文将从两个方面阐述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一、语文教育是高职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形成专业能力的基础
语文是交际、交流的工具,与专业知识看似没有关系,实际上专业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首先,在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中,文字、语法、阅读能力、接受能力都决定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接受程度,其次,聆听教师的讲述、分析,需要学生有对教师语言的归纳和领会能力,况且有很多教师只对教材进行部分重点讲解,其它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学来完成,因此,让学生具备更强的语言文字阅读能力,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而语文教育中听说读写的学习过程恰恰是实现这一能力的重要途径。
专业能力的提高,需要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实践的保障,当学生完成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大量的实验实践,一套完整的专业理论和伴随着能力提升而产生的专业疑惑就会在头脑中形成,查阅文献资料和写作专业论文的任务便摆在眼前。良好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从文献资料中得到更多的启示,丰富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学生分析和创新能力的形成,而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促进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从学习实践到归纳写作的过程便可以顺利完成和实现,可见,语文学习和语文能力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二、语文教育是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提升的保障
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以及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素质等等,是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也是未来劳动者适应现代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综合素质。
(一)语文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语文教育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关于做人的精神资源。每一篇先进的文学作品,都在向读者传递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挖掘语文教育中潜在的教育资源,学生不断吸收有利于他们成长与发展的精神食粮,通过感悟和积淀,内化为他们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语文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会听说读写,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种人生体验,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有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从业者的首要前提。
(二)语文教育能培养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语文教育资料的广泛性,语文教育离不开生活。它要求学习者有一定的学习倾向和学习经验,语文教育的举一反三,不仅在于课堂内的积极思维,更在于课外这个大世界,在于学生将课堂内的知识技能运用到生活中。看书、读报、看影视、网上搜索、言语交际等,无一不是语文学习和实践的踪迹所在。所以,践行大语文教育观,将语文教育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角角落落,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学习语文,将会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汉语语言的能力。拥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是高职学生专业技能提升、融入和谐人际关系的保障。
(三)语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语文教育同其他学科的教育一样,有其最基本的智力价值。语文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之外,还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语言发展了,思维能力才能提高。现代教育心理学实验证明,词汇积累的多寡和人的智力发展高度相关。在众多的思维模式中,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近年来被确立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多数会从事专业技术型工作,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对其职业生涯的发展,会起到推动的作用。大学教育环境相对自由,以听说读写为内容的语文教育拥有广泛的教学资源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良好的教育环境、丰富的教学资源,自由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形成和提高的土壤。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创造性思维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对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也有很多说法,这些的说法的共同之处是,“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它主要是两种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新颖的、灵活的、有机的结合”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主要是在学习活动中完成,语文教育中渗透的文学教育主要是一种形象思维教育,它有益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从感受文学形象入手,经过体验品味,达到对形象的深刻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活动极为活跃,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同时,在文学作品中,感性与理性,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是交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潜移默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激发。语文教育培养并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高职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比如演讲和辩论,演讲要求学生能围绕话题, 紧扣中心, 突出重点, 表述完整流利, 让人能接受你的观点。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语句间怎样联系,如何设置详略,用哪些材料等, 都要考虑得十分清楚。语文教育中这种训练的常态化,会使学生思维的清晰性、条理性将会有很大的提升。辩论是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辩论中要有共认的辩题,双方要有各自独立的见解,辩论时不分对错, 只要说出理由即可,辩论其实就是批判性争论。除此之外,在文学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学生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作品的思想艺术导向激烈碰撞,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反思和挑战权威,从而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高职语文教育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形成鉴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的过程。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发散式的观点和自由的讨论,培养他们对已知知识的质疑和挑战,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独立客观的分析评价体系,无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将来的从业历程,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语文教育有助于学生从业后的高效率工作和团队精神的塑造。
团队精神、团队文化目前已经成为企业或者机构必需的企业文化之一,团队精神与中西方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起源于中国的儒家文化,倡导集体大于个体,个体服从集体,追求整个社会甚至整个宇宙的和谐共存,并建立一套标准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去实行。儒家提倡“礼”“义”“忠”,“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个人言行符合整体利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反对的是“见利忘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忠的是国家和民族。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儒家强调“人和”“和为贵”,提倡和谐发展和睦共生。而西方文化注重个性差异和能力发挥,提倡理性和法治,讲求效率,这一切都与团队精神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语文教育资源在时空上涉及古今中外,内容上兼顾一切文字作品,包罗万象,如前文所述,语文教育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关于做人的精神资源,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当这种精神资源外化为高效率的工作态度和对企业团队文化的认同,那么我们的毕业生无疑会是当代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结语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李克强总理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专门部署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出让职业教育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而人才“红利”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这个“本金”。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它是高职教育中各个专业的基石,其基础性地位和实用性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注释:
①温寒江 陈爱苾.让青少年智力得到最佳發展——两种思维的智力基本理论.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42。
参考文献:
[1] 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温寒江 陈爱苾.让青少年智力得到最佳发展——两种思维的智力基本理论[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 李海峰.团队精神的文化渊源与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方法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3.
作者简介:
胡翠娜(1977-),女,汉族,山东烟台人,文学硕士,朔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学科部教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