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
摘要:为了达到中国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的教育目标,笔者从教材选用、教学方法与考核标准这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这三方面既相互要求又相互制约。选择适合的教材,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阅读乐趣,考核内容与教学目的相吻合,呈现给学生一个从美意识到逻辑性都完整的日本文学教学过程。
关键词:教学方法;考核标准;审美
根据中国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的指示,日本文学课程是日语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的专业课程。通过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日本文学的基本走向,发展过程,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家以及作品,各流派的特点及各大名著名篇的基本内容。为将来从事日本文学研究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从事其他方面工作的人提高文学修养、增加必备的文学基础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锤炼语言应用能力。如何让日本文学课充分发挥其作用,本论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三点出发进行思考。
一、教材选用
其一、所选教材时间跨度宽,既有古典文学作品,又有近、现代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把握文学走向,通过文学的认知作用,更进一步了解日本历史变迁、日本社会表里。其二、文学类型全面,广纳各种文学类型,有散文、诗歌、小說、评论、和歌、俳句等,开拓学生视野,打好文学基本功底,了解各类文学特点,培养多方面的文学鉴赏能力。其三、走在时代前沿,与日本文学走向同步。众所周知日本最权威文学作品奖,主攻纯文学的芥川龙之介奖和主攻大众文学的直木奖。每年都有新生获奖作家作品。帮助学生了解日本最新文学潮流,培养敏锐的文学视角、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了解日本当代社会以及语言的变迁。
二、教学方法
1、文学史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必须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做好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将重点进行透彻的分析和讲解,并以此为主线,将各个知识点有效的串联起来,譬如时间顺序、因果关系、人物关系等。特别是日本文学史,与我中华民族的文史传承关系密切,比如:夏目漱石酷爱汉诗,其女婿松冈让从未来过中国,却有作《敦煌物语》,大江健三郎多次访问中国与莫言有过亲密接触,鲁迅兄弟二人对日本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等,如能与中国文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日本文学就“活”在当下,就在我们身边。因为文学史不仅仅是作品史,也是作家生活史。再用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人物关系等,对主线进行丰满,使几条主线并联,形成密实的知识网,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日本文学史印象。
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谈论日本文学史的时候,不仅要与中国文学史相结合,更要联系当下,让学生感受到文学就在我们身边。当代大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是在考虑眼前,我学了这个有什么用,能考什么证,可以找到什么工作,如果没有眼前的功利性,就完全提不起学习兴趣。应该引导学生,语言虽然是工具,但是文学不应该工具化。文学史是内涵,是境界,是经过千百年大浪淘沙保留下来的精神产品,努力从方方面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化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养成一种“爱好”,一种生活习惯,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自然学得进去,事半而功倍。
2、作品选读
首先,要强调文学是感性的,生动的。我们总是习惯性的从文学的认知性出发,阅读之后,总结出一些“调调”出来,例如用“揭露了”“表达了”“弘扬了”“批判了”等简洁的语言来高度概括一篇文章、一部作品乃至一系列作品。往往忽略了文学的审美性。
在谈到审美性的时候,我们应该强调的不是作者想表达什么,而是读者接受到了什么。这与个人经历、文学功底、对语言的偏执密切相关。起到辅助作用的正是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上笔者曾援引下面一个例子来说明上述问题。笔者初中的时候语文课学过朱自清的《背影》,是要求全文背诵的。老师着重讲了 “蹒跚”这个词,说“我”看到“父亲”蹒跚的走到铁道另一边买橘子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试想,一个很有可能是独生子的80后初中生,正值青春叛逆期,而自己的父辈可能正值不惑之年,如何能够理解蹒跚的背影,而“我”看到“父亲”的背影却流下泪来的感动?朱自清作这篇散文的时候(1925年)正迈向而立,长子七岁老父正步入耳顺。一个初中生如何接受理解这篇散文,阅读之后有何感受,可能都被一个叫做“教学参考书”的栅栏圈成了同一个形状。
最后,要强调文学是艺术,是主观的,模糊的,不确定的。文学的审美作用是通过直觉的方式作用于阅读主体的,培养学生进入审美境界来进行阅读,阅读者将会是愉悦的,愈加丰富的。
三、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和授课方式是相互指导相互制约的。传统试卷,填空选择阅读问答,或者以小论文的模式进行考核,就注定教授时教条死板缺少趣味性。文学史方面应注“以史为鉴”,用史来解决当下的问题。援引以上的例子,用作家的经历即生活史来渲染“我”看到“父亲”的背影却流下泪来的感动,是最强有力的论证,而不是强硬的记住作家哪年出生哪年作古。正因为文学是艺术,所以它的考核标准更是多样化,类似绘画,乐器等。在考核过程当中不仅要有技术得分,更要有感情得分。技术得分是外在的,客观的,是对语言的把握。感情得分是内在的,精神的,是感悟。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当前学生的学习现状,对比传统授课方式,对日本文学课程从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到最终的考核标准,进行了思考与分析,认为时间跨度宽、形式多样、走在日本文学时代前沿的教材比较适合当代大学生,以引导学生自发的学习为目的,使学生养成文学鉴赏的“爱好”。既然是“爱好”,就应该避免教条式考核,检验学生能否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才是素质教育之根本。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许韶平.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新探[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3]王吉祥日语读解.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
[4]郑素华.审美教育行为特征探析.人类学美学的视野[M].海燕出版社.2012
[5]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2007
[6]邱鹏.四点三程主动学习法[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长春师范大学日语讲师,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