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佑君
甘肃省天水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氮肥后移追肥是我市近年来全膜玉米生产中推广的一项增产新技术。 即将总追肥量(40 千克左右)的30%在拔节期(6~7 片叶展开)追施,60%在大喇叭口期(12~13 片叶展开)追施,10%在抽雄后7 天左右追施。天水市山区群众全膜玉米追肥的习惯和小麦一样是在拔节期追施一次,数量较少,每亩只追20 千克左右。 为了测定氮肥后移技术(大喇叭口期和穗粒期追施氮肥)的增产效果,为大田推广提供技术依据,特设本试验。
播种期种好试验小区,采取随机排列,三次重复,小区长6.6 米, 宽2.5 米, 面积16.5 平方米,(0.025亩),每小区种6 垄,每垄种2 行,亩密度3360 株。 5月下旬施拔节期肥,7 月上旬施大喇叭口期肥。7 月中旬施穗粒肥,指示品种为兴达1 号。 生长期间观察记载生育期和生物性状,收获期分小区单收、单脱后称产。
总追肥量40 千克,拔节期-大喇叭口期-花期追肥量不同,设6 个处理,处理1(ck):40-0-0;处理2:0-40-0;处理3、30-10-0;处理4::20-20-0;处理5、10-30-0;处理6: 10-25-5。
试验地位于高楼乡八营村,海拔1840 米,年降雨量400 毫米,试验地为二类地,淀土,肥力较好。 前茬为胡麻,试验田亩底施过磷酸钙60 千克,尿素14 千克,2015 年3 月25 日覆膜,4 月3 日破膜点播,4 月15 日出苗,5 月8 日定苗,5 月31 日按设计处理穴施追肥拔节肥,7 月2 日追施大喇叭口期肥,7 月19 日追施穗粒期肥。 9 月24 日收获。 今年试验播种期土壤墒情较好,出苗正常,苗期降雨少,气候干旱, 6 月降雨较多,7 月中下旬连续20 多天有中到大雨,8 月上中旬有20 多天的高温干旱,8 月下旬至9 月份灌浆期气候正常,试验田总体长势较好。
从产量分析表看出,氮肥后移的追肥处理产量都高于对照处理1, 处理3 (30-10-0) 亩产量最高为965.07 千克,比对照增产5.82%;其次是处理2(0-40-0)亩产量为952.0 千克比对照增产4.39%;第三是处理4(20-20-0)亩产量为948.27 千克,比对照增产3.98%;第四是处理5(10-30-0),亩产量为931.2千克,比对照增产2.11%;第五是处理6(10-25-5)亩产量为920.0 千克, 比对照增产0.88%; 对照处理1(40-0-0)亩产量最低为912 千克。
从田间记载表看出, 各处理生育期相差1-3 天,从长到短依次是处理6(10-25-5)159 天,日,其次是处理2(0-40-0)处理3(30-10-0)、处理5(10-30-0)为158 天,处理1(40-0-0)为157 天、处理4(20-20-0)为156 天,后期追肥的处理生育期延长。
表3 氮肥后移试验产量分析表
从高到低依次是处理3(30-10-0)313.5 厘米,处理6 为307.5 厘米, 处理1 和处理4 为300 厘米,处理5 为290 厘米,处理2 为278 厘米。
从高到低依次是处理5 为137.5 厘米,处理3 为132.5 厘米,处理4 为130 厘米,处理5 为125 厘米,处理1 为120 厘米,处理了2 为118 厘米。
从高到低依次是处理2 为3.5 厘米, 处理4、5、6为3.05 厘米,处理1 和3 为2.9 厘米。
从低到高依次是处理3 为11.1%, 处理1 为9.5%,处理4 为5.4%,处理2 为5%,处理5 为2.3%,处理6 为2.2%。
从长到短依次是处理2 为23.5 厘米, 处理4 为23 厘米,处理1、3、5、6 为22.5 厘米。
从低到高依次是处理6 为820 粒,处理2 为792粒,处理4 为747 粒,处理1 为722 粒,处理5 为702粒,处理3 为656 粒。 后期追肥越多穗粒数越高。
从低到高依次是处理3 为41.8 克, 处理5 为40.9 克,处理6 为40.7 克,处理2 为40.6 克,处理4为40.3 克,处理1 为39.2 克。
从试验结果分析, 在总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后期追肥的处理产量都高于拔节期一次追肥的处理(对照),说明后期追肥的效果是肯定的。 本试验拔节期追肥较多的处理产量较高,说明当地群众底肥施氮肥不足。 生产上应在推广后期追肥的同时,增加底肥中氮肥的施用量。